APP下载

老年人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2012-01-30尹昌浩李思瓯张忠敏

医学综述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复发性脂蛋白斑块

尹昌浩,李思瓯,张忠敏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1神经科,2内分泌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脑梗死在临床脑血管中比较多发和常见,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医疗科技不断进步,脑梗死治愈存活率逐年提高,但复发患者也较为多见,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加大[1],故对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关防治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对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清胆固醇(serum cholesterol,TC)水平与疾病复发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同期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复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0例(复发脑梗死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60~82(66.7 ±8.5)岁,有神经功能新的缺损体征和症状出现;选择初发脑梗死老年患者78例(初发脑梗死组),其中男42例,女 36例,年龄 60~81 (65.4±7.5)岁,1年内无脑梗死复发的体征和症状,均在病发后2~4 d入院,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对病灶进行检查,并与临床症状结合进行确诊。排除有代谢性疾病、脑梗死及严重心、肺、肾、肝等并发疾病的患者,且近3个月均无降脂药使用史。同时选择体检健康人群80例(健康人群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0~80(65.9± 7.4)岁。三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三组均在入院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对血清HDL-C、LDL-C、TC应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对LDL-C水平采用Friedewald公式[3]进行计算:LDL-C(mmol/L)=TC-(HDL-C+TG/2.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间各项指标经方差分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的两两统计检验,与健康组比较,血清TC、LDL-C在复发、初发脑梗死组患者中均呈较高水平,其中复发脑梗死组给高于初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复发脑梗死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人群组比较,两组均呈较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TC、HDL-C、LDL-C指标的比较 (mmol/L)

3 讨论

脑梗死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也居高不下。有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为复发的相关因素,复发脑梗死患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要高于脑梗死初发组,其中有脑卒中家族史和肥胖症的患者更易发生复发性脑梗死。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死造成的脑血栓形成和管腔狭窄,导致脑供血区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甚至坏死。炎症、变性、渗出和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脑血管患者多有血脂代谢紊乱存在,脂类代谢紊乱是独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代谢长时间紊乱使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程度加大,特别是高LDL-C和高TC血症,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速,常于血管内皮损伤处发生[2]。花生四烯酸代谢在高TC水平下由脂氧化酶向环氧化酶转变,并对膜磷脂对花生四烯酸的释放起到加速作用,增加血栓素A2在血浆中的水平,使血栓形成加速。胆固醇在血液中主要以HDL-C、LDL-C形式存在,LDL-C将血液中的胆固醇向周围组织运送并加以利用,外周血液中胆固醇则通过HDL-C运送到肝脏,并分解为胆酸,经消化道排泄。

在血浆中LDL-C为颗粒较小的脂蛋白,主要对胆固醇起到携带作用,在血浆水平上与TC呈一致性,LDL-C被氧化修饰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使血管内皮激活、促进炎性细胞的浸润和黏附,使细胞凋亡加速。多项研究结果显示,LDL-C密度在氧化修饰后增高,明显增加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电负性同时增加,成为导致进一步病理性变化和早期内皮细胞损伤的关键性因子,在对内皮直接造成损伤的同时,促进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并黏附,单核细胞在进入内膜下进一步受到ox-LDL的作用,转变为吞噬细胞,对ox-LDL进行摄取,发展成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死亡后使斑块中的脂质含量增加,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对单核细胞的活化起到促进作用,使易损斑块的稳定度进一步下降[4]。

对ox-LDL的研究显示,其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厚度呈正相关。研究颈动脉旋切标本显示,患者在发生脑血管缺血性病变时颈动脉斑块均有内出血、破裂及血栓形成,在生成ox-LDL过程中有Q-环氧胆固醇、7-酮-胆固醇等较强的细胞毒性产生,可通过内皮素1的释放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及上调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表达而造成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使血中LDL-C和单核细胞等成分比较容易向内膜下侵入而使脂质条纹的形成速度加快。

本研究结果与Uddin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初发脑梗死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C、LDL-C水平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入选患者例数有一定相关性,故HDL-C水平降低,LDL-C、T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初发、复发均存在一定相关性,特别是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故临床加强对高LDL-C和高TC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结合患者的血脂水平,依据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血脂调节的目标水平及治疗措施的制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冠心病的预防中,他汀类为必要的药物,有研究显示,其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也很明显,这与降低LDL-C、TC的作用相关[6]。

综上所述,对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HDL-C、LDL-C、TC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针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疗,是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关键,可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266-268.

[2] 魏岗之.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5):257-258.

[3] 史红,姜永茂,游苏宁.重视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J].编辑学报,2006,18(3):189-190.

[4] 许宏伟,杨期东,唐北沙,等.脑血管意外与血脂水平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6):366-368.

[5] Uddin MJ,Alam B,Jabbar MA,et al.Association of lipid profile with ischemic stroke[J].Mymensingh Med J,2009,18(2):131-135.

[6] 林永忠,孙长凯,肖昭杨,等.不同疗程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31.

猜你喜欢

复发性脂蛋白斑块
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预防和治疗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