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2-01-29章剑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队伍马克思主义

章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工作的核心和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培养教育和武装青年师生,使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有意愿、有能力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当前高校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成效不断提高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融合不深、培养和建设途径单一、实践育人功效不足等问题,需要高校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实效的有效路径与平台。创业教育是培育高校青年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引导高校青年师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体系、立场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是完善高校培养和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育人体系的重要途径。认真解读创业教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中的作用,探究创业教育在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方面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的育人特质分析

分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学好专业、顺利毕业、成功就业的层面,还要使他们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创业及信仰坚定、身心健康、能力出众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人才。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推进和加强创业教育,既是党和国家始终保持活力的总体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更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的特殊途径。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并称“创业能力”为第三本护照。[1]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还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随后,我国众多学者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般认为,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创业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业教育的育人特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标的科学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的发展,更没有人的全面发展。[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业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本质,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目标。

2.对象的主体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能动表现。教育没有理由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本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的发展,因为那样意味着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4]创业教育特别注重把学生作为能动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促进学生的自由、充分发展。

3.内容的创新性

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努力成为能够担当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重任的创新型人才。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业的本质是敢为人先、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开创新的事业。创业教育内容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相统一,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相吻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的创新性决定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必然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4.过程的实践性

创业教育是立足在具体实践内容基础之上的主题教育,不是纯理论教育。创业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实践检验可行的前提下,经过提炼与加工之后形成的创业理论精华。创业教育的目标也需要具体实践才能实现,知行并重是创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创业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学习创业知识、技能,培养创业实践能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鲜明特征就是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青年的吸引、感召和引领。创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高校青年所理解、掌握和运用,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成效。

二、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解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①由此可见,实施创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将创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梳理和解读创业教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作用发挥的原理与方式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1.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目的在于帮助高校青年师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升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创业教育通过揭示创业的客观规律、本质及特点,助推高校青年师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育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高校青年师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高校青年师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现状。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引领高校青年师生改变被动等待、安于现状的观念,立志创新创业。创业教育的过程,是高校青年师生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过程,也是高校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过程。创业教育的推进,是高校青年师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渠道,是高校青年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走进社会,直接感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最好的现实途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师生中的传播、影响、吸引和主动武装,具有重要意义。

2.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师生的品质塑造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高校青年师生呈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主体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环境中,高校青年群体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创业教育让高校青年师生了解创业过程的困难和艰辛,知道创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坚定自信、自强不息、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通过创业教育,要求高校青年客观分析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等特点,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提高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幸福感,培养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具备服务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3.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师生的素质提升作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既是提高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等政治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高校青年师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和健康身心素质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一是让高校青年师生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必备的生活常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储备创新创业的业务素质。二是不断提高高校青年师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决断能力和洞察前瞻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三是培养高校青年师生精力充沛、体格强健的身体素质,和阳光、独立、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具备创新创业的身心素质。只有政治过硬、能力出众、身心健康的高校青年师生才能成为勇担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创业教育的育人路径构建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校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识做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在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中的渠道与载体,构建以“理论教学、实践体验、运作支持”为核心的培养路径和建设平台,有效助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

1.搭建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平台,丰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理论传授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强高校青年师生的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融入他们的行为,实现从真学、真做到真知、真信的转变。高校要更新育人观念,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把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理论知识水平高、动手能力好、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按照基础层、专业层、实践层的分层教学模式有效搭建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平台。基础层主要是面向全校普通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如《创业基础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基本的创业知识。专业层主要针对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积极参与各类与创业有关的学科竞赛等活动的学生。学校通过座谈、调查等形式,根据学生需求专门组建班级,比如可以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编写专门的教学大纲,进行有针对、有计划的授课,侧重对准备创业实践者的具体操作性指导,提高创业能力。实践层则针对具有明确的创业目标,有较强创业能力,又拥有较好的创业项目的同学。该层次是在专业层人才储备的基础上,以实际创业扶持和指导为主要内容,重点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未来企业家。通过分类指导与分层教育,培育高校青年师生强劲的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发展潜力,丰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2.搭建创业教育实践体验平台,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教育教学实践载体

当前高校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离不开具体实践,实践平台的搭建和有效利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和建设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搭建创业教育实践体验平台,创新和建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载体。一是搭建创业竞赛活动平台,营造创业文化。建构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学校层面三级创业赛事体系,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核心,大力开展创业金点子大赛、职场大赢家、“模拟炒股”大赛、企业管理知识大赛、品牌设计营销大赛等创业竞赛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使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造、敢于创业。二是搭建创业孵化平台。高校要支持创业型社团建设,免费为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店面和办公场所,建立创业见习基地,为广大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创业体验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创业积极分子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创业体验实践活动。例如,2011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组织“百元创万”创业体验实践活动,让创业积极分子在具体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检验学习成果,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中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证明,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效果显著。

3.搭建创业教育运作支持平台,拓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教育教学资源渠道

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须要有丰富和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才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要通过搭建创业教育运作支持平台,积极拓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教育教学资源渠道。一是建立发展性的导师团队。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培养和建设创业教育的导师团队,在发挥现有创业教育课程专业教师、思政干部队伍作用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选派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外出培训,通过校地、校企合作,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导师,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管理结合的发展型导师团队。创业教育的导师队伍同时可以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的导师团队组成部分,充实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的导师资源。二是大力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是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制度和校园环境中。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尤其是治党治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选修课、创业体验型社团等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创业素养培养氛围,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提供经费保障。高校通过政府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筹集专项基金等途径,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增加体验活动项目的经费,保障创业教育的日常管理、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各类竞赛等正常运行和开展。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1]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

[2]曹利胜.树立创新创业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8-03-20(12).

[3]王焕勋.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39.

[4]薛彦华.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队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领导人身后的政治荣誉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