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课标视野下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2012-01-29吴锋民

关键词:师范院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吴锋民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

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素质教师,我国师范院校已相应地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整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师教育课程仍然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和部分实习课程的教学。这种课程的致命弱点——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枯燥,长期禁锢着教师教育的效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制约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中的问题,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下文发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以此指导师范院校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一、教师教育国家课程标准述要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制,历时六年整。课程标准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吸收了大量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成果,汲取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和政府官员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师范院校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师范院校应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只有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才能更好地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的教师教育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一直是以知识来定位的,课程设置也是以知识的严密逻辑性和系统性为导向的,缺乏对师范生成长的关注,缺乏对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针对以往课程理念存在的不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旗帜鲜明地提出旨在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与终身学习。[2]育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取向就是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课程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这些新理念对日渐脱离儿童需要、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术前沿的现行教师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二)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理念的具体化体现。如果说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那么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整个课程标准体系中,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目标既是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提供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有助于提供课程实施的基础,有助于建立课程评价的标准。[3]

应该说,随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不断改革,课程目标也逐渐明确和丰富,但总体来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缺乏对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课程体系受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制约,课程目标中有所规定,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就会有所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对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忽视,影响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于新的课程理念,按照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三个阶段,分别将每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分解为“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领域。每一个目标领域又分为若干目标,并对若干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总体来看,与以往教师教育课程过于关注知识目标相比,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对教师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全面反映了当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吸收了教师专业化和当代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三)丰富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外化和体现,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与学的前提。从教师教的角度,课程内容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对“学什么”的规定。课程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师范毕业生仅能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还要求他们能善做班主任,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开展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习惯于“复制”过去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缺乏及时的了解,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缺少敏锐的洞察,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信息。而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4]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对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原有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内容。

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5]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支撑。师范院校要汲取前期改革的成果和经验,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现代教师教育研究(Research)、教育心理(Psychology)和教育技术(Technology)能力(简称RPT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一)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终身性,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连续的、螺旋上升的专业学习和发展过程。[6]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把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着重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统筹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前后相互联系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

首先,必须坚持以专业化为导向,依托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为目标指引。在教师教育各个阶段中,职前阶段课程要注重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准备,要培养教师专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和品质;职后阶段课程要注重帮助教师将职前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着转化为实践,注重教师专业内涵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开设激发教师热情,培养教师抗挫折能力等专业化发展指导课程。其次,应坚持能力导向,以培养现代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心理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关键,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将课程目标指向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致力于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第三,坚持实践导向,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教师情意发展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统一,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情意越高,专业发展的能力就越强,专业参与和表现就越好。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课程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师范生培养,还是教师职后培训,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项目实施,离不开优质课程资源的支撑。[7]因此,师范院校要切实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开发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利用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契机,建立合作开发机制,集中各种教师教育的优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的征集、遴选、推荐工作,进行较大规模的协作开发,探索区域内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方式。其次,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要求,贴近基础教育,突出案例教学,开展系列教材建设。譬如,编写面向实践的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以及教师职业素养丛书,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班级管理实务》、《教育实习工作手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师语言艺术》、《发展与教育心理》、《教学原理与教学设计》、《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礼仪》、《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学生身心发展》、《小学生身心发展》、《幼儿身心发展》、《心理健康与咨询基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人文知识读本》、《自然科学知识读本》等。第三,要以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构建较为系统的学院、学校、省级、国家四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三)强化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何谓课程实施,学术界一直未统一认识。一般认为,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其关键是实施载体建设。实施载体建设主要包括实施队伍建设、实施平台建设、实施形式创新等。

首先,要加强实施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让高校教师教育者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提高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切合性;另一方面,要引进或聘任一批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作为高师院校的专兼职教授,提高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针对性,进而逐步形成一支由学术水平较高,精通教师教育工作的专家型学术骨干,以及一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构成的一体化课程实施队伍。

其次,要加强实施平台建设。一要打造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训练中心要强化案例教学、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训练中心的模拟、观摩、交流和教师教育研究范本四大功能,努力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校级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基地,紧密结合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学校教师教育再上新台阶。二要创建实践共同体。师范院校应借鉴国外最新实践经验,以实习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与互动,整合重点中小学资源,致力于建设多个种类的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共同体”,以便使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场所,同时促进所在学校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专业学习与发展。

第三,要加强实施形式创新。一要开发教师教育实践项目。在现代教师RPT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积极拓宽实践能力的培养范围,推动能力培养点与面的有机结合。“点”是指学校层面对依据规划设立的学生社团项目进行重点资助,“面”是指学校与学院开设各类研习项目。二要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短学期。各师范专业根据能力养成规律,在大学一、二、三年级各设立一个短学期,渐进式地规划设计短学期实习实训工作。三要坚持和完善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面向农村中小学,与其建立稳固的伙伴合作关系。

(四)改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等作用。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英国为确保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对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证书课程(统称教师教育课程)实行学术有效性和职业有效性审定,并尤其强调对实践性课程的评价。[8]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教育课程有专门的课程评价认证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符合中小学实际情况,保证教师培养质量。[9]因此,要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监控与管理环节,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认证和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与目标,构建评价体系与运作机制,定期评估与修订课程方案,监控教师教育的质量,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一方面,要制订评价标准。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组织实施要求,重点考查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制订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标准及实施细则,建立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实施体系,加强对各个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估和监控。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信息采集渠道,重点把握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以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并以此作为关键质量指标和评价信息。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通过形成性评价,全程监控教师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并依据评价与监控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在各个环节上的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通过总结性评价,对教师教育课程整个一轮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相应判断,为调整、更新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切实增强教师教育课程在下一轮组织实施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结 语

培养优质教师,是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应及时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教学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由传统的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向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转变,努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且结构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良好道德素养的专业化新型教师。

[1]王宇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J].网络科技时代,2007(3):6-8.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 行)[EB/OL].[2012-01-10].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1/10/19/20111019100845630.doc.

[3]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9-144.

[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2-01-20].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

[5]钟启泉.教师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9).

[6]辜芝兰.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日本第三次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5):13-15.

[7]刘利民.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为新时期教师教育做出贡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8):3-4.

[8]王艳玲,苟顺明.试析英国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特征[J].教育科学,2007(2):78-82.

[9]陈玲玲.基于标准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1-33.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