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之中见丰盈——浅谈语文课堂怎样追求简约之美

2012-01-29周日山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秋景张力语文课堂

周日山(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简约之中见丰盈
——浅谈语文课堂怎样追求简约之美

周日山(浙江省临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有的语文课堂里充斥着“教师华而不实的泛泛而谈”“无休无止的一问一答”“令人眼花瞭乱的作秀表演”“光怪陆离的媒体展览”“引经据典的条分缕析”。正如语言大家张志公所批评的那样:“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豪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堂应当倡导简约之美。但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语文课堂只有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才能真正呈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质之美。

一、放飞思绪,让课堂充满情感的张力

一位教师在教授《山羊兹拉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阿隆的询问,兹拉特只用“咩——”回答,如果你是兹拉特,你准备对阿隆说些什么呢?请以兹拉特的口吻写一段话,回答阿隆的问话。

这位教师通过情境预设,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出示钱学森母亲生病想儿时作的诗和钱学森的一封家书,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让他们沉浸于其中,体会到生死患难中结下的至真情感。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二、拓展延伸,让课堂充满文化乃至智慧的张力

语文课堂提倡简约,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逢课必拓展”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们也不反对适度的拓展。“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

如在教授《沂水春风》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拓展延伸,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三、沉吟涵泳,让文本的细节充满丰盈的张力

有一位教师教《雨霖铃》这首词时,他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谈一谈离别时的情感,唱一唱《送别》。这样的课堂的确目标简明、内容简要、过程简化,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细节雕琢的亮点可以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诗境,忽视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只能是少之又少。

另一位教师在《项脊轩志》一课的展开教学中,以“亲情”为抓手,通过“赏析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对细节进行了精心雕琢,把课堂推向了深入,让教学近乎完美。如他妻子“时至轩中”或问古事,或就着小几学写字;从娘家探亲回来还告诉丈夫,她的妹妹问她什么叫阁子。可见,他妻子回娘家时津津乐道小阁中的事。从中可看出他们夫妻间十分恩爱。同时,作者把这些往事写出来,又让我们品出了他对妻子早逝的悲,由字面的意思到实际情境中的意思,可以说是嚼透了字中意,品尽了字中情。丝丝入扣、字字入心,课堂如一泓溪流,一路歌来,直抵学生心灵的最深处。

两堂课,前者是崇尚“简约”,忽视细节雕琢,课堂味同嚼蜡、食如鸡肋;而后者则对细节精雕细琢,使课堂精彩迭现、高潮迭起。相比之下,后一位教师的课真可谓“简约不简单”,让人深深感到了一种深透之后的简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项脊轩志》字面所要表达的作者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更理解到了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无尽追思与悲痛之情。

四、切中肯綮,让课堂探究充满生命律动的张力

比如阅读《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本文主要描绘的景物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作者选取了这五幅故都的秋景,却并不按照习惯性的顺序来组接这些“镜头”,既不以时间顺序来安排,也不以空间顺序来安排;却是以秋景的主要特点为线索,运用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来组合,这就从选材和组材上体现出了散文“形散”的特点。我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秋景的共同特点,即“清、静、悲凉”,启发学生由此而把握:作者正是以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本文是以秋景的主要特点这个不散的“神”来贯穿全文的。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就了然于胸了。

但是,体会了解这个“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非是阅读本文的主要任务。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关键的点上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捉摸到每幅秋景的描绘角度,体会出了每幅秋景的描绘特点:秋花,侧重于色,突出冷色;秋槐,侧重于形,突出落寞;秋蝉,侧重于声,突出残声;秋雨,侧重于味,突出秋凉的情韵;秋果,侧重于实,突出淡绿、微黄的色彩。但抓住了这些特点,也不是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需要做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品味探究。所以,我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作者选这些秋景来写的原因,尽管作者笔下的秋景描绘出了故都秋景的固有特征,并且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用以影射旧中国黑暗的时代环境,甚至采用“皮里阳秋”的笔法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隐晦地表达了隐遁山林以规避现实的潜意识。但是,“文学即人学”,作者笔下的秋景与他抑郁善感的个人气质密切相关的;也和作家的文艺观与审美追求有关——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但更重要的则是和作者本身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探究有关——郁达夫这位“创造社”的文学大将,其文学作品中充盈着浪漫的激情,但世道昏暗、人心不古,在文学阵地上他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始终不肯低下高贵的头,这种精神意志其实是和北方秋景的肃杀苍劲暗合的,尤其是和槐树的遒劲、秋蝉的坚韧、秋果的坚实等特点相当吻合,所以,阅读本文必须要把握住作者内心的生命律动的节奏,透过字里行间,体察黑云压城时傲然面对严寒风霜的精神风骨。

五、张扬个性,让学习历程充满生命成长的张力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语)。”就语文教学而言,这“剩下的东西”便是语文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语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进而充分发掘语文自身的潜在精神,使得语文课堂里那些“剩下的东西”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阅读《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我让学生细读文本之后,搜集整理自己读过的相关典籍,并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涉及20个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回答和不同做法,并结合自身的体会阐述了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这样的探究,为的是让学生以丰富而鲜活的真实声音,敞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由此进入一种激发审美体验、唤起精神愉悦的自由世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精彩纷呈、雅致丰盈。在简约而有效的语文课堂里,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在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也许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许没有刻意的“作秀”,但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语文,实实在在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秋景张力语文课堂
摄影·美好安徽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秋景
论张力
画秋天,写秋景
张力
张力2
羊艾茶园秋景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