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七)

2012-01-29李彦知韩世辉杨建宇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病证病人

李彦知 韩世辉 杨建宇 孙光荣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七)

李彦知1韩世辉1杨建宇1孙光荣2△

(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华佗;中藏经;校注;语译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原文】夫病者,有宜湯者,有宜圓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針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愉悅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收愈。其庸下識淺,亂投湯丸,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且湯,可以蕩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輔助困竭,莫離於湯也。圓,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圓也。散者,能祛風寒暑濕之氣,寒濕穢毒之邪,發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狀,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諸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蒸熨辟冷,烘[1]洗生陽、愉悅、爽神,和暖安氣。

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關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沖,分逐[2]不散,以致消滅。當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

不当下而下,则使人开肠荡胃,洞泄不禁。不当汗而汗,则使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不当吐而吐,则使人心神烦乱,脏腑奔动。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炎[3]毒,反害冲和,致于不可救。不当针而针,则使人气血散失,关机[4]细缩。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气妄行。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瘨胀,筋骨舒张。不当熨蒸而蒸熨,则使人阳气徧行,阴气内聚。不当淋瀉[5]而淋瀉,则使人湿侵皮肤,则使人气停意折,健忘伤志。

大凡治疗,要合其宜。脉状病候,少陈于后。凡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荣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胜,阳气不衰,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内[6]不寒,勿烘[7]洗。神不凝迷,勿愉悦。气不急奔,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脉病之法,备说在前。

本篇论十七种治疗方法于诸病之宜与不宜,指出乱投汤丸,动辄交错则可使轻者令重,重者令死。故题曰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

【校注】[1,7] 烘:瓒本作“澡”。据上文则疑是。

[2] 逐:孙本作“遂”,形近之误。据瓒本改。

[3] 炎:宽保本作“痰”。可参。

[4] 关机:宽保本作“机关”,疑是。

[5] 淋瀉:瓒本眉批云:“按淋瀉据上文当做澡洗”。可从。

[6] 内:医统本作“肉”。疑是。

【语译】大凡疾病的治疗,有适合汤剂的,有适合用丸剂的,有适合用散剂的,有适合用下法的,有适合用吐法的,有适合用汗法的,有适合用灸法的,有适合用刺法的,有适合用补法的,有适合用按摩的,有适合用蒸熏熨烫方法的,有适合用洗涤或浸泡手脚方法的,有适合用愉悦心意方法的,有适合用调和舒缓的,有适合用水法的,有适合用火法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岂能相同哩!如果不是深知熟谙,精通博学,难以运用这些方法取得治疗效果。那些平庸粗劣见识浅陋的人,乱投汤丸等药物,下汗补吐等治法,动辄使得夹杂错乱,轻证使人加重,重证使人致死,各地都是这样。

然而,汤剂可以用来荡涤脏腑积聚,疏通经络气血,调平、分辨阴阳清浊,祛除、离解病邪毒害,润泽肌痿,滋养皮肤,增加真气的力量,扶助衰弱的机体,这些离开汤剂没有更适合的了。丸剂可以用来驱逐风寒的邪气,攻破坚实的癥疾,消除体内的积聚,增进饮食,调和营卫,开通关窍,缓缓地参合渗透,这没有比丸剂更突出地了。散剂能祛风寒暑湿的邪气,抒散寒湿秽毒的外邪,发散扬弃四肢的壅塞,驱散铲除五脏的积结隐患,舒通肠道,调和胃气,运行脉气疏通经血,者没有比散剂更超越的了。下法可开通闭阻滞塞,补法可补益虚衰,灸法可起导阴气通达阳气,刺法可运行营气引导卫气,导引可用来驱除在关节的外邪,按摩可以用来驱逐在肌肉的外邪,蒸熏熨烫可使寒邪辟开,温浴能使阳气生发,愉悦心意可使精神清爽。调和舒缓可使正气安和。

倘若邪实却不用下法,就使人心腹胀满,烦乱,作鼓作肿。倘若体虚却不用补法,就使人气血消散,精神耗丧,肌肉消减,神志昏迷。可以用发汗却不发汗,就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死。改用吐法却不催吐,就使人结胸气逆喘促,不能进饮食而死。当用灸法却不施灸,就使人冷气反复凝结,阴毒内聚,厥气上冲,离析驱逐不散,从而导致气消形减。当用刺法却不针刺,就使人营卫之气不周流,经络之气不通利,邪气渐渐克伐真气,头晕目花而昏沉。适合导却不导引,就使人关节受邪侵害,关节固结气血难通。适合按摩却不按摩,就使人肌肉被外邪侵淫,留邪日久不能消散。适合蒸熏熨烫却不蒸熏熨烫,就使人体内潜伏阴冷之邪,渐渐形成痹证厥证。适合澡浴却不温浴,就使人阳气浮散,阴邪相侵。

不当用下法却用下法,就使人肠胃通荡,洞泄不止。不当用汗法却用汗法,就使人肌肉消脱,津液枯耗。不当用吐法却用吐法,就使人心神烦乱,脏腑之气向上奔冲,不当用灸法却施灸,就使人经络大伤,火毒内蓄,反害冲和之气,甚至于不可救治。不当用刺法却用针刺,就使人气血散失,机窍关节细弱萎缩。不当导引却导引,就使人真气劳损衰败,邪气妄行。不当按摩却按摩,就使人肌肉肿胀,筋骨松散,。不当蒸熏熨烫却蒸熏熨烫,就使阳气遍体发散,阴气向内聚积。不当淋洗却淋洗,就使湿邪侵袭皮肤,热邪进入肌体。不当用愉悦心意的方法却愉悦心意,就使人神失气散,精神不快。不当用和调舒缓的方法却和调舒缓,就使人气滞意挫,健忘伤志。

大凡治疗,要适合病证所宜。现将不合各种治法的脉状病候,略述如后:凡脉来不紧数,就不要给病人发汗。脉来不紧数,不可以用下法。心胸不闭塞,尺脉微弱,不可以用吐法。关节不拘急,营卫不壅塞,不可以用刺法。阴气不盛,阳气不衰,不要用灸法。体内没有邪气留滞,不要导引。肌表没有邪气侵淫,不要按摩。皮肤不麻木冷痛,不要蒸熏熨烫。肌肉不感寒冷,不要温浴。神志不呆板冷漠,不要用愉悦心意的方法。气不急速上奔,不要用和调舒缓的方法。遵循这些原则的就会使病人生存,违背这些原则的就会使病人死亡。脉象证候的诊断方法,已经详说在前面各篇。

【按】治疗之法用之临床,当与不当,宜与不宜,乃医家所必谙,古今论及于斯者多矣。本论列举十七法,论中肯綮。若得其真谛,操持在握,则运用如神矣。

治疗诸法之当与不当,宜与不宜,后世亦有精究者,如清·心禅(普陀山僧,以医名于世)之《一得集》云:“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荣卫者,宜和。”又,“在膈上者,宜吐;在肠胃者,宜下。在脏,则非汤剂所能尽主之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高位,用药宜轻。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圆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缓;肾则多虚少实,故或宜于圆或宜于膏。”但此论囿于汗、吐、下、和、解及剂型之运用。可见千载之后所论,仍不若本篇之全面而明晰,不若本篇至调理分明而如纲在握,故本篇堪称古代论中医治法宜忌之名篇矣。

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原文】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脈平調。五臟六腑之氣消耗,則脈無所依,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能飲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實為痛也[1]!其大法列之於後。

病瞪目飲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病[2]吐衄,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病妄言,身熱,手足冷,其脈細微者死。病大洩不止,其脈緊大而滑者死。病頭目痛,其脈澀短者死。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短者死。病耳無聞,其脈浮大而澀者死。左痛[3]右痛,上痛[4]下痛者死。下痛[5]而脈病者死。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病人脈宜大,反小者死。肥人脈細欲絕者死。瘦人脈躁者死。人脈本滑利,而反澀者死。人脈本長,而反短者死。人尺脈上應寸口太遲者死。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溫病,發熱甚,脈反細小[6]者死。病甚,脈往來不調者死。溫病,腹中痛、下痢者死。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病瘧,腰脊強急、瘛瘲者死。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痢血不止,身熱,脈數者死。病腹滿,四逆,脈長者死。熱病七八日,汗當出反不出,脈絕者死。熱病七八日,不汗、狂躁、口舌焦黑,脈反細弱者死。熱病,未汗出,而脈盛大者死。熱病,汗出而脈大盛者死。熱病,汗出而脈未盡[7],往來轉大者死。病咳嗽,脈數身瘦者死。暴咳嗽,脈散者死。病咳,形肥,脈急甚者死。病嗽而嘔,便滑不禁,脈弦欲絕者死。病諸咳嗽,脈沉而浮[8]者死。病上氣,脈數者死。病肌熱、形瘦、脫肛、熱不去,脈甚緊急者死。病腸劈,轉筋,脈極數者死。病中風,痿疾[9]不仁,脈緊急者死。病上喘氣急,四匝[10]脈澀者死。病寒熱,瘛瘲,脈大者死。病金瘡血不止,脈大者死。病墜損內傷,脈小弱者死。病傷寒,身熱甚,脈反小者死。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者死。病洞泄,不下食,脈急者死。病腸劈,下白膿者死。病腸劈,下膿血,脈懸絕者死。病腸劈,下膿血,身有寒,脈絕者死。病咳嗽,脈沉堅者死。病腸中有積聚,脈虛弱者死。病水氣,脈微而小者死。病水脹如鼓,脈虛小澀者死。病泄注,脈浮大而滑者死。病內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死。病冷氣上攻,脈逆而澀者死。卒死,脈堅而細微者死。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久病,脈實者死。又虛緩、虛微、虛滑、弦急者死。卒病,脈弦而數者死。

凡此凶脈,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提要】本篇论杂病难治之脉候,故题曰论诊杂病必死候。

全文分两段:首述脉候生死之别及诊死候之重要;次则分述杂病必死脉候六十四种。

【校注】[1] 也:孙本为阙文号,据医统本补,依上下字意亦当如此。

[2] 病:孙本作“论”。据瓒本、医统本、宽保本改。依上下文例亦当如此。

[3-4] 痛:医统本作“病”,义长。《脉经·卷五》作“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可参。

[5] 下痛:疑为“不病”二字之误。《脉经·卷五》作“脉病人不病者死。”可参。

[6] 细小:孙本作“小死”,据医统本改。

[7] 尽:医统本作“静”,义长。

[8] 浮:疑为“涩”字之误。

[9] 疾:瓒本、医统本作“躄”;宽保本作“厥”。可参。

[10] 四匝:医统本作“四肢寒”。义长。

【语译】大凡人的生命之气强健壮盛的,体表肤色光泽鲜艳,体内血脉平和适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就使血脉无所凭依,肤色无所润泽,象这样的情况就百无一生。虽然能够吃喝行走,但终是不能觉察,不知死期的逼近了,确实令人痛惜啊!诊断死侯的总则列述各条在后面。

患睁大双眼注视,连连饮水,心下坚实胀满的病证,病人脉来濡而且微的,主死。

患吐血、衄血、泻血的病证,病人脉来浮、大、牢、数的,主死。

患谵语妄言、身热而手足反而逆冷的病证,病人脉来细微的,主死。

患大泄不止,病人脉来紧大而滑的,主死。

患头部连及双眼疼痛的病证,病人脉来短涩的,主死。

患腹中疼痛的病证,病人脉来浮大而长的,主死。

患腹部疼痛而且喘促的病,病脉来滑而利或数而紧的,主死。

患四肢厥逆的病证,病脉来浮大而短的,主死。

患双耳突然不能听见声音的病证,病人脉来浮大而涩的,主死。

患脑中疼痛的病证,病人脉来缓而大的,主死。

患右侧有病而左侧疼痛,左侧有病而右侧疼痛,下部有病上部疼痛,上部有病下部疼痛的病证,主死。

不病但出现病脉的,主死。

患厥逆,呼喊病人得不到回应,又无脉应指的,主死。

根据病人的证候应当脉大,反而脉小的,主死。

身型肥胖的人,脉来很细如丝将断的,主死。

身形瘦小的人,脉来急躁的,主死。

肌肤滑泽的人的脉本当滑利,却反而见涩脉的,主死。

身形高大的人的脉当为长脉,却反而见涩脉的,主死。

下尺脉与上寸口脉相应搏动的时间太迟的,主死。

患温病,已三四日,未出汗,脉来太急的,主死。

患温病,脉来细微而又往来不流利,胸中感到闭塞的,主死。

患温病,发热重,脉来反小的,主死。

病重,脉往来时来时止、时数时缓,即三五不调的,主死。

患温病,见腹中作痛、下痢的,主死。

患温病,汗不得出,即使出汗也未见汗出到足部的,主死。

患疟疾,见腰背反张僵直拘急、抽搐的,主死。

患下痢便血不止,身发热,脉数的,主死。

患下痢便血不止,身发热,脉数的,主死。

患腹满、四肢厥逆的病证,脉长的,主死。

患热病,已七、八日,当见汗出反而不出汗,又无脉应指的,主死。

患热病,已七八日,不出汗、发狂躁、口舌焦黑,脉反而细弱的,主死。

患热病,未见汗出,却脉来盛大的,主死。

突发咳嗽病证,脉散的,主死。

患咳病,身形肥胖,但脉来很急的,主死。

患咳嗽而又呕吐,大便泄泻不止的病证,脉弦欲绝的,主死。

患各种咳嗽气喘的病证,脉来沉而涩的,主死。

患气逆的病证,脉数的,主死。

患肌肉发热、形体消瘦、脱肛的病证,热不消退,脉来很紧很急的,主死。

患痢疾,小腿转筋,脉来极数的,主死。

患中风、痿证,肢体麻木不仁,脉来而急的,主死。

患气逆喘促的病证,两寸口两跗阳脉涩的,主死。

患寒热发热、抽搐的病证,脉大的,主死。

患跌打所致的内伤,脉来小、弱的,主死。

患伤寒,周身发热重,反而脉小的,主死。

患厥逆,出汗,脉来虚而又缓的,主死。

患洞泄不止、食物不消化的病证,脉急的,主死。

患痢疾,尽下白色脓液的主死。

患痢疾,便下脓血,又脉来似停非停如丝悬挂将断的,主死。

患痢疾,便下脓血,身发寒,脉绝的,主死。

患咳嗽的病证,脉来沉坚的主死。

患肠中有积聚的病证,脉来虚弱的,主死。

患水肿,脉来微而小的,主死。

患水肿,腹大如鼓,脉来虚小而涩的,主死。

患泄泻、下痢,脉来浮大而又滑的,主死。

患内外皆虚一类的病证,见睡卧不安、身冷、脉细微,呕吐而又不能进食的,主死。

患寒气上冲的病证,脉来乱而又涩的,主死。

暴厥猝死,脉来坚而又细微的,主死。

患热病,已三、五日,见头痛、身热、进食如常,脉来硬而又急的,主八日内死。

患病日久,脉实的,主死。

患病日久,又脉来虚缓、虚微、虚滑、弦急的,也主死。

突然发病,脉来弦而数的,主死。

凡见上列各种不吉的脉象,可以预断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愈了。

【按】本篇所论,大部分可见于《脉经.卷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以及《脉经.卷五.诊百病死生决第七》、《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同一决死生法,《脉经》、《千金要方》所论均冠以扁鹊,此则托名于华佗,由斯可见,此法必有所自,或可谓作者撰用自古医经而成者,而经扁鹊、华佗传于世焉。

本篇所论包括热病(温病),而题曰“诊杂病必死候”者,盖尽指诸病而言也。

本篇及下篇所论,多就望诊、切脉而决死生,其中大部分确为卓识宏验,但亦有属于以五行生克等学说为依凭而推论者,非可遂言不足徵信,然亦不可凭此而决断死生,尚待今后验证之。

文中之“死”字,含义有二:一为难治,一为不寿,未可概以必死不治视之。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01

1672-2779(2012)-18-0001-04

△指导老师

2012-08-08)

猜你喜欢

病证病人
谁是病人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中医病证特点及临床重型案例分析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病人膏育
曲美他嗪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MMP-9、MPO的影响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