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理解的职校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研究

2012-01-28杨丽雅徐国庆

职教通讯 2012年4期
关键词:职校学校教师

杨丽雅,徐国庆

基于需求理解的职校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研究

杨丽雅,徐国庆

职校学生的问题行为突出,主要归纳为学习问题行为、交往问题行为、生活问题行为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以往不关注学生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法,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应更多的关注理解学生的需求,以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职校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需求理解

职校学生的问题行为虽然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其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已对学生、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对这些行为的反应则是依赖于他们管理策略的知识、优越的教育原理和个人人生观。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产生偏见,认为他们是差学生,不需要关注理解他们的需求,而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教师也只是通过简单、生硬的办法进行处理,没有真正理解到学生的需求,因而并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要在理解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分析职校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关注他们的这些需求,认可这种需求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合理解决的策略。

一、学生问题行为处理策略的现状分析

高中、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严重下滑,问题行为突出,主要表现有:(1)学习问题行为。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的绝大多数是考试失利者,他们失败经验多,学习困难大,常被认为是“失败的”、“多余的”。其扰乱课堂与自习、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不按时完成作业、上网成瘾等问题行为表现的较为普遍和严重,呈恶化趋势,他们对自己日常在校的这些行为及失败已经麻木,不以为然,从而成为了学校和社会上公认的“差生”,使教师和家长感到头痛;(2)交往问题行为。有些职校生在进入职校之前,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学校和社会里的差学生、笨孩子,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惩罚,老师和同学也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遭受了太多的打击和挫折。因此,在进入职校后,如果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可能会本能的产生逆反心理,做出说脏话、辱骂打架、报复滋事、顶撞家长及老师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3)生活问题行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交往频繁,受到的社会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并且受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对一些事情总想亲自体验和尝试,从而可能对某些不良行为盲目模仿,进而染上一些难于摆脱的恶习,如吸烟饮酒、赌博偷窃、说谎、乱扔乱丢、胡乱写画等破坏性行为。[1]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时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教师往往放弃了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训斥,或滥用惩罚,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学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加重。[2]有的教师还是很关注的,为了让这类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和进步,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或改变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好坏的唯一标准等,遗憾的是这些方法在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这些不正确的措施、态度和方法都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导火线。平时对学生很少鼓励,只要有坏事出现首先怀疑他们,不主动了解学生,缺乏公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要求进步的积极性。或者在出现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对职校生的培养。

二、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的思路:基于需求理解

(一)认识到问题行为存在的客观性

家庭作为学生行为模式学习的主要来源,其对问题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比如单亲家庭、父母学历低、缺乏父母的监督管教等家庭问题会影响学生成为问题行为学生。这类父母的教育使得学生出现了逃学和社会技能、学习技能的缺乏以及缺少对未来理想的憧憬等。而与问题行为学生出现问题最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是学校学习。在学校里,学生们接触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教师。教师自身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而教师良好的期望是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是引起和加重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作为逃避挫折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3]在一定程度来说,学生也是受害者,他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能理解学生的处境,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行为应及时创造条件与学生协调解决问题,而不只是矫正他们的问题行为。

(二)认识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合理性

马斯洛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学生在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对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对归属和爱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不仅在课堂上的行为,还表现在认知过程,情感,健康和幸福中。美国心理学家鲍美斯特(Baumeister)和利里(Leary)认为,“……人类对归属的需求有根本上的和普遍的动机,这是由于对形成和保持持续人际关系的强烈要求。”[3]学生情绪化的反应不只依赖于与同辈人的关系还依赖于与教师的关系。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出现怪念头,而且反应了其拒绝的情感,这种拒绝的情感持续越久,不端行为也就越多。“有证据表明,被接受、容纳或是被欢迎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积极情绪(如幸福,喜悦,满足和平静),然而被拒绝、排斥或是被忽略则会导致很强大的消极情感(如焦虑,抑郁,悲伤,极度和孤独)。”[3]理论家戴克斯(Dreikus)早已意识到,学生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我价值观,而这都是基于在家中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学生由于在家里得到了自己没价值的这种结论,因此,他们对归属有强烈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是通过在社会表现不正当行为得到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需求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与班级成员之间建立不断增加的信任感,包括与教师。

当归属与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对尊重产生需求,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一个人希望能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能独立自主的完成任务。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则是希望自己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能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4]而班级是要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一些人或事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不能,班级则要有自始至终保持他们自尊的能力,认可他们已有的能力,相信他们是会有用武之地的。

(三)认识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关联性

学生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行为有两种类型。第一是由某些暂时的情况所引起的。如学生对他所处环境或开设课程的不满意等,这被看作是一种短期情感的释放方式,表现为沮丧、焦虑、厌烦、恐惧或兴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社交上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等。但这类问题行为的程度不严重,往往是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是能及时矫正的,因而这样的行为不足以构成问题行为。二是表现为持续的、重复的问题行为。它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没有经过允许就随意走动或说话,来回摇动椅子,等等。更严重的包括消极的坚持和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争论,或对待教师同学带有侵略性,有时也会表现为经常性逃学。这种在学生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扰乱性的对学习效率有较严重影响,并需要耐心、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当然,那些程度不严重的,暂时的偶然性行为,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也可能变成问题行为。[5]当学生不断地表现出不合适的行为时,教师就趋于将他们定义为“问题”学生。虽然学生出现这些行为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动机,但他们反抗教师和学校的干预是相同的,因此,这些学生被集中起来标以“问题学生”的称号。处在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出现不合适行为的动机,不能清晰的说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这些都反应了他们“试图通过自身来满足个体的需要”。因此,找到问题行为学生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以及教师和学校如何处理这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需求理解的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

(一)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教师课堂行为策略

1.保持平静。问题行为学生的不适当行为往往是重复的,而在面对一个因为感到不合群而表现出不合适行为的学生时,教师往往会本能的做出反应。教师这种本能的反应不太可能会改善学生的行为,只会增强问题行为学生归属感的缺失,而且这种感受会引导他们的行为,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基本上,教师以恼怒和恼火对待关注寻求者(attention-seeker),对待寻求权力的学生(power-seekingstudent)是生气或激怒,对待寻求报复的学生(revenge-seeking student)是恐慌或受伤的反应,或以绝望及无助对待逃学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就变成了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3]通常教师这种考虑不周的反应会导致问题行为学生的自我意识降低,或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而理想的反应应该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周全的考虑,这就需要教师控制他们的本能反应。

2.提供鼓励。以前许多问题行为学生的行为会表现不合适,只是因为他们感觉挫败,认为他们不会因为行为表现正常而被接受。谈及鼓励,要“区别对成绩的认可和对努力与过程的认可”[3],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对问题行为学生说一些如“这很好,很高兴看见你喜欢……”的话,这对他们是很有鼓舞作用的。如果教师对结果方面的评价不满意,学生可能会感到泄气和遭拒绝的,如果他们对结果方面的评价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用来做模范,那么自我意识低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只要他们不辜负教师的期望,他们就是可被接受的。鼓励让学生有勇气继续尝试,也让他们接受了自己所做的努力。

总而言之,教师认可鼓励问题行为学生那些可接受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这使得学生意识到他们不是公认的行为不端,并能意识到通过正常的、可接受的行为是可以获得认可和归属的。当然,教师在面对有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明确说出他希望学生怎样做,重点是要放在教师所希望的行为上,比如说“我希望你……”或“我期望你……”。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不要再……”,这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否认和对抗,学生会很快反驳说“我什么都没做!”或“这不是我的错……”,导致负面影响。

3.认可恰当的行为和聪明的惩罚。问题行为学生的正当行为需要认可,在认可其正当行为的同时,不能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认为“你很可怜,我们不会期望从像你这样的人那得到什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问题行为学生的能力是有信心的,相信他们不会辜负教师的合理期望,即使这些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决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把他们看成是低能者和受害者,所以是值得同情的。

在对问题行为学生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惩罚时,选择的惩罚方式应该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有用性和归属感,而不是去破坏他们的这些感受。因此,当选择对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惩罚时,教师要反思一个事实,就是任何一种惩罚在进一步削弱学生自我意识时,都可能会延长或增加他们的不适当行为。[3]一些富有成效的惩罚包括:帮助教师复印、打印纸张,帮助维护人员维修、固定损坏的仪器设备,帮助园丁种植、修剪植物等,甚至是对年龄小的孩子进行辅导。

4.关注学生的能力,并寻求他们的帮助。有人认为,问题行为学生对自身的关注较少。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相信教师重视他们,认可他们已有能力,并能通过自己做出的努力让教师看到他们是有能力的。问题行为学生在学校中都极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重拾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问题行为学生的闪光点是很可贵的,教师要适时地放大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起其进步的心理冲动,将差的方面引导到好的方面。[6]

除了关注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充分地运用他们的这些能力,可能会帮助问题行为学生确信他们的价值。比如要求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如搬书或搬仪器,帮忙收东西或从家里带些资料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教师、教学和学校而言是有价值的。

(二)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学校行为策略

1.开设适合问题行为学生的课程。问题学生往往是不喜欢学习的,他们中做的好的学生达到的成绩也低于其他同学。相反的,他们能在体育、艺术、音乐或技术领域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多元智力理论”成果说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可开发的潜能也是多元的。问题学生不擅长语言的和逻辑的静态学习方式,但是他们倾向于动觉的和视觉的学习。[3]而学校里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其课程内容没有活力,学生也不参与决定,是传统意义下的被动教学——学习策略,并以考试竞争作为主要评估手段。因而,为了增强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在普通课程中增加视觉的和表演性的内容,比如绘制手抄报、宣传卡、进行小品表演、观看视频录像等。

2.开展适合问题行为学生的学校项目。我们不能改变问题行为学生所经历的挫败学习生活,但是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业支持及技能支持。可开展邀请家庭成员来参加补救学生学业的计划,或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对那些已确定为问题行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如参加校内校外活动项目,使得他们外出进行身体挑战、团队合作以及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或进行类似于帮助年老体弱者的服务性学习活动等。[3]另一方面在学校可通过奖励经常出席的人或对未出席的人进行惩罚性措施来降低学生的逃学率。这些是要面向学校的全体学生来创设有效的学校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促使有意义的行为出现,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生活质量。

问题行为学生现象是一个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占核心地位的问题,但并不是历来如此的。学校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时,首先是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其次是怀疑或否定了这些学生的需求,从而加剧了这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相互影响,第二个是学习提供适当的课程和开展学校范围的项目。这两点有一个共同的干预就是对学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试图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加强他们的能力和沟通性。

[1]曹锦良.中职生常见行为偏差及转化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69-71.

[2]魏玲,陈岱炜.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7-28.

[3]Ramon L.&Tricia M.Teaching“at risk”students:meeting their needs [J].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and Teaching,2009:895-903.

[4] 罗宾斯,贾奇著.组织行为学[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5]陈艳丽.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及解决办法[J].高教高职研究,2008(17):47.

[6]汪丽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及教育对策[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1):5-7.

[7]林向英,韦小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7):70.

[8]孙云祥,骆文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建设职业教育,2006(3):27.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Students Problems under the Needs of Students

Yang Li-ya,Xu Guo-qing

Vocation school students showed outstanding behavior problems,summarized as three sides of learning behavior problems,communication behavior problems,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life.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past way which is not concern students’need.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students problems.

vocation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problems;solving strategies;understand need

杨丽雅,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G712

A

1674-7747(2012)04-0071-04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职校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学校推介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圆我教师梦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