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卓越中医人才

2012-01-28刘彦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师承老中医继承人

刘彦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长春130021)

创新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卓越中医人才

刘彦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长春130021)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师承教育;创新模式;中医人才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1]。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一批批名老中医专家在丰富的临证实践中取得的显著疗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内涵,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1 目前中医医疗教育形势存在缺憾

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缺乏师承环节,学生鲜有与教师一对一、面对面、深层次交流的机会,缺少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存在着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和中医药人才对传统中医方式方法不擅长、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偏差等争议和困惑。目前中医药发展面临困境,出现了中医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中医临床阵地日渐缩小;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明显,中医优势发挥不够;中医队伍思维转向,临床选择重西轻中,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药治疗率偏低等现象[2]。急需发展中医学术,造就中医群体,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以支持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2.1 师承教育的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师承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①师承教育规模小,能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教育,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②徒弟在跟师过程中,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中医典籍,不但继承了老师的临床经验,还继承了中医典籍,使徒弟的基础知识扎实。③由于是口传面授的跟师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实现对中医概念的深刻理解。④在跟师过程中,老师崇高的医德时常感染着徒弟,而这种日常生活的感染比课堂的讲授更加行之有效,这就使老师的医德得以继承。⑤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心授口传,个别指导,弟子才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路,缩短成才周期。师承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单纯院校教育的不足,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现状,为“院校+师承”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培养卓越中医人才符合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是主战场。作为地方性中医药院校,应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的卓越中医人才,努力改变现有的中医培养体制,探索坚定的中医群体培养模式,培养大批信中医、用中医、继承中医、发扬中医的专业人才,打造名中医、国医大师的摇篮,着力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阵地萎缩、特色偏废、思维转向、重西轻中的困境,为国家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保障,实现中医的振兴,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3 在职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

3.1 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意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简称“师承制专业学位”)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改革优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形式、探索构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举措,成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又一新突破。该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原有的继承学习提升到了继承学习与创新研究相结合的高度,继承人除了掌握了名老中医的学识、经验,还相应开展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总结研究与提升,更加有利于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和自身中医素质的提高。

3.2 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作为一种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开辟了一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初步显示出其特点与优势。但要完成人才培养,就必须有明确的培养要求、过程与环节界定。其培养模式要以师承教育继承教学为培养过程主体。培养过程的确立是整个培养模式的核心。按照《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继承人完成继承工作教学要求,等同于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以及临床教学要求。其中,继承人完成继承工作的经典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认同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继承人完成继承工作的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认同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轮转;继承人完成继承工作的实践技能考核认同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继承人完成继承工作的结业论文认同为学位论文。以上要求明确指出中医师承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以师承教育继承教学过程为培养过程主体,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位教育内容与环节,如课程安排、临床轮训、导师聘任、学位论文选题、科研实施等,进而实现继承教学与学位工作紧密结合。

3.3 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3.3.1 开展中医“经典”继续教育,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医院制定了中医经典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开展“读中医经典、学中医名著”学习活动。主要内容为《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等四大经典;学习方式采取老中医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佐以集中辅导,并进行结业考核。老中医们通过生动的临床案例论述经典医籍,从而让继承人掌握中医经典的精髓要义。通过系统的学习,不仅培养了继承人学习经典的兴趣,也使他们自身的中医诊疗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

3.3.2 挖掘整理老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开拓创新①组织老中医学术经验讲座,由医务科牵头,定期组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讲座,要求师承制学术经验继承人及青年中医积极参与。②成立名医工作室,进行名医学术经验的总结整理和其他相关的研究,通过整理老师经验、提炼学术思想、出版名医学术思想专著等方式,传承名师经验。③制定严格的考核措施,要求每位青年继承人在师承期间必须完成相应数量的跟师笔记、学习心得及医案记录等,并提交科教科统一考核。④建立激励机制[3]。在学习、培训、发表论文、开展科研课题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老中医传授经验积极提供有利条件。鼓励老中医和继承人在核心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编写专著,申报中医科研项目等,作为人员进修、职称评定时的优先条件,并根据刊物及专著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3.3.3 完善师承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提高中医临证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创新意识为实现师承教育向院校学位教育的顺利过渡,在导师指导方面,采取师承导师指导与学位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有效解决师承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指导问题,为形成切实可行的师承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经过师承导师的培养和指导,较好地掌握了中医经典理论及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并掌握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病势演变、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提高了中医临证分析及应用能力。经过学位导师的指导,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并以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创新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继承人学位论文的设计、完成,提高科研能力,优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模式,实现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有机衔接。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卓越的中医人才关系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大计。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中医药宝库博大精深,一方面中医药事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我们需要将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融入到中医院校教育中来,将中医药的传统国粹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在师承制专业学位培养上更应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4],以及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做为评价论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将师承制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打造成为一种重要的卓越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形式。○Y

参考资料

[1]徐春波,王思成,贺兴东.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J].世界中医药,2009,4(6):334-342.

[2]贾谦,陈永杰,陈光曼.确立中医药战略地位的重要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5):88-90.

[3]潘晓星.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继承创新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3):260-261.

[4]史亚飞,潘华峰.中医师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特点与理论内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6-7.

·短篇报道·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2.042

:1672-2779(2012)-12-0059-03

:孙洋

2012-04-06)

猜你喜欢

师承老中医继承人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Stitching together a glorious career
师承与独创之美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可以分得遗产吗
名老中医举办座谈会共话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
失落的缘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