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子参快繁体系的建立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12-01-28马雪梅吴朝峰

园艺与种苗 2012年2期
关键词:太子参块根植株

马雪梅,吴朝峰

(1.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2.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图1),以干燥块根入药(图2),有益气生津和补益脾胃功能,用于脾虚体虚、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是健胃消食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主产于福建、山东、安徽、江苏等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太子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升,促使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在生产过程中,太子参病虫害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子参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民种植太子参的积极性,为了克服病虫害对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对太子参植株进行脱毒培养,并对培育出的无菌苗进行增产研究[1],以期提高太子参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1 太子参原植物

图2 太子参的种根

图3 太子参的组培苗

图4 太子参的田间栽培表现

1 太子参快繁体系的建立

取用0.5 mm太子参茎尖,在MS+0.5 mg/L NAA+0.5 mg/L BA培养基上诱导出茎尖试管苗,经病毒检测后,取无病毒试管苗在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上进行反复切段扦插快繁,在短期内可获得大量脱毒试管苗(图3),无毒试管苗在无病毒苗圃和隔离条件下,经1~2代繁殖可向大田提供生产良种[1-2]。

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生态习性

太子参原生于树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图4),喜温和湿润的气候,怕炎夏高温和强光曝晒,气温超过30℃时植株生长停滞。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开始枯萎,休眠越夏。太子参耐寒,气温15℃以下仍具有发芽生根的特性,怕干旱又怕涝。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为好,忌重粘土、低洼积水地、盐碱地、砂土和板结贫瘠地[3]。

2.2 选地、整地

选择周围生态环境优越的丘陵坡地或者地势较高的平地,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沙壤土。实行轮作,忌重茬,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宜,田地要求提前进行翻犁,使土壤熟化,然后进行整畦。畦宽1.3~1.5 m,畦高20 cm,排水沟宽30 cm,畦面呈龟背形。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的地块宜采用高畦,反之则采用平畦,有利于浇水。在播种前15 d可用100~150倍液的福尔马林或用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配成8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害虫,做好9 m左右的隔离带,周围环境不能有花叶病毒寄主烟草、番茄、豇豆、马铃薯、青菜、白菜等作物,切断传播途径。

2.3 施肥原则

以农家肥为主,增施化肥,重施底肥,巧施追肥。太子参生长期短,主要以基肥为主,选用腐熟厩肥45 000~48 000 kg/hm2、碳酸氢铵6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450 kg/hm2,严禁使用生活、工业、医院等有污染的垃圾肥[4]。

2.4 种参的选择与消毒

选用太子参脱毒良种,要求种参块根肥大、均匀、健壮、芽头无损伤,一般用种量375~450 kg/hm2。为了防止种参带其他病菌,栽种前要对种参进行消毒,采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种参25 min后用,晾干待种。

2.5 播种

播种期为11月上旬(北方可稍提前,南方可稍延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排放种参,最后覆土5~7 cm,稍镇压。一般种植深度7~10 cm、株距12 cm、行距15 cm即可。

2.6 除草培土

栽种后,待太子参出苗25 d后要松土除草,采用人工拔草,拔草时应在露水干后进行。待植株封行后拔除大草外,畦面可停止除草,以免损伤植株和块根。此外,太子参出苗后进行培土,将边土覆到畦面,厚度5 cm左右,有利于生长。在生长期间,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

2.7 适时排灌

太子参喜湿润,但怕涝,遇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但不宜过多,雨后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及根膨大期间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2.8 肥水管理

及时追肥,第1次追肥于齐苗后,即3月上旬,施氮磷钾复合肥225~300 kg/hm2;第2次追于块根膨大前期,即4月上中旬,施氮磷钾复合肥300~375 kg/hm2。同时太子参怕涝,一旦田间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因此雨后应及时排水[5]。

2.9 病虫害防治

太子参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保护环境”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优先采用农业栽培控害措施,如使用脱毒种苗、选择无病株留种、实行轮作、土壤消毒、清除病害传染源、预防田间积水等,强化物理防治措施,优化化学防治方法,利用科学的预测预报方法、分析预测病虫发生动态和程度,适时进行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优质太子参生产的顺利进行[6]。

2.9.1 花叶病。太子参花叶病是太子参主要病害,其病原是太子参花叶病毒。表现为受害植株矮小,叶片褪绿黄化,黄绿相间,进而畸形、卷曲、皱缩,干枯死亡,块根细长变小。主要发生期为出苗后至4月上旬,发病率达30%~40%,甚至80%以上,每年平均减产达22%。防治方法:选择健壮硕大、芽头饱满充实、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种参并进行消毒;加强抗性品种选育和加大无病毒种苗生产;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如玉米、小麦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株;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施;利用生物技术,通过茎尖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微芽嫁接培养等得到无菌苗,再通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减少病毒病发生;可根据植株长势情况,喷施适量的抗毒剂,如病毒速克灵等。

2.9.2 叶斑病。病原属半知菌的球壳菌目。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产生枯死的斑点,最后叶片枯萎死亡。主要发病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发病率为10%~40%,高的达60%~80%。防治方法:清理参地,减少病原;进行轮作,减轻病害;选用无病种参并进行消毒,如种参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0 min等;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及时清理病株;发病初期,用1︰1︰15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25%洛氨酮乳剂800倍液喷雾,每7~10 d喷1次,连续2~3次。

2.9.3 根腐病。病原属半知菌类。根颈部、叶柄基部受病菌侵染形成烂斑,后期变黑腐烂而死亡,发病期以4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主,一般发生率为3%~5%,高的达8%~12%。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枯枝残体,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忌重茬;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浇灌根部,每10 d喷1次,连续2~3次。

2.9.4 虫害。太子参害虫主要是为害地下根茎部的蛴螬、地老虎、蝼蛄及白蚁等。一般在块根膨大、地上部即将枯萎时危害最重。其为害症状为咬食、咬断根茎,造成植株枯死,致使产量和品质降低。防治方法:清除参地,铲除杂草,消灭虫源;毒饵诱杀,即用 50%辛硫磷 750 g/hm2拌鲜草75 kg/hm2,或用90%敌百虫750 g/hm2拌菜叶375 kg/hm2于傍晚田间进行诱杀;灯光诱杀成虫。

3 采收加工

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枯萎,块根停止生长,参根饱满,叶呈黄色时即可收获。选择晴天,用四齿钯翻挖,将根刨出,用手弄散土块.把块根晒至脆干为止。将干品用麻袋装好。放在干燥通风处待药材部门收购。产品质量以条粗、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断面粉白色、无须根为优质正宗干品。

4 留种

太子参留种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贮藏留种,选参体肥壮、芽头饱满、无病虫害块根作种参,在背阴处或凉爽室内铺沙10 cm,一层参一层沙,沙层10 cm厚,共4~5层,保持湿润,每15~20 d翻动检查1次;二是也可选择在原地进行留种。

[1]吴朝峰,马雪梅,林彦铨.太子参茎尖脱毒培养及增产效果[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4):129-133.

[2]马雪梅,吴朝峰,林彦铨.药用植物太子参茎尖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126-130.

[3]吴朝峰,林彦铨.药用植物太子参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426-430.

[4]伍中兴.中药材太子参氮钾肥料应用初探[J].园艺与种苗,2011(2):55-57.

[5]汪丽莉.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4):47.

[6]张国辉,张西平,贺定翔.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3999.

猜你喜欢

太子参块根植株
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甘薯发根分枝期适宜土壤水分促进块根糖供应和块根形成的研究
尝试打破块根旱金莲休眠
光照诱导太子参叶片黄化的机制
大丽花种球块根的越冬贮藏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on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Mice based on 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清补扶正,膳用太子参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长匐茎与块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