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稻密度对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影响

2012-01-28张鸿新王受荣戴凌云陈志清吴建中茆文军吴忠梁

园艺与种苗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本苗粒数结实率

张鸿新 ,王受荣 ,戴凌云 ,陈志清 ,吴建中 ,茆文军,吴忠梁

(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2;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干部学校,江苏盐城224011;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北蒋社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25)

目前,直播稻已成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种植方式。适宜的播种密度是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争得全苗、匀苗,对打好直播稻高产苗情基础至关重要。因而明确直播稻适宜基本苗密度对直播稻生产意义重大,为此笔者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基本苗密度开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6—11月进行。试验地位于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盐都区秦南镇北蒋社区卢村二组卢玉江责任田。试验田南北长102.0 m、东西宽25.4 m,面积为2 590.8 m2,前茬小麦,土壤肥力中等,灌排方便。

1.2 试验品种

镇稻99(早熟中粳)、连粳7号(中熟中粳)、淮稻5号(迟熟中粳)作为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设计5个密度水平,基本苗分别是90万、120万、150万、180万、210万/hm2。镇稻 99种子千粒重为27.75 g,发芽率为70%,5个密度水平播种量分别是 56.25、75.00、93.75、112.50、131.25 kg/hm2;连粳7号种子千粒重为23.62 g,发芽率为69.3%,5个密度水平播种量分别是 45、60、75、90、105 kg/hm2;淮稻5号种子千粒重为26.20 g,发芽率为84.93%,5 个密度水平播种量分别是 41.25、54.75、67.50、82.50、97.50 kg/hm2。小区南北长5 m、东西宽4 m,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4 田间管理

6月16日播种,6月26日全苗,播种方式是旱直播,即先机械旋耕开沟,再人工撒播盖籽。播种结束后抗旱洇水出苗。基肥施用25%(10—8—7)的三元复合肥1 080.00 kg/hm2;7月9日追施苗肥尿素57.90 kg/hm2;7月16日追施分蘖肥尿素192.75 kg/hm2;8月 11日追施促花肥 45%(15—15—15)的三元复合肥385.50 kg/hm2;8月23日追施保花肥尿素77.10 kg/hm2。合计每公顷用N 316.65 kg、P2O5144.30 kg、K2O 133.50 kg,N︰P2O5︰K2O 的比例为1.00︰0.46︰0.42,N、P2O5、K2O 基苗肥与穗肥之比分别为 7.0︰3.0、6.0︰4.0、5.6︰4.4。7 月5 日移密补稀1次,保证全苗匀苗。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同大面积生产。

1.5 调查方法

全苗后,每个小区对角线取3个点,每个点调查1.00 m2基本苗数;成熟收获前,每个小区对角线取3个点,每个点调查0.67 m2有效穗数,每个小区取具有代表性的30穗计数,包括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每个小区人工收获脱粒后,晒干计产,并取样称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生育期及产量结构

2.1.1 生育期。由表1可知:镇稻99抽穗、成熟早,全生育期短;连粳7号介于镇稻99与淮稻5号之间,齐穗期比镇稻99迟7 d,比淮稻5号早5 d,成熟期比镇稻99迟16 d,而与灌浆速度较快的淮稻5号相仿。

表1 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的生育期

2.1.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见表2。

表2 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①有效穗。淮稻5号、镇稻99属穗数型品种,有效穗较多,分别为389.40万、377.40万/hm2,比连粳7号分别增加13.9和10.4个百分点,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②总粒数。连粳7号属大穗型品种,每穗总粒数达112.87粒,比淮稻5号增加16.5个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比镇稻 99增加 31.7个百分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③结实率。淮稻5号、镇稻99结实率均较高,分别比连粳7号增加1.4和1.1个百分点;其中淮稻5号与连粳7号结实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镇稻99与连粳7号结实率差异不显著。④千粒重。镇稻99千粒重最高,淮稻5号次之,连粳7号最低;且品种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⑤实际产量。连粳7号产量最高,比淮稻5号、镇稻99分别增产1.5和3.4个百分点,但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2.2 基本苗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有效穗的影响。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有效穗的影响(图 1~3)。

淮稻5号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总的趋势是逐渐上升的。基本苗密度为90万~120万/hm2时,有效穗稳定在390万/hm2左右;基本苗密度为168万/hm2时,有效穗高达423万/hm2;之后随着基本苗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有效穗开始振动式下降。

图1 密度对淮稻5号有效穗的影响

图2 密度对连粳7号有效穗的影响

图3 密度对镇稻99有效穗的影响

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在90万/hm2以下时,有效穗偏少且不稳定;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183.00万/hm2时,有效穗均稳定在330万~370万/hm2,说明连粳7号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有效穗相对稳定,密度对有效穗的调控作用较小。

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90万~110万/hm2时,有效穗处于较低水平;基本苗密度为120万~150万/hm2时,有效穗处于中等水平;基本苗密度为166.95万/hm2时,有效穗高达413.55万/hm2;继续增加基本苗密度,有效穗开始下降。

2.2.2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每穗总粒数的影响。由图4可知,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淮稻5号、连粳7号每穗总粒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但下降速度缓慢;镇稻99每穗总粒数呈直线下降。

图4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每穗总粒数的影响

2.2.3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结实率的影响。由图5可知,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淮稻5号结实率围绕中心轴上下振动,且有上升趋势,不同基本苗处理结实率差距较小;连粳7号结实率呈直线下降;镇稻99结实率呈直线上升。

图5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2.2.4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千粒重的影响。由图6可知,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连粳7号和镇稻99的千粒重逐渐下降;淮稻5号千粒重围绕中心轴上下振动,且有下降趋势,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差距较小。

图6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千粒重的影响

2.2.5 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实际产量的影响。密度对直播稻不同类型中粳品种实际产量的影响(图7~9)。

淮稻5号除基本苗密度为87.00万/hm2的处理以外,其他密度处理产量均达9 000.00 kg/hm2以上,说明密度对淮稻5号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69.00万~96.00万/hm2,产量在9 500.00 kg/hm2上下浮动;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产量高达10 177.65 kg/hm2;之后随着基本苗的进一步增加,产量开始下降,并徘徊于9 600.00 kg/hm2左右。

连粳7号除基本苗密度56.00万/hm2的处理以外,其他密度处理产量均达9 000.00 kg/hm2以上,说明密度对连粳7号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基本苗密度在60.00万/hm2以下时,产量在9 000.00 kg/hm2左右;基本苗密度为70.50万/hm2时,产量上升至9 578.55 kg/hm2;基本苗密度为 98.00 万/hm2,产量高达10 244.55 kg/hm2;基本苗163.95万~183.00万/hm2,产量下降至9 450.00 kg/hm2左右。

镇稻99基本苗各密度处理产量均达9 000.00 kg/hm2以上,说明密度对镇稻99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各密度处理产量均在于9 000.00~9 750.00 kg/hm2之间。

图7 密度对淮稻5号实际产量的影响

图8 密度对连粳7号实际产量的影响

图9 密度对镇稻99实际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个不同熟期的中粳稻品种比较:镇稻99抽穗成熟早,全生育期短,穗数多,穗型小,粒重高,产量偏低;连粳7号抽穗期居中,成熟期迟,全生育期长,穗数中等,穗型大,粒重偏低,产量最高;淮稻5号抽穗成熟期迟,全生育期长,穗数多,穗型中等,粒重偏高,产量较高。

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3个品种有效穗逐渐上升,每穗总粒数逐渐下降,千粒重缓慢下降;结实率的变化则因品种而异,淮稻5号结实率随基本苗密度的增加围绕中心轴上下振荡,连粳7号结实率直线下降,镇稻99结实率直线上升。

在实际产量方面,3个不同熟期的中粳品种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结构相互协调补偿的能力均很强,基本苗密度对直播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万~111万/hm2时产量较高。说明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全苗难争、匀苗难拿是直播稻生产上的主要难题,影响直播稻出苗的因素有很多,如种子质量、播种方式、除草剂的施用、抗旱洇水质量及灾害天气等均会影响直播稻出苗质量。当这些因素致使直播稻出苗不全时,只要基本苗密度达60万/hm2,就不必毁田重种或补种,因为重种贻误季节,补种雀害严重,难以成功。若要取得理想产量,可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和运用移密补稀的方法实现匀苗,或通过增施肥料、浅水勤灌、应用壮丰安或多效唑等措施促进分蘖发苗。

[1]朱建宇,方宝华,刘云开.早稻直播密度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9):36-38.

[2]梅少华,陈兴国,廖继雨,等.播种期和播种量对免耕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180-2182.

[3]姚金和,吴建中,王受荣,等.淮稻5号直播生育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79,81.

[4]李玉兰.优质高产中粳稻镇稻9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26(3):21-22.

[5]苏仕华,仲为江,成英,等.中熟中粳稻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1(1):56-57.

猜你喜欢

基本苗粒数结实率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辐照育种杂交水稻Ⅱ优838的耐热性鉴定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