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食品也有“月缺”时

2012-01-27赵彬花

大众标准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保质期产地检疫

□ 赵彬花

进口食品也有“月缺”时

□ 赵彬花

近日,太原市民区小迪外出旅游给好友带回了一盒进口食品,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好友并不“领情”,原来产于美国“大西梅”的凉果类食品,竟然产品产地在北京某地。买了“山寨”进口食品的小区懊恼不已,明明是从商场“进口食品”专柜给好友买的礼物,却没发现商品只是穿了一件“洋马甲”。

小心“洋食品”过保质期

镜头一:

7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太原市桃园北路某超市,在超市二层记者找到了进口食品专柜,进口食品专柜并没有设置在顾客最多的1层让记者感到有点意外。在商场营业员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设在2层的进口食品专柜,货架前因长时间无顾客光顾,显得很是落陌。走到货架前,记者眼前的“洋货”没有一丝鲜亮,原因是很多食品都已临近保质期。标示为“比利时路客杏二奶油薄脆饼”已在货架“睡”了快1年,8月23日即将下架。它身边的标示为“美国蓝钻烟熏杏仁”,1盒近139元,今年9月也到了保质期。事实上,对于“临界食品”,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集中陈列或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在选购进口食品时一定要特别留意产品的保质期。由于进口食品从国外运输过来,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保质期,以免买到过期食品。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必须加贴有中文标签,同时随商品携带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除应仔细查看中文标签的内容外,还应向销售商家索取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 “卫生证书”,核对所购买食品的相关信息。“卫生证书”相当于进口食品的身份证,证书内容包括品名、包装种类及数量、产地、规格、生产日期、到货地点、到货日期、启运地、卸毕日期、运输工具、检验日期等内容。

同时,消费者也可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识别产品加工所在地是否和证书的产地一致,比如,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食品条形码是690-693开头;美国、加拿大是00-09开头;以色列是729开头;日本是45-49开头。凡是条形码是“690-693”开头的都不是进口食品,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前,可先上网搜索了解一下世界各地条形码,以便购买到放心的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产地在国内?

镜头二:

7月4日,记者在太原亲贤街的某商场地下超市发现,虽然一些食品起了“洋名”,但食品产地却在中国。货架上一种标识为“泰国菠萝干”凉果类食品与多数进口食品清一色英文标识不同的是,这一产品的标签内容大多用中文标示。在产品的正面包装上醒目地标示着“泰国菠萝干”字样。然而,记者在该产品外包装上看到,产品产地为北京大兴。不过,为了与所谓的“泰国菠萝干”扯上关系,该产品包装上特别强调产品“原料产地:泰国”。

除了“泰国菠萝干”外,记者还发现多种品名标识为美国、加拿大的“山寨”食品。这些打着“进口”旗号的产品,价格比普通食品贵很多。如同样重量的西梅,“美国西梅”在15元以上,而普通西梅只要8元。太原市民柳云说,内地生产的产品和进口食品摆放在一起,目的无非是迎合部分消费者“外国的月亮圆”的心理,便于抬高产品价格。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所谓“进口食品”是指由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加工,进境时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验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食品。新修订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食品标签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应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进口食品未必都安全

镜头三:

一些消费者因何青睐进口食品?安全成为最大卖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年初曝光234批次问题进口产品,其中就有12批次洋巧克力不合格。黑名单中,从奥地利进口的4批佐特巧克力,产自德国的Rausch牌75%、80%可可黑巧克力均检测出铜超标。时下,一些宝爸宝妈很青睐国外食品,婴幼儿食品上了黑名单,更令人焦虑。质检总局通报显示,从瑞士进口的孩地婴幼儿谷物米粉,钙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克罗地亚的喜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喜宝香蕉燕麦晚安营养米粉、喜宝婴儿营养米粉,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维生素K1。

专家表示,进口食品不一定等同于高品质食品,市场上很多所谓“进口食品”可能是“山寨”食品,消费者应该注意辨别。

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史宏弟:

国外食品标准方面并非样样比中国严格,比如在细菌总数控制和添加剂控制方面,国外的标准明显不如中国严格,因此也容易在这两方面检出问题。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不能一味追求洋食品的时尚新奇,对食品的产地、配料、注意事项要多多关注,以免让不合格的进口食品,甚至假冒伪劣“洋食品”有了可乘之机。■

小常识 教你选购“洋水果”

美国蛇果、新奇士橙、红提,泰国榴莲、红毛丹,日本水晶梨……“洋水果”在各大超市也并不少见,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进口水果标签随便贴的现象,以“土”充“洋”让人很难放心购买。

对此,专家指出,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对进口水果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取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或地区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二、进口水果包装箱上须用中文或英文注明水果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三、不得带有中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土壤及枝、叶等植物残体;四、进口水果中有毒有害物质检出量不得超过中国安全卫生标准的规定。

因此,真正的“洋水果”,其贴注的标签必须符合上述《办法》的规定,标签通常易贴难撕,而假洋水果的外包装一般较为粗糙,标签很容易被从水果上撕下,且通常印制的是汉语拼音加英文;进口水果一般加工工艺良好,水果采摘后,会马上进行冷藏,因此,保鲜度较高;进口水果果体大小均匀、色泽明亮、质感丰富;进口水果大多包装精美,一般保质期较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通过看、捏、闻来判断真伪,一定要注意是否新鲜,有无变质,以防上当受骗。

猜你喜欢

保质期产地检疫
注意食物是否过了保质期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警惕“洗产地”暗礁
跟保质期赛跑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