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举旗帜的理性视阈——学习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精神

2012-01-27唐志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旗帜特色科学

唐志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高举旗帜,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及政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从理性视阈,深入探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诉求,对于高举旗帜有重要价值。

一、科学继承与勇于创新相结合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1875年3月,恩格斯在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奥·倍倍尔的信中,就德国当时两个工人党(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的合并阐述了意见。他指出:“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2]同年5月,马克思就同样问题在致威·白拉克的信中又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3]这里讲的“旗帜”、“界碑”,含义基本相同,实质都指党的基本纲领、奋斗目标、发展道路以及根本指导思想等问题。

旗帜引领前进方向,旗帜展示具体形象,旗帜凝聚奋斗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伟大旗帜。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使我们党从正反经验教训中认识到: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动其中国化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郑重写在了自己旗帜上。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导引下,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赢来了红彤彤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解放后,我们党继续高举旗帜,注重结合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但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也因国内外情况的复杂性,一度产生了失误,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到了挫折。这并非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不灵了,恰恰相反,正在于未能真正高举旗帜、违背了旗帜的精髓——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们党在正确总结与科学继承革命、建设一系列重要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出现的崭新情况与问题,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恢复和发展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开始找到。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鲜明主题: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了建设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作为主题。新时期党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镌刻着30年来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政治丰碑,透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标示着其道路发展的不同历史高度。这次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标题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他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4]凸显了我们党在旗帜上的一脉相承与勇于创新的有机结合,赋予了党的旗帜崭新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体。党的十七大将其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丰富了旗帜的内涵。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提,形成了在旗帜统领下“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旗帜规定了道路的方向与发展,规定了理论体系的性质与功能,规定了制度的内容与效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又从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具体表现、撑举和展开着旗帜。《讲话》在全面总结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概括,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这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展现了其历史逻辑、内容逻辑与发展逻辑,也揭示了其富有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源及努力方向,凸显出对旗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二、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相联结

高举旗帜,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需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外局势,不断地解放思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二者动态的联结、渗透与统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7]同时阐明:“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8]可见,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实质在于主观符合客观,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当然,解放思想首先要使认识从教条式的束缚与禁锢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获得的自由,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改变过时的旧思想,确立符合实际的新思想,以指导现实工作。解放思想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勇于打破旧观念束缚,积极确立科学的新观念、新理论并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折射出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正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当代中国,正经历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统认识和自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党的旗帜增光添彩。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切实掌握“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9]的真谛。

在现实性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就是坚持求真务实。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10]“求真”,指获取真实情况,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追求真,即要求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一方面,人们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原则;另一方面,人们也必须自觉按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来设定活动。当然,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将其运用于实践并获得成功。因此,“求真”的价值指向在“务实”,即注重实在、实行、实际、实干、实效,说到底就是真抓实干,讲求效益,摒弃形式主义。可见,求真务实的“实”是以“真”为前提和条件,同时又是“真”的归宿与落脚点。鉴此,胡锦涛同志把真抓实干促进发展作为坚持求真务实的“立足点”,强调“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11]在这两个“根本”基础上达到的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党永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基础,是党在政治上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法宝。这就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定要自觉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尤重加强“四求”与“四务”,即:一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二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三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四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由于客观事物范围广袤性与发展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求真务实的必要性、永恒性和创新性,彰显出认识与实践的内在统一及其对高举旗帜的双向提升价值。

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相联结,映照着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把旗帜凝固化、简单化、绝对化,而把高举旗帜作为一个过程来对待,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的变化及建设过程的推移,自觉调整新视角,不断总结新经验,敢于提出新课题,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阶段性变化与连续性发展相统一。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的永恒发展显示出长长系列环节,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表明事物发展的质变或部分质变,连续性表明事物发展在度范围内的定向有机量变。二者的渗透联结,表明事物相对稳定与显著变动的统一,促进事物由低向高的前进性上升运动及跃迁。社会发展也不例外,只是时期、阶段不同,其重点与诉求也相异罢了。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仍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正确把握二者的科学统一,走好自己的路,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高举的时代旗帜永放异彩。

三、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相协调

高举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在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的烛照下努力推动发展。发展,既是历史前进的“硬道理”和我们党的“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科学发展,成为党在新时期必须恪守的战略主题。《讲话》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时重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2]这为我们当前注重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相协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高举旗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从内涵说,发展本是生物学概念,其原义指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之生成过程。哲学上,发展指事物由低向高的前进性上升运动。后被人们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中,特别是“二战”后广泛出现于各种社会科学及大众传媒,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不发达状态向先进发达状态的过渡及转化,我国的发展是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结构转变。历史标示,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这是其他诸方面发展之基。唯物史观认为,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与社会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离开了生产力的增长,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也无法前进。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突出难题是经济文化落后,我们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决定了党的根本任务与中心工作必须搞好经济发展,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毛泽东已关注了这个问题,努力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邓小平、江泽民多次指出,不发展死路一条,党在执政中要认真发展经济,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死扭住不放。胡锦涛同志反复阐明:“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13]《讲话》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4]

现实揭示,发展是个复杂体系,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发展紧密互动的系统,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平衡协调的系统,也是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和谐发展的系统。科学发展重视发展的全面性,籍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各项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不容忽视;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凸显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层面以及上层建筑领域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须确立科学发展的主题地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灌注正确的灵魂与指导。《讲话》阐明:“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5]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地位,必须搞好全面建设,切实把握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讲话》强调:“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16]

科学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相协调,尤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反作用。在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十分频繁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7]。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各相关领域建设整体推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科学发展关注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相协调,离不开党的核心领导。胡锦涛同志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8]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要自觉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多重考验,积极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多方危险,认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学习型党组织等诸方面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总结发展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讲话》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19]这是强烈的时代诉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也是高举旗帜的关键因素和组织保证。

四、理论指导与实践推动相统一

高举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注重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全过程中,必须自觉强化理论指导与实践推动相统一。

人类的任何实践都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当代中国,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各项建设获得巨大成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邃的理论特色。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立足新形势和新任务,有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总结,许多新的规律需要探索,许多新的困难需要克服,探索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止步,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留步,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停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在实践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在制度建设、道路拓展和理论创新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在深化实践特色中努力高举旗帜。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思想底蕴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个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从认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与决定性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科学理论的伟大引领价值,防止实践的盲目性与自发性。这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双向互动的“两个飞跃”,在密切联系与结合中有效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1998年12月,江泽民提出要求:“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20]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他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21]这为确保党的旗帜永远鲜艳,灌注了浓烈的时代精神。

这也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改革开放。《讲话》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2]必定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必定依靠改革开放,当前的深刻变化及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也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解决。《讲话》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3]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为进一步科学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动力源泉。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和稳定之间是一个含有多元变量的复杂方程式,各有侧重点,既具独特社会功能,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兼容的统一整体。不过它们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也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处理不当就会互相干扰,造成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动荡及生产力的破坏,提示出社会前进与稳定环境科学匹配的迫切性与紧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24]《讲话》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25]我们要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正视与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不断为减少与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中实现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在稳中求进中高举旗帜。

[1][4][6][9][12][14][15][16][19][22][23][25]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24日第1版.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3~4页.

[5][13][18][21][2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第19页、第9页、第11~12页、第25页.

[7][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第364页.

[10][11]《军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长征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第305~306页.

[1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0]《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猜你喜欢

旗帜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旗帜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