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马的发育

2012-01-26王景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3期
关键词:阿蒙皮质上皮

王景伟

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邢台 054000

海马是一种古老的大脑皮质,其细胞像大脑皮质一样有序分层排列,但较大脑皮质简单,所以常作为研究大脑皮质结构和发育的部位。

1 海马结构的形态

海马的结构主要包括阿蒙角及齿状回,其余还包括下方的下托,以及胼胝体周围的海马残体。海马结构以胼胝体为标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既胼胝体上回,人类为退化的灰质,称灰被,位置在胼胝体背面的中线两侧。灰被中有内侧纵纹和外侧纵纹,为两条纤维束,海马残体即由纵纹和灰被构成。下部是海马结构的主要结构,包括阿蒙角 (即海马,因其形态而得名)、下托和齿状回。阿蒙角冠状切面呈C形,阿蒙角根据皮质及细胞形态可分为 CA1、CA2、CA3和CA4。阿蒙角位于侧脑室下角底部,室管膜上皮在其表面覆盖,室管膜下方有一层白质称为海马槽,海马槽由髓神经纤维沿阿蒙角向后内方集中,形成的白色结构称海马伞,海马伞纵形向后和穹窿脚相连续。阿蒙角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多形层、锥体细胞层和分子层。下托的位置正好在海马与海马旁回之间,为两者的过渡区域,海马旁回的皮质一般为六层,即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所以,下托为三层皮质和六层皮质的过渡区。齿状回为一条狭长的皮质,在冠状切面上也呈C形,介于海马伞与海马沟之间、阿蒙角的内侧,大部分被阿蒙角包绕,向后连于束状回。齿状回也分为三层,即多形层、颗粒细胞层和分子层。

2 大鼠胚胎时期海马的发育

胚胎12天,海马原基已经可以辨认,位于脑泡背内侧,可看到海马与皮质相连,为皮质向内卷曲形成。此时海马原基是由复层室周神经上皮构成。胚胎14天,海马原基的边缘层形成,位于复层室周神经上皮层的内侧。胚胎16天,复层室周神经上皮分成了三部分,即阿蒙角神经上皮、原始齿状回神经上皮、伞部胶质上皮。胚胎18天,可见海马原基继续向皮质深层卷曲,CA1与CA3之间的弯曲已经可见,阿蒙角与齿状回被新形成的海马裂分隔开,胶质细胞以及形成海马伞。胚胎20天,海马裂逐渐消失,导致阿蒙角分子层与齿状回的分子层贴在一起。在这一时期,海马槽已经出现,海马伞更趋于成熟。

3 大鼠出生后海马的发育

出生后1天,海马结构逐渐与大脑皮质分离,阿蒙角已形成三层结构,即多形层、锥体细胞层和分子层,细胞较少但分布集中,细胞体积较小,着色较深。齿状回也已形成了三层结构,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但是颗粒层与多形层分界并不是很清楚。齿状回可分为外臂和内臂,内臂起始部可见成熟颗粒细胞,外臂由成熟颗粒细胞构成,细胞体积大,圆形,染色较浅。出生后7到14天,海马结构已与大脑皮质完全分离,中间隔以胼胝体,这段时间是海马结构各层生长最快的时期。阿蒙角的细胞数量增多,但分布变得分散。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浅。齿状回的颗粒层内外臂厚度均明显增加,但内臂慢于外臂。多形层与分子层越来越厚,细胞胞体逐渐增大,但分布渐分散,着色逐渐变浅。出生后21天,内外臂厚度基本相等,颗粒层内边界出现亚颗粒层。出生后28天,海马形态基本形成,但分子层还在发生变化。出生后3个月,海马基本成熟[1-2]。

4 人类海马结构的发育

人类在胚胎第6周,软膜周围出现神经上皮细胞,即海马的原基,此时的神经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海马与大脑皮质分界不清。胚胎第8周神经上皮发生迁移,形成中间层,以及其内侧的室管膜下层,外侧的边缘层,此三层最终发育成海马结构。人胚胎14周,海马结构的基本形态已经形成,已经可以分辨阿蒙角、齿状回、下托以及海马伞等结构。人类从胚胎15周开始,阿蒙角的细胞开始由未分化细胞向锥体细胞分化。胚胎26周,典型的海马结构以及细胞分层已经形成。从胚胎27周至足月,主要为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分化成熟,最终形成海马结构。[3、4]

5 啮齿类海马发育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的变化

5.1 Bcl-2和Bax基因是凋亡调控基因家族的成员,在海马发育过程中,胚胎12天时,刚刚形成的海马原基上,没有Bcl-2和Bax基因的阳性表达。胚胎14天出现的边缘层,依然没有表达。直至胚胎16天,阿蒙角的CA1区才可见少量表达。胚胎18天,海马各区均有表达。出生后1天到7天,阳性表达更加密集,以CA3区最显著。从出生后14天开始,阳性表达越来越少,直到出生后28天基本趋于稳定。这一现象说明,胚胎期至出生后早期可能由于海马的形态以及细胞结构发生了改变,海马内有大量的细胞凋亡现象存在[5]。

5.2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是在S期参与DNA的复制,与细胞增殖周期关系密切,所以仅在增殖细胞内合成和表达,可作为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在出生后第一天的海马内,已经有PCNA的表达,出生后2~5天,阳性表达呈增高趋势,出生后10天,PCNA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少,至出生后30天,基本消失。这表明,在出生后最初几天海马细胞增值旺盛,10天后开始缓慢,30天细胞增殖基本消失[6]。

5.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具有营养神经以及促进分裂的作用,研究发现bFGF在胚胎时期分布范围很广,而在出生后仅分布于某些特定部位,出生后1~2天,海马内未见bFGF的阳性表达,3~5天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0天后阳性表达开始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是出生前几天bFGF既有营养作用,又有促进分裂作用,而以后主要为神经营养作用[7]。

[1]张敬坤,张莉,郭敏.C57/BL6小鼠海马的发育和衰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31(5):544-547.

[2] Mochizuki N,Moriyama Y,Takagi N,et al.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improves cerebral ischemia-induced learning dysfunction.Biol Pharm Bull.2011,34(2):260 -265.

[3]邓锦波,蔡琰,孙晓江等.人胚胎海马发育的形态学研究Ⅰ一般结构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1996,12(1):1-9.

[4] Levin D,Bames PD.Cortiealmaturation in normal and abnormal fetuses as assessed with Prenatal MR imaging.Radiology.1999,210:751-758.

[5] Mooney SM,Miller MW.Expression of bcl-2,bax and caspase-3 inthe brain of the developing rat.Brain Res Dev Brain Res.2000,123(2):103 -117.

[6]杜金凯,庞晓静,高福禄等.大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海马CA3区PCNA和bFGF表达的研究.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23(1):15-17.

[7] Weise B,Janet T,Grothe C.Localization of bFGF and FGF-receptor in the developing nervous system of the embryonic and new born rat.JNeuro nsic Res.1993,34,442-453.

猜你喜欢

阿蒙皮质上皮
色彩的喧嚣与癫狂——阿蒙·埃洛扬作品欣赏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丢失的时间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