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线照射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下肢丹毒2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2-01-25万兴秦建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年6期
关键词:丹毒红外线患处

万兴 秦建华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昌330008)

丹毒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多见于乙型(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1]。下肢与面部多见,易复发。临床治疗方法标准不一,通常采用抗生素及患处外敷硫酸镁等治疗,疗程长。我院在采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辅以红外线患处照射,对丹毒的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丹毒患者55例,局部均有红肿热痛,下肢淋巴水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5.4±11.2)岁,病程(6.2±3.7)d;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7.0± 10.6)岁,病程(5.3±3.9)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G钠240万U,3次/d,抬高患下肢,同时于患处外敷硫酸镁,每次20 min,3次/d。治疗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G钠240万U,3次/d,并联合红外线(TDP-II型红外线治疗仪)患处照射,时间15 min,3次/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第5天病情缓解率和患肢红肿、疼痛消退时间。

1.3 疗效判定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退;有效: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未全部消退;无效:症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2 肢体症状 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症状消退比较 (S)h

表2 两组肢体症状消退比较 (S)h

注: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疗效肯定。

组别 疼痛消失时间 红肿消失时间治疗组 10.20±5.62 15.33±6.90对照组 16.34±4.91 25.73±7.09

3 讨论

丹毒多由乙型(B)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致皮肤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液回流障碍而形成组织水肿。多由足癣或皮肤破损引起,下肢多发,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及全身毒血症等[2]。目前治疗方案不一,但多以抗生素针对病因、感染等治疗为主,辅以局部用药对症处理,但其对感染后引起的病理改变治疗效果不佳,大部分患者进行反复多次治疗,最终仍肢体肿胀、严重纤维化,不得不借助手术治疗[3]。有研究提示:对患肢按摩、加压包扎、烘绑及微波治疗等对预防和治疗轻度淋巴水肿有益[4]。

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患处是利用热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淋巴液回流,能激活或诱导机体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因子,抑制和降低炎性反应,对细菌感染后的皮下组织病理变化疗效显著。本实验资料表明,无论在丹毒肢体的红肿好转时间还是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上,统计学差异均显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对于丹毒的临床治疗而言,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患处照射,不仅在病因上解决了丹毒的细菌感染问题,也在改善其病理方面发挥了治疗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其操作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见,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49

[3]陈存富,李江,于仁义,等.下肢淋巴水肿的整复治疗临床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0):1 153-1 155

[4]李先慧.淋巴水肿外科治疗方法及新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 18(6):876-878

猜你喜欢

丹毒红外线患处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治斑秃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红外线控制自动水龙头的设计
丹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41例及护理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