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驱动的“五段式”教学应用研究

2012-01-25杨在宝张杰胡元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球动画过程

杨在宝,张杰,胡元

1红河学院工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昆明650092

目前,大学中开设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办公软件、语言类软件、媒体类软件和专业分析软件等。通过这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软件操作,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这些软件解决问题,提高绩效水平。笔者对这类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堂观察研究,发现课堂上很少有教师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仅采用传统的讲授和演示相结合讲解和演示软件操作过程,同时辅以上机实践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软件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困难,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看懂了教师的操作,但是在上机实践时又忘记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达不到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学生学习情况通常表现为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即掌握了技术却不知道如何让应用技术来解决问题,面对一个新任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实施基于任务驱动[1]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演示-模仿、操练、成果展示”的“五段式”教学,迫在眉睫。

1 “五段式”教学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以操作技能为主,要求学生在示范的情境中大量的模仿、操练,进而掌握技能并能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五段式”教学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的五个环节: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演示-模仿、操练、成果展示等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五段式”教学过程示意图

1.1 提出任务

提出任务是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展示一节课的任务,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明确学习任务[2]。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即,通过材料的呈现给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抛锚教学方法引出问题,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

提出任务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是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4];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总教学目标后,需要把目标细化,固定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任务[5]。任务是由学生完成的,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任务。任务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由学生推荐。任务可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通过呈现、分析、实践(验证)、创新环节让学生掌握案例中隐含的技术操作,并达到应用水平。

1.2 分析任务

明确任务之后,学生需要明白该如何完成任务,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将如何再次被运用到生活情境中等问题[6]。分析任务阶段可以采取两种教学策略:释义教学和探究型学习。释义就是课堂讲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为学生分析任务中所包含的技术成分,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步骤甚至设计思路。探究型学习主要是由学生进行任务分析,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资源,监控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能够准确分析任务。

1.3 演示-模仿

演示-模仿是注重教师的积极演示与学生有目的的模仿,适用于以发展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情境中[7]。通过教师细致的演示和学生有目的的模仿练习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培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演示-模仿可以分三步走:首先由教师按照分析任务环节提出的操作步骤逐一地演示供学生观摩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并记录下部分的操作步骤;然后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跟着模仿,这时需要教师放慢教学节奏,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矫正学习;最后由教师口头提示操作步骤,强调关键的操作步骤,学生一边听一边操作,最后机械地完成任务。

1.4 操练

操练并不会伴随演示-模仿的任务完成而结束,在演示-模仿阶段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地完成指定的任务。从课堂观察发现,有的学生能独立快速地掌握操作要领,有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有的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操练阶段可以提供新的任务形式(技术应用延伸)供进步快的学生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技能应用水平,能够在新任务中自我修正和创新,圆满完成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练习前一阶段的操作步骤,达到能够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地完成任务。操练环节是一种典型的人机交互过程,操作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人机交互的结果,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监控的作用,实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1.5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阶段是学生在进行操练活动后,把操练体会、学习成果整理、归纳并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其目的不是给前一阶段的操练活动画上一个句号,而是为了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兴趣,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成果展示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在操练阶段,教师要了解哪些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学生又生成了哪些问题,结果怎样,学生准备以怎样的形式汇报操练成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成果展示的方向。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总结交流,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成果展示才不会流于形式,空洞无物,也不会毫无秩序,乱了章法。同时,由于展示活动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建议有选择地进行展示。如:展示操练中教师发现的一些典型的、共性的成果;也可以轮流展示学生作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 “五段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基于任务驱动的“五段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出任务开始,以任务完成来结束教学,用任务来创设学习情境;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8]。同时还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指导,强调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通过任务的提出,固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通过“五段式”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它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教学环节是不可替代的,在每一个阶段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固定的。

3 教学活动案例

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轨迹动画”为例,设计“五段式”教学,下面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三个方面来呈现案例[9]。

3.1 提出任务

3.1.1 教师活动呈现“用补间动画制作的沿直线运动的小球”动画(前一节内容);呈现“沿曲线运动的小球”动画;比较两种动画的不同。提问:如何让小球沿曲线路径运动?利用补间动画可以实现吗?告知任务:制作引导动画—小球沿曲线运动。

3.1.2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3.1.3 设计意图回忆先前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和兴趣;告知学生学习结果,起到抛锚的作用。

3.2 分析任务

3.2.1 教师活动①介绍引导动画的相关知识:引导动画由引导层和被引导层组成。引导层用于放置对象运动的路径,被引导层用于放置运动的对象。制作引导动画的过程实际就是对引导层和被引导层的编辑过程;②分析制作引导线控制小球运动的技术过程:制作小球元件;将小球元件导入被引导图层;添加引导图层和引导线,确定小球运动的时间和位置,创建起始和结束的关键帧;制作补间动画。

3.2.2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适当的记录。

3.2.3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引导动画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参与教师的分析过程,感受教师的思维方式。

3.3 演示-模仿

3.3.1 教师活动①呈现操作步骤:“插入”菜单→新建“图形”元件⇒绘制小球⇒回到场景1,“窗口”菜单→“库”,将小球从库中拖出,在第1帧创建实例;右击某帧(如30帧)→“插入关键帧”,再将小球从库中拖出,拖到将要运动到的终点位置;单击“添加引导图层”按钮,选中引导层⇒选中铅笔工具⇒任意画一条线(为防止引导线被无意中修改,可锁定该层);在小球所在层分别移动第1和30帧中的小球至引导线的两端,将元件的中心点吸附在引导线上;在首帧做“动作”补间;②演示;③边讲边演示;④按步骤指导学生模仿。

3.3.2 学生活动观摩、倾听观摩;观摩、模仿操练;模仿操练。

3.3.3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在课后或是自学的学生能够查阅;验证任务分析阶段的准确性,激发学生操作欲;强化操作步骤。

3.4 操作练习

3.4.1 教师活动①监控教学、指导操作困难学生;②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制作的关键步骤和要点:引导线是不封闭的、连续的曲线,有起点和终点,可以是任何形状;引导线转折处的线条弯转不宜过急、过多,否则Flash无法准确判定对象的运动路径;引导层要在被引导层的上方;运动对象要吸附到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要使对象沿着路径旋转,需在被引导层的起始帧属性中,设置“调整到路径”;③技术应用延伸—运动对象从小球转移到其他的物体如:A、网页中常用的图片的移动(.jpg格式):关键是要将图片转换成元件。B、雨滴效果:效果逼真与否和雨滴的数量有关;一颗雨滴一个被引导层、一个引导层。

3.4.2 学生活动操作练习;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自主学习。

3.4.3 设计意图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指导帮助;提供脚手架;引出作业;强化学习结果。

3.5 成果展示

3.5.1 教师活动指出参加展示的作品;总结讲评。

3.5.2 学生活动展示并陈述制作过程、创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5.3 设计意图提供反馈;实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促进保持和迁移。

轨迹动画是Flash软件提供的5种动画形式中的一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制作难度适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按照“五段式”教学进行设计和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和成果展示发现,全部学生都掌握了轨迹动画的制作过程,有部分学生能有创意地制作出水滴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

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任务驱动的“五段式”教学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黄海.“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11):117-118

[2]单光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36-37

[3]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125-127

[4]赵广健.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探索,2010,(4):78-82

[5]张颖,孙艳秋,刘建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医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72-74

[6]吴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0,(7):63-64

[7]刘春志.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10):77-78

[8]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39-40

[9]云南省电化教育馆.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初级)[EB/OL].http://ynjyjs.edu12.com.cn,2011-10

猜你喜欢

小球动画过程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动画发展史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的动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