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2-01-25赵立勤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中风病后遗症中风

赵立勤

(大安市中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患。该病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和腔隙性梗死,占脑卒中的70%~80%),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占脑卒中的20%~30%)。中风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其后遗症期,患者自理能力差,需要人照顾,成为家庭的严重负担。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价格低廉,普通居民易于接受。笔者自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间,选取我科门诊及神经内科疗区的住院患者86例,进行系统的针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门诊患者52例患者,神经内科疗区住院患者34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45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58.3岁,病程最短者3d,最长者1年,平均18个月,其中脑血栓形成50例,腔隙性梗死者15例,脑溢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78例,伴有糖尿病病史者34例,既往饮酒者53例,吸烟者38例,平素高盐饮食者2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④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血栓、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均经正规中西医内科或外科治疗病情稳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以针灸治疗为主,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根据针灸取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证取穴,操作采取头皮针平刺,采用捻转手法进针,体针直刺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根据病情常取以下穴位:①醒脑开窍:取百会、人中、合谷、太冲;②口眼歪斜,眼不能闭合,取地仓透颊车、大迎、承浆、迎香、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③上肢活动不利,取肩井、肩髎、肩贞、手三里、曲池、手五里、外关、合谷;④下肢活动不利,a.取俯卧位,穴位选环跳、秩边、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b.取仰卧位,穴位选风市、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下肢穴位可根据需要取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针刺,上下肢肌肉丰厚处取阿是穴,用长针深刺,并在上下肢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接针灸治疗仪,每次30min。

针灸完毕辅助按摩:根据病情采用轻中重度手法,以辅助恢复肌力;嘱患者及早下地,纠正患者不正确的手足姿势,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辅助患者正确行走,运动,作业疗法等。

针灸及辅助按摩每日1次,患者行走,抓物,运动由少到多,不计次数,以能耐受为度。15d为1个疗程,经2~4个疗程后统计结果。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 结 果

86例患者中,治愈54例,占62.8%,好转24例,占27.9%,未愈8例,占9.3%,总有效率占92.7%。

3 讨 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患。“中风”一次最早见于《内经》,记载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至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机、脉症论述比较详细,开始有“中风”的专论。中风的病因学说,唐以前以“内风”立论,如《灵枢 刺节真邪论》:“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金匮要略》:“络脉空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风偏枯者……受于风湿”等论述。唐宋以后,至金元时期,对中风病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刘完素认为“心火暴盛,水不制火”、李槁认为“正气自虚”,朱震亨提出“湿痰生热”,王履分“真中风”和“类中风”以区分“内风”和“外风”,明清以后,“内风”的观念日趋形成,近年来,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一致以“内风”立论,在治疗方法、预防调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认识日起统一和完善。

本病病位在脑之血脉,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肝阳暴亢、肝肾阴虚、脾虚生痰,脾虚而致气血亏虚,肝失疏泄,瘀血内生,气机逆乱,心火暴盛,致中病发。

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本病病程长,2周至1个月为急性期,2周或1个月至半年为恢复期,半年以后为后遗症期。

针灸辅助按摩治疗中风病,可以产生如下效果:①对脑血流量的影响。通过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脑梗死动物脑血流量的影响,发现针刺可以使脑血管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促进梗死区的血液循环,从而使脑梗死时的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针刺对脑血流图影响很大,可使其波幅增高,主峰角缩小,上升时间及波率改变。有人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观点,认为针刺用侧颈交感神经对脑血液循环起着良好作用。②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针刺加水针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结果表明,针刺加水针(川芎嗪)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还原黏度、血浆比黏度与单用针刺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急性中风患者1个月后发现,患者血黏度明显降低,红细胞与血小板电泳时间家快,红细胞比容下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下降,说明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血小板的聚集能力。③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用针刺头部腧穴治疗中风患者时发现,针刺25min后,患肢甲皱血流速度、颜色和形态较治疗前有显著的变化。观察双针激光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的甲皱微循环有显著差异(P<0.05)。④其他。有人进行试验表明,针刺能使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减少,脑血氧利用律显著降低,从而对脑组织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有认为针刺对改善皮质抑制状态,增强代偿功能,改善供血状况,减轻病变部位的缺血缺氧程度,提高皮质组织的基本电活动均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发现针刺对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有调节作用。

按摩在脑血管疾病早期的功能锻炼上,尤其是在被动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期降低肌张力上,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针灸、按摩两者结合,内、外兼施相得益彰,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4 体 会

针灸治疗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稳定,及早治疗,及早嘱患者早期少量主被动运动,对患者的恢复及后遗症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血栓栓塞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日后的康复程度。中风后肢体常常出现弛缓瘫,也有出现痉挛瘫的患者,针灸要补泻,手法不可生硬,防止出现副损伤。

医师的被动运动虽然重要,但患者本人或在家属的协助下的主动运动尤为重要,也关系着日后恢复的程度。要鼓励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不可以急功近利。要患者平时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尽量把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 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风病后遗症中风
春天的“后遗症”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