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治疗消渴病理论初步阐述*

2012-01-25张锦明曾慧妍范冠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范氏八法病机

张 鹏,张锦明,宋 薇,曾慧妍,赵 玲,范冠杰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内分泌科,广州 510006)

范冠杰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临床及科研,对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及一些内伤杂病经验丰富。范教授在承接前贤理论积淀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治疗糖尿病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和辨证体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在动态把握疾病的核心病机和内部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相对固定而又动态变化的中药药串治疗为施治特点,从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对药物、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法方药的认识,为发掘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动态灵活适于临床使用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1 “动”的含义

动之意即改变、变化。一方面,消渴等疾病的证候、病机复杂多样,变动不拘,千差万别。就患者而言,有年龄、性别、种族、所处地域及生活习惯等的区别。人们生活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人的各方面压力及不良生活嗜好等,在中医认识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疾病而言,越来越多的疾病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为人们所认识,中医学的疾病范围必然也随之扩充,如消渴肾病、消渴筋痹等新的中医疾病病名不断提出和被认可,相应地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

另一方面,不同疾病用不同治法,即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一病而治各不同”的论述。正是由于疾病有变化多端这样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中应秉承中医传统特色的辨证论治理念,从症状采集、证候概括到病机归纳、选方用药等方面,突破固定模式和常规思维,避免“一病一方”、“一症一药”惯性用药,灵活、动态地认识和把握具体病情,抓住病变的根本所在,概括出精当的病机。正如《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 “定”的含义

定,安也,与动相对,意即固定、不变,就是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首先,对于每种具体的疾病病机、治则等,中医通常都有一个经典的、广泛共识的总体概括和精准提炼。如消渴初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金匮要略》“温药和之”的治痰饮大法等,都是经千百年无数医家临床反复验证之“箴言”,如果能够真正领会、恰当选择、合理运用,就能够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认识疾病,提纲挈领地把握疾病。尤其是在临床中苦乏应对之时,往往能起到桴鼓相应的良效。

其次,一个具体患者的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病机一般是惟一的。病情简单者自不赘言,而病情复杂者,可能数种疾病同时存在,或内伤诸病夹杂,或宿疾加以卒病,或外因加重内因,或疫戾之邪暴起,但总有一个病机是目前亟须优先解决的。只有抓住这个当下最主要的病机,分清标本缓急,辨明主次轻重,才能找到目前治疗疾病的方向和策略。而反之则主次不明、缓急不分、病机不辨,如此用药其效堪忧。

再次,相对固定的用药是“动-定序贯”中“动”的具体体现。秦伯未首创中药药对施治,将两药视为一物,各自独立的功能转化得更新更强,在方剂组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施今墨老先生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秦老的学术特点。范冠杰教授师承施老嫡传弟子吕仁和教授,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前贤经验,进一步形成相对某一具体病机固定的中药“药串”的组方思想,即选择2种以上作用协同的单味中药进行组合,根据临证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加减变换。经多年临床验证,可进一步有效增强药物间的相同功用,提高临床疗效。

3 “序”的含义

序指次第、秩序、规则之意。一方面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素体基本情况,调摄不当、外邪内袭等不同致病因素,既往宿疾、偶感卒病等疾病产生过程等等,各方面基于患者机体发病有先后、主次、缓急的不同,因此决定了诸般因素在最终形成的病机中地位不同。并且就具体证候而言,也有先发、后起及共生、累及等不同,所以找到合理的“序”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就遣方用药而言,有“理法方药”之序:即明理、定法、循方、用药,前后相序,环环相扣。正是由此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鲜明特征。进而对于具体方药而言,相对于疾病的病机、治法不同,主症、兼症的区别,处方用药必然分清君、臣、佐、使。“药串”也需根据病情相应调整药味、增减剂量,诸药主次、功用、配伍乃至煎煮顺序都相应不同。一方中的,病机随之变化,而方药也随之调整。

4 “贯”的含义

贯意指连续、贯通,体现在认识疾病方面,消渴等具体每一种疾病本身就发病、进展及结局等都是一个有内在连续性的过程。而发掘及掌握其内在机制,一直都是认识疾病的重要内容。就中医学而言,从人体的先天禀赋、后天调摄到饮食居处、嗜好境遇等,从疾病的阴阳正邪、外感内伤到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诸多因素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都要相互参合,找出其内在连续、贯通的机理,即是中医精髓“辨证”之所在。

体现在处方用药方面,除了处方用药的理法方药是紧随“辨证”之后“论治”连续的过程以外,具体患者总有一种病机相对固定,如宿体阴亏、易感湿邪等。所以,用药时除了针对刻下病机以外,需要注意到这些特点,处方选药时要做到前后连续、贯通。如宿体阴亏者感风寒之邪应疏风散寒之外,还需时时注意顾护阴分,避免温燥耗伤津液。只有如此,才能在用药上体现出同病异治等细致入微的具有中医学独特魅力的“个体化”治疗。

5 “八法”的含义

与传统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不同,是范冠杰教授按照“动-定序贯”的思维方式,根据消渴等疾病证候的不断演变和兼夹,对应主症和兼症的辨证要点,概括出消渴等疾病常见的8个证候,进而针对性地提出8个治疗法则。具体包括以补肾、疏肝、润肺、养心、运脾五大理脏法,再合理血法(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调气法(导下)、和畅三焦法等共为基准,形成“范式八法”[1]。每法相对固定采用疗效显著、功效强大的中药药串,临证时针对病机变化相应调整组合、加减化裁,针对病机特点用药治疗。“范氏八法”在用药时选用药串相对固定,但又根据病机不同而相应变化,切实体现出“动-定序贯”的原则。

5.1 具体证候归纳[1]

①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口干或渴,舌质淡,苔薄;②肾虚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小便频数;③肝气郁结:急躁易怒,女性月经不调,脉弦;④血脉瘀阻:舌暗,舌底络脉迂曲,或伴肢体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等;⑤燥热内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关脉洪大,可兼有阳明腑实:大便干燥或秘结难行;⑥血分热郁:面红唇赤,舌红;⑦湿热内阻:口干不欲多饮,苔黄腻,脉滑或滑数;⑧热扰心神:心烦,失眠多梦。

5.2 具体“八法”常用药串[2]

①益气养阴法:黄芪15g,生地15g,地骨皮15g;②补肾填精法:狗脊10g,川断1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③疏肝理气法:柴胡 10g,白芍 15g,薄荷10g,郁金 10g;④活血化瘀法:丹参15g,三棱10g,莪术10g,泽兰 15g;⑤清热润燥法:石膏 30g,知母10g,葛根30g,连翘15g;如腑实便结则改通腑泻实之品:大黄5g,枳实10g,火麻仁15g;⑥清营凉血法:丹皮 15g,麦冬 15g,玄参 10g,赤芍 15g;⑦清热化湿法:苍术 10g,黄柏 10g,薏苡仁 30g,车前草30g,绵茵陈15g;如兼有湿盛困脾方用健脾利湿之品:茯苓 12g,炒白术 10g,法半夏 10g,神曲 15g;腹胀则加行气消胀之品:莱菔子 10g,枳壳10g,川朴10g;胸闷则加宽胸理气之栝楼皮15g、薤白10g等;⑧养心安神法:夜交藤30g,远志10g,酸枣仁15g。

6 总结

综上所述,“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在临床“消渴病”尤其是消渴前期、消渴早期等疾病的治疗中,“动”要把握住具体患者相对“定”的病机,结合“八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执行个性化整体诊疗方案,“序贯”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动”的治法方药。既有相应的规律、次序,又有可把握的治疗方法与用药,做到“动中有定,定中有动,动定相贯,动定有序”。

也就是说,“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从思维方式入手,更好地结合了临床实际,突破了以往单一或复方中药治疗的局限和不足,抓住和遵循疾病变化的自身规律,规范的、可重复的动态认识疾病,动态把握病机特点,采用与病机时时对应的治疗方法,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药串等用药治疗,使得辨证灵活可控,具体疾病、具体患者的治疗有序可循。如此一来,“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将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真正融入到了临床实践中,充分凸显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在中医临床观念与方法上是一次新的有益尝试。

[1]卢绮韵,唐成玉,魏华,等.范冠杰教授运用纯中药治疗糖调节受损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例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5:957-959.

[2]唐成玉,卢绮韵,孙晓泽,等.范冠杰教授治疗糖耐量低减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0,7:1037-1039.

猜你喜欢

范氏八法病机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范氏后代祭祖 弘扬“忧乐”精神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