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FG桩加固某软土路基的病害分析

2012-01-24黎爱清

铁道标准设计 2012年6期
关键词:成桩路堤软土

黎爱清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唐山 064000 )

CFG桩加固软基具有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周期短、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处理地基后承载力高、易于保护施工环境等众多优点,已在软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在极软弱地基中存抗横向力弱、施工工艺要求高、影响成桩质量的因素多、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等众多不利因素,使得CFG桩在极软弱地基的软土路堤中使用一直处在争议之中。

1 影响CFG桩成桩质量的因素

1.1 地质地层的影响

软土含水量过大呈流塑状时易造成CFG桩缩颈影响成桩质量;持力层岩面坡率过大易使桩尖滑移造成单桩失稳。

1.2 施工过程的影响

根据施工管理的经验,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CFG桩混合料施工质量,尤其要注意混合料的坍落度要符合设计要求,坍落度过大易使桩顶浮浆过多,影响桩身质量。

(2) CFG桩没达到设计预定的持力层,导致不均匀沉降而使局部桩受力过大破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施工操作人员对地质情况的认知水平低,难于准确判断,采用抬架和电流等方法控制不好,常导致桩没有进入设计预定的持力层。

(3)施工缩颈现象。成孔完毕,投放混合料的过程也是难于控制,振动沉管CFG桩是边提管、边投料,投放的混合料是否均质、密实不好掌握,且在投料过程中配合提管,提管速度要求在各种土质中的速度不一样,但在施工中机械操作手不可能对每个孔的各种地层的长度记清楚,容易产生缩颈现象。

(4)成桩破损。由于CFG桩钻机较重,在施工移机中混凝土没有达到一定强度,易使桩折断。

1.3 CFG桩抗横向力弱

CFG桩为素混凝土,桩径又小,很难承受横向力作用。沉管法CFG桩因桩间距、成桩顺序不当而产生挤土效应,导致桩破损。

2 CFG桩检测方法缺陷

CFG桩常见的检测方法有小应变无损检测、单桩承载力试验、取芯试验。在这3种检测方法中只有小应变无破损检测是对桩进行100%测定,后2种方法由于施作不方便,只是抽样检验,特别是取芯试验只是一种验证试验,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检测手段。但目前小应变无损检测尚不能检测桩有多个缺陷的情况,能反映桩身质量仅靠有局限性的小应变无破损检测,所以成桩之后的质量得不到完整验证与评价。

3 CFG桩的破坏特征

软土路堤地基破坏都是按圆弧曲线考虑的,CFG桩的加固是提高了地基的竖向承载能力,但在极软弱地基中,其抗横向力弱,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一旦软基滑移,CFG桩抗横向力弱的缺点就暴露出来,就会由于地基的变形加剧使CFG桩折断。

4 案例分析

在国内某条铁路客运专线上采用了CFG桩加固软基,当路基填到一定高度时出现了大面积的滑移,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4.1 工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本工点地处瑞安市境内,属海积平原地貌,地形较平坦,均为水田、河网密布,交通发达,地面高程在3.60~9.77 m。

表层为素填土,灰黄、褐黄色,厚约1.0~1.4 m;下为Qm4黏土、粉质黏土,软塑,灰黄色,厚0~1.0 m;其下为统淤泥,深灰色,流塑,含有机质、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屑,局部夹少量砂及卵石,厚0.5~11.3 m,土质松软饱水,具有高压缩性和高触变性、低承载力特点;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土层状黏土,粉质黏土,(局部粉土);褐黄色、灰褐色,软~硬塑,厚0~9.3 m;再下为粗角砾土,灰褐色、灰黄色,稍密~中密,厚0~5.6 m;下伏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凝灰岩,全风化至弱风化。

区域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为冲洪积、坡洪积砂、砾石、卵石层,具承压性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排泄以大气蒸发为主。

根据工点环境及水质情况,结合《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本工点在陆地环境下,作用等级为D2,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中等侵蚀性。

4.2 施工设计情况

设计范围:DK18+591.34~DK18+929.19,长337.85 m,小里程接水渠大桥,大里程接中桥,路堤填高9.56~9.81 m。

软土路堤工后沉降控制值:正线为ΔS≤15 cm,沉降速率<4 cm/年;桥路过渡段ΔS≤8 cm;最小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为1.25。

填料:r=19.0 kN/m3,C=10 kPa,φ=35°;

〈2〉淤泥:r=15.0 kN/m3,Cu=10.04 kPa,φu=1.96°,φcu=6.8°,Ccu=9.71 kPa;

〈3〉-1卵石土:桩周土极限侧阻力f=90 kPa;

〈3〉-2黏土:r=18.5 kN/m3,Cu=38.0 kPa,φu=15.1°,桩周土极限侧阻力f=40 kPa;

〈3〉-3粉质黏土:r=18.7 kN/m3,Cu=50 kPa,φu=19.1°,桩周土极限侧阻力f=55 kPa,桩尖土极限端阻力R=2 200 kPa;

〈3〉-4砾砂:桩周土极限侧阻力f=70 kPa,桩尖土极限端阻力R=3 500 kPa;

〈4〉-2碎石土:动探标准值5~6击/10 cm,桩周土极限侧阻力f=90 kPa,桩尖土极限端阻力R=4 000 kPa;

〈5〉-2凝灰岩,强风化:桩尖土极限端阻力R=10 000 kPa。

地基采用CFG桩加固,桩直径0.5 m,间距1.6 m,呈正方形布置,桩长6.0~22.0 m。桩底嵌入硬底深度:碎石土、角砾土不宜小于2.0 m;凝灰岩,强风化不宜小于0.2 m。CFG桩施工完成后于桩顶铺设0.6 m厚碎石垫层,垫层内铺设1层土工格室。其中DK18+673.82~DK18+755右侧设反压护道,宽7.0 m,高3.0 m。

当路堤填筑高度达到4.85 m时,一段长50 m的路基在左线中心附近产生弧状裂缝宽15 mm,发生失稳坍滑。坍滑形式自左线中心附近开始,右半幅路堤扇形滑移坍塌,在路基填筑范围内形成两级下沉,路堤右侧坡脚施工便道隆起0.74 m。从左向右依次,第1级下沉量为0.8 m,第2级与第1级下沉量为1.64 m,路基坡脚与第2级高差为2.37 m;台阶处形成多条环状垂直裂缝,裂缝最大宽度约0.2 m。

图1 DK18+752断面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到该段路基在4月13日至以后的放置期间,沉降量过大,并出现陡降现象。

(1)缷载检查

滑移发生后对DK18+790.4断面进行开挖检查。DK18+790.4的桩顶断面见图2及图3。

图2 DK18+790.4桩顶实测断面(单位:m)

图3 桩位验证布置(单位:m)

①挖断面成台阶形,共形成2个台阶。从左侧起第1个陡坎位于线路中心处,陡坎高1.4 m,陡坎坎壁垂直,陡坎上下2排桩的间距为2.1 m;第1级陡坎右侧9.0 m处为第2个陡坎,陡坎高1.9 m,陡坎坎壁垂直,陡坎上下2排桩的间距为4.47 m;土工格室在陡坎处断裂。

②第1级台阶为平面,平台顶面宽9.0 m,共有5排CFG桩,下沉1.4 m,桩体基本没有倾斜,桩头外观尚好。

③第2级台阶为斜面,斜面水平宽度为13.75 m,斜面坡度约14°,CFG桩向线路外侧倾斜,桩身倾斜约18°。

(2)CFG桩小应变检测

滑移发生后对路基塌陷地段DK18+790.4处CFG桩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了桩基完整性检测。DK18+790.4断面2排桩共有54根,共检测CFG桩50根。其中6根桩在浅部开裂为Ⅲ类桩,未发生变形沉降和位移平台3根,第1个下沉1.4 m的平台3根,第2个倾斜坡面台阶没有;有6根桩在浅部存在缺陷为Ⅱ类桩,未发生变形沉降和位移平台3根,第1个下沉1.4 m的平台1根,第2个倾斜坡面台阶2根;其余38根桩未发现桩身缺陷,桩身完整为Ⅰ类桩。

(3)CFG桩挖桩检测

在DK18+790.4断面上开挖出2排CFG桩,挖出坑深约2.3 m。上部桩身为直立,长度为0.6 m,第2节桩身长度1.5 m,桩身斜。第3节桩身1.45 m,桩身直立。其中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折断,第2节和第3节之间有钢筋相连,但整个桩身错开。

4.3 塌陷原因分析

(1)施工便道离路堤坡脚较近,施工运输土石方的重载汽车经过,来回振动,对初凝阶段CFG桩造成部分断桩,影响地基稳定。

(2)对DK18+790.4断面共进行了50根桩低应变检测和4根取芯及6根挖探检查,通过对比发现,低应变检测确定的Ⅰ~Ⅱ类桩而钻探取芯检查时存在严重缺陷;低应变检测确定的桩长与钻探取芯桩长严重不符,目前小应变无损检测尚不能检测桩有多个缺陷的情况。因此,CFG桩桩身质量及完整性尚缺乏有效检测方法,低应变检测不能完全反映桩身质量,使得对有缺陷的桩未能及时发现,施工工艺没有得到及时调整。

(3)CFG桩大面积施工经验不足,造成部分CFG桩单桩承载力不足,部分桩没有达到设计持力层,沉降不均匀使局部桩受力过大而破损;移机过程没有考虑到混凝土龄期强度,使部分桩过早受力而破损。

5 结 论

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很多,应根据其适用条件和地区使用经验,选择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方法。CFG桩在极软弱地基软土路堤中由于存在横向受力弱点和施工中难于控制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施作时要严格按施工操作规程施工,在条件不成熟时此法要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 武天海.浅谈CFG桩施工工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9):44-47.

[2] 孙劲松.CFG桩在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上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6(8):9-11.

[3] 孟绥宝.CFG桩复合地基的原理与施工技术要点[J].铁道标准设计,2009(S1):52-53.

[4] 曲志程.CFG桩在高速公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83-84.

[5]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TZ212—2005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 罗明远.CFG桩复合地基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成桩路堤软土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研究
铁路浸水路堤优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提高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的研究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深厚杂填土地层中钻孔灌注桩成桩施工工艺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建筑桩基工程施工中旋挖钻孔成桩施工技术的应用
建筑桩基工程中旋挖钻孔成桩技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