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调脂作用的疗效观察

2012-01-24隋艳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6期
关键词:麦布辛伐他汀达标率

隋艳龙

(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 四平 130700)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调脂作用的疗效观察

隋艳龙

(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 四平 130700)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的调脂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诊断为高脂血症并冠心病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组2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20例,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血脂达标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的两组TC、LDL和TG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联合治疗组TC及LDL下降幅度更大,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率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DL两组均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单用辛伐他汀组。

辛伐他汀;依折麦布;高脂血症;疗效

大量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观察证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降低两者水平的药物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级总病死率。随着他汀类药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报道,诸多长期的一级和二级研究取得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共同证实了通过用他汀调整血脂,主要是把TC或LDL-C水平降低20%~30%以上,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并可明显降低总病死率,基于上述研究,降脂达标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而他汀类药物则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较大剂量他汀治疗后其血脂水平仍然不能达到目标值以下,另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本研究以高脂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4周后的血脂参数变化率、血脂达标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高脂血症并冠心病的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6-68岁,平均(48.2±16.6)岁,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按年我国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诊断:TC<5.18mmol/L(200mg/dL)为合适范围;TC5.18-6.1 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TC≥6.22 mmol/L(240mg/dL)为升高。LDL-C<3.37mmol/L(130mg/dL)为合适范围;LDL-C3.37-4.12 mmol/L(130-159mg/dL)为边缘升高;LDL-C≥4.14 mmol/L(160mg/dL)为升高。TG:<1.70mmol/L(150mg/dL)为合适范围;TG1.70-2.25 mmol/L(150-199mg/dL)为边缘升高;TG≥2.26 mmol/L(200mg/dL)为升高。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他汀和盐酸类降脂药物治疗。所有人选者均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肝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异常、肌病者、肝胆疾病及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高血脂症。

1.2 分组

40例入选的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4.6±14.6)岁;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0.6±18.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血脂、血压及心绞痛发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研究方法

给药方法: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辛伐他汀10 mg/d加依折麦布10mg/d,均连续用药4周,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规范的冠心病治疗,服药期间避免应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

血脂测定方法: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空腹采血, 检测: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肝肾功能,心肌酶,出现肌痛、排褐色尿时及消化道症状,且有转氨酶及肌酸肌酶(CK)大于正常上限2倍时终止试验。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参数的变化及达标比例,监测及记录不良反应。

1.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高脂血脂危险分层。将LDL-C作为治疗目标值:低危(1O年危险性<5%),目标值为:LDL-C<4.14 mmol/L (160 mg/dL),TC<6.22 mmol/L(240 mg/dL);中危(10年危险性5%~10%),目标值为:LDL-C<3.37 mmol/L(130mg/dL),TC<5.18mmol/L(240mg/dL);高危(CHD或CHD等危症,或10年危险性10%~15%),目标值为LDL-C< 2.59 mmol/L (100mg/dL),TC<4.14mmol/L(240mg/dL)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两组TC、LDL-C和TG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HDL-C有所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明显降低高胆同醇血症患者的TC、LDL-C血浆含量,其降低TC、LDL-C的能力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具有较好的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说明辛伐他汀类药与依折麦布联用对TC、LDL-C的调节作用,比单用辛伐他汀类药更显著。见表l。

表l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参数的变化()

表l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参数的变化()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组别 LDL-C TC HDL-C TG辛伐他汀组治疗前 4.98±1.42 6.17±1.68 0.81±0.06 2.86±0.47治疗后 2.03±0.28★▲ 4.52±0.36★▲ 0.95±0.03 1.89±0.25★★治疗前 4.78±0.87 6.29±1.83 0.76.±0.04 2.79±0.67治疗后 2.94±0.45★▲ 5.13±0.34★▲ 0.89±0.08 1.94±0.36★★联合治疗组

2组治疗达标率组治疗达标率经4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TC、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80%、75%,辛伐他汀组 TC、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50%、55%,2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的比较[n(%)]

2.2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过中2组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进出研究。其中2组各有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但未达正常高值的2倍。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汁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n)

3 讨 论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尤其是TC和LDL-C血浆浓度的升高,已被确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调脂药物是他汀类药物,但是由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患者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很多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降脂目标[2]。对冠心病及其等危症的高危或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至少需下降30%~50%以上才能获得临床益处。但单一他汀类药物难以达到上述目标水平[3]。由于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和肌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普遍 存在“6%规律”[4]。即在他汀类药物初始剂量的基础上增加1倍的剂量.其降低LDL-C水平的疗效只增加6%,因此这类药物在降脂治疗中仍存有局限性。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辛伐他汀组,TC、LDL-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与辛伐他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vidson等研究显示,辛伐他汀他汀1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mg/d降低LDL-C的作用与单用辛伐他汀80mg/d相似,降幅均为44%。

人体血循环中胆固醇主要来自两种途径,即体内(肝脏与外周组织)生物合成和肠道吸收。在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其关键的限速环节是在HMG-CoA还原酶作用下由HMG-CoA生成甲羟戊酸。他汀类药物即作用于这一步骤,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发挥活性作用,从而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依折麦布是新型选择性吸收抑制剂,其通过与小肠黏膜刷状缘膜小囊泡上的膜蛋白结合,影响小肠黏膜刷状缘摄取和转运TC微胶粒载体活性,抑制食物和胆汁中的TC和植物甾醇在小肠黏膜刷状缘吸收,减少TC由肠道向肝脏转运,减少肝脏中的TC储存量,增加血中TC清除,从而降低血浆TC水平。初步研究显示,该药能够使小肠吸收胆固醇的数量降低50%以上。在选择性的抑制胆固醇吸收同时,依折麦布并不影响小肠对甘油三酯、脂肪酸、胆汁酸、孕酮、乙炔雌二醇及脂溶性维生素A、D的吸收。

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的应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①双重抑制的协同作用,可以大幅降低TC及LDL-C,达标率高,对于高危、极高危患者应达到的TC及LDL-C 靶目标值也易于达到。②减少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依折麦布主要在小肠和肝脏与葡萄糖苷酸结合,并随后由胆汁及肾脏排出。由于此药物几乎不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很少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这一药理学特性成为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重要保障。可避免因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加导致的毒副作用。

因此,依折麦布与最低剂量的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可以增加降脂疗效,可弥补他汀类药的降脂局限性。

[1] 杨和爱,耿素梅.氟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调脂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0,4(8):91.

[2] 吴文静.新型降脂药—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4):558.

[3] 罗萍,杜松,段红艳.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3):175.

[4] 张寰,刘勇,陈振芳.依折麦布在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2010,50(21):91.

R972+6

B

1671-8194(2012)16-0130-02

10.15912/j.cnki.gocm.2012.16.166

猜你喜欢

麦布辛伐他汀达标率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粤北地区前列腺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素摄入情况调查研究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卡托普利联合辛伐他汀对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47例临床研究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调脂治疗未达标患者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