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结合早教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2012-01-24刘晓波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2期
关键词:斜颈胸锁乳突

刘晓波

(四川省德阳市妇幼保健院,618000)

小儿肌性斜颈一般在小儿出生后2周内出现,以头向患侧歪斜,或前倾,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上可触到梭形或圆形的肿物为特征。肿块大小不一,甚至整个胸锁乳突肌都明显增粗,使头偏患侧,下颌指向健侧。当患儿不配合检查时,也可根据下颌指向来判断患侧。我们发挥自身优势采用推拿按摩联合早教的方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患儿22例,年龄0~1月龄21例,4月龄1例。患儿均经颈部彩超检查,示患侧胸锁乳突肌有不同程度的增粗,排除血肿。

治疗方法

治疗体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上方。首先将患儿仰卧,头偏向健侧,并使头略低于身体高度,这样可使患侧颈部略微拔升,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按摩手法:①一手控制患儿的头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在肌肉挛缩处作揉、推手法,可在胸锁乳突肌上涂婴儿润肤油作为介质。同时双手配合对颈部进行轻微的拔升牵引,每次10~15min。②用拇指和食指配合,轻捏肿块,并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下。③将拇指和中指置于肿块两端,食指在其两指之间进行中间弹拨,5~10下。④最后再以按摩手法结束,每次治疗共30min。

早教训练:适用于3月以上的斜颈患儿。

患儿俯卧位,胸部垫一小枕,用婴儿感兴趣的玩具吸引其做仰卧位抬头训练,并尽量使头部向健侧倾斜。

患儿仰卧位,将婴儿感兴趣的玩具,最好是红色的,在其上方20~30cm处悬吊,并左右180度摇摆,训练其追视,并尽量使头部向健侧倾斜。

以上手法和训练方法应根据病情和年龄大小来决定,年龄越小效果越显著。30日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好转,5个疗程能临床治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双侧胸锁乳突肌对称,触诊未扪及肿块,颈部无偏斜,且活动自如,出院6个月后回访仍未复发;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明显缩小,挛缩消失,颈部活动轻微受限。无效:5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结果:本组22例,痊愈21例,占95%;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尚不明确,有肌性斜颈、骨性斜颈、习惯性斜颈之分。本组有一例4月龄斜颈患儿经上述方法治疗5个疗程后,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挛缩消失,11月龄时早教训练时也可头部居中,训练结束后又习惯将头偏向右侧。家长对其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脑间隙增宽。转院到儿童神经内科治疗。此类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有待探索。

这里主要讨论肌性斜颈。大多数医者认为是由产伤引起,前期以“偏头,肿块,受限,痉挛”为主,后期以“颈椎侧凸,斜视,胸腰椎弯曲,永久致残”为特征。

按摩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活血化瘀、利于肿块消散之功。之前已为医疗工作者广泛采用,效果非常明显。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当患儿4月龄后,运用提拿和弹拨手法时,多数患儿不再配合,剧烈哭闹挣扎,严重的还引起吐奶、噻咽等反应。有的患儿家长为此放弃了这一保守疗法,转而寻求手术治疗。这样既影响了治疗效果,又增添了医疗风险。至于嘱患儿家长控制患儿睡觉体位,由于婴幼儿自身活动特点也很难完成。笔者发挥我院的早教优势,将按摩推拿的被动疗法和早教训练的主动运动方法相结合,摒弃仅有按摩推拿这种单一方法,融入了早教训练的新模式,当患儿挣扎抵抗时不再一味强迫按摩,而是利用早教方式继续训练其患侧颈部肌肉力量,使其颈部主动拔升,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达到了治疗目的。这种以推拿按摩为主、以早教训练为辅的治疗模式,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猜你喜欢

斜颈胸锁乳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针刺治疗急性斜颈1例
胸锁关节不稳和退行性胸锁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乳突导静脉管的HRCT表现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