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分类号]RR 821.1">

APP下载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

2012-01-24赵锡涛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野战卫勤玉树

赵锡涛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

赵锡涛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 class="emphasis_bold">[中国图书分类号]R

R 821.1

1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特点

抗震救灾作为多样化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课题,自身特点比较突出,对卫勤保障的要求也非常高。从汶川和玉树两次抗震救灾实践看,我感到,以下4个特点值得关注。

1.1 灾情发生突然,机动距离远,部队准备和部署必须“快”由于科学水平所限,目前的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国际难题,对震中位置、受震范围、震级大小、地震时间、余震发生等关键要素,都难以预先准确判断。地震发生后,部队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到达灾区、展开救治,对救灾效果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远离灾区的部队来讲,物资准备、机动输送、部署展开的时间要求更为紧迫。因此,强调一个“快”字,是对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最基本的要求。

1.2 伤员通过量大,伤情伤类复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必须“高”汶川和玉树两次强烈地震,对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都造成了严重损失,应急医疗救治任务十分繁重。以参加过两次抗震救灾的我区野战方舱医院为例,平均每天接诊量都在200人次以上、手术10例以上。其中按伤类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有骨外科、脑外科、普外科、胸外科等专业病种,伤情重、复合伤多,一般都需要紧急手术和特殊护理。此外,由于灾区卫生机构遭到破坏,发生心脑血管、产科、内科等疾病的群众也会到部队诊治。伤情复杂的伤员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3 灾区损毁严重,后勤保障困难,卫生装备野战机动性必须“强”“进得去、展得开、用得上”是对抗震救灾卫生装备的基本要求。由于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基础设施毁损,灾区道路难以正常通行,水、电等基本条件难以保障,没有现成的场所和资源可以依托,卫生装备的运输和使用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客观上对卫生装备的机动性、野外适用性、模块化程度和独立运行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两次抗震救灾中,军队卫勤力量之所以能够比地方卫生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卫生装备的野战化程度较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2 我区执行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任务的做法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进入了一个高发期,特别是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级高,损失大。按照军委命令,我区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抽组医疗(防疫)队十余支,玉树抗震救灾抽组野战方舱医院1支,担负了重要的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几个比较有效的经验做法。

2.1 立足平时,确保人员物资预有准备由于抗震救灾工作对时间要求的紧迫性,如果接到命令后按部就班实施准备,必然会贻误时机。为此,我们立足平时,着力在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上下工夫。一是严格落实战备制度。严格按照“三分四定”的要求加强战备建设和管理,实现了“运行、携行、后留”装备物资分类存放、定期更换;在管理上做到“定人、定车、定位、定物”,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一旦接到命令,可以迅速出动。二是科学制定方案预案。坚持科学预想、周密考虑,根据各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建立了细致完备的方案预案体系。

特别是近几年,结合我区部队担负的抗洪救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奥运安保、神舟飞船发射卫勤保障等大项任务,对各类方案预案进行了不断修订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完成好抗震救灾任务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三是切实抓好针对性训练。根据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抓好平时训练,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按纲施训活动,充分利用执行重大任务、参与重大演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锻炼摔打部队,使医疗技术水平、野战环境适应能力和人装结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汶川抗震救灾中,军区各卫勤分队平均集结准备时间约为6小时。玉树抗震救灾,野战方舱医院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307人、72台必要装备的抽组,2个小时完成9类790套(件)、120吨物资的筹措,3个小时内全部集结完毕,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

2.2 多法并用,确保部队快速机动部署我区部队参加汶川和玉树两次抗震救灾,都实施了长途机动,其中汶川抗震救灾机动距离1 200多公里、玉树抗震救灾机动距离2 300多公里,部队长距离机动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由于受空中运输能力的限制,除部分人员和小型装备实施空运外,大部分人员、物资和装备主要依靠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两种方式。实践中,我们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多种机动方式,发挥最大的输送效能。一是梯次机动。选派精干人员组成先遣队,带部分必要的小型装备,以摩托化机动方式先行出发;大型装备、后勤物资和大部队,以铁路方式输送。两种方式梯次运用、紧密衔接,既能保证尽快先期到达,又能确保后续保障不间断。二是接力输送。灾区以外采用铁路运输,接近震中地带时采用摩托化机动方式接力输送,既能发挥铁路运输输送量大、便于组织的优势,又能发挥摩托化机动路线灵活、道路适应性强的特点,有效克服灾区铁路线遭到破坏、抢修时间长等不利因素。三是军地联合保障。机动沿线由部队设立兵站,接力保障部队行进;协调地方铁路、公路管理调度部门,提高军列运行等级、警车引导摩托化梯队,确保部队一路绿灯、昼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机动至灾区。以我区野战方舱医院为例,汶川抗震救灾以摩托化机动方式为主,1 200余公里用时23小时;玉树抗震救灾采取摩托化和铁路输送相结合的方式,2 300余公里用时53小时,都创造了我区部队跨区远程机动和连续行军的纪录。

2.3 严密组织,确保灾区伤员有效救治抗震救灾工作,救人救命是第一要务。我区部队坚持“以最大的付出治病救人,以最大的努力挽救生命”,昼夜奋战、连续工作,迅速成为灾区群众生命健康保障的“主心骨”。一是靠前部署,迅速展开。到达灾区后,我们在迅速勘察灾情后,迅速向重灾区突破,迅速填补医疗救治的空白区,以最快速度占领伤员救治的最前沿,确保了大批早期伤员第一时间得到救命治疗。二是紧急救治,加快周转。采取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救治原则,合理组织分配医疗护理力量,快速抢救受伤群众,做到快抢、快救、快后送。缩短伤病员在各级救治机构的停留时间,提升床位周转率,在短期内充分发挥卫勤力量的救治能力。三是发挥优势,系统收治。在完成早期救命任务的基础上,迅速扩大收容量,采取进村入户、主动前接等方式,把医疗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地区。充分发挥医疗方舱等先进装备的技术优势,抓紧完善配套设施,建立规范的收治程序,对病情稳定的伤员实施系统救治。玉树抗震救灾中,野战方舱医院部署开展后,最大日门诊量高达600多人次、日手术量近20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救治能力和效率。

2.4 周密防护,确保救灾官兵自身安全确保救灾官兵的自身健康,是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全力以赴抓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着力在3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搞好防病宣传。针对灾区环境和疾病流行特点,组织编写《抗震救灾卫生防病手册》,印发救灾官兵人手一册。适时举办防病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面对面辅导,提高官兵防病意识和知识水平。二是落实防病措施。部队出发前,紧急筹措预防用药,指导官兵早期预防。派出专家医疗队深入救灾一线,及时为官兵进行诊治,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减员。抓好卫生制度落实,严格落实防疫消杀措施,必要时实施隔离治疗。特别是在玉树抗震救灾大部分官兵出现高原反应的情况下,我们在高原病特效药供应、供氧设备配备和预防治疗工作中,想了不少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官兵“零”死亡的目标。三是配齐保障人员。为抓好官兵自身疾病防护,我们在卫勤分队人员抽组时,综合配备了防疫、心理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一方面,可以在灾区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救灾官兵的自身防疫防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在野战方舱医院随队配有卫生信息化技术人员,依托卫星远程通讯功能,可随时由专家实施远程会诊,及时获得后方的技术支援。

3 工作中急需改进的问题

汶川地震以来,国家和军队针对抗震救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有了明显改观。但总的来看,以下三个方面仍然需要特别关注:一是现代化通讯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地震灾害发生后,对通讯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部分重灾区的通讯系统基本瘫痪。尽管部队配发了少量卫星通讯设备,但由于数量少、费用昂贵,作用比较有限。通讯系统的不畅,为迅速有效地实施卫勤指挥带来了很多困难,急需进一步改进。二是空中紧急投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汶川地震后,国家和军队高度重视空中投送能力建设,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有了很大改进。但重型运输机、直升机的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大批部队、大型装备的运输仍然以摩托化和铁路输送为主,对救灾部队的快速机动造成了一定制约。三是卫生装备野战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巩固。两次抗震救灾中,我区的野战医疗方舱由于模块化程度高、装载展开速度快、自我保障能力强等特点,表现了很强的野外适应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高原高寒地区的连续工作能力、配套装备的稳定性、空中运输的适应性改装等方面,还需要加强针对性研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野战化程度。

4 几点体会

结合执行两次抗震救灾任务的工作实践,我们有几点体会,感触较深。一是必须继续坚持就近用兵的指挥原则。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尽管我区部队机动距离超过2 000公里,但总部总的指挥原则是“就近用兵”,大部分部队都从灾区周边调集。实践证明,就近用兵部署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组织补给和保障也比较方便,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继续坚持。二是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救灾力量的建设。汶川地震后,国家着手进行专业救灾力量建设。在玉树抗震救灾中,部分国家级应急救援分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当前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来看,整体建设进程还需要加快步伐,使更多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尽快形成保障力,用专业化提高保障效率,满足精细化保障的需要。三是必须坚持走好平战结合的路子。抗震救灾中,我区各卫勤分队能够迅速反应、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充分反映了我区抓卫勤分队建设所取得的可喜进步,也充分证明了军队卫生力量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平战结合的正确道路。四是必须坚持联勤一体化保障的方向。多年来大联勤保障的实践锻炼,使军区部队多军兵种联合卫勤指挥和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证明,在抗震救灾等大型军事行动中,实施大联勤统一指挥、联合保障,是提高指挥保障效率的有效途径,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250022山东济南,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赵锡涛)

1.4 气候环境特殊,容易引发疾病,救灾官兵的防病措施必须“足”我区部队从鲁豫大地到蜀中山区的汶川、从东部平原到高原寒区的玉树,都面临着对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山区湿热的气候、3 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都对官兵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玉树抗震救灾部队,几乎所有官兵都出现了高原缺氧反应,加上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持续工作体力消耗过大等原因,一些同志诱发严重的高原疾病,少数甚至危及了生命安全。因此,完成好治病救人任务,首先要搞好官兵的自身防病防护工作,用“足”各项预防措施。

2011-12-01)

猜你喜欢

野战卫勤玉树
英国装备的CH-47正在进行野战吊运
抽组卫勤力量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培训模式探讨
军事卫勤一体化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外卫勤机构配备研究
武警部队野战文化小分队『强军故事会』巡演
小小野战兵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