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2012-01-24杜天仁赖延忠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5期
关键词:奶量胃动素体重儿

杜天仁 赖延忠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杜天仁 赖延忠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喂养不耐受的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喂养患儿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两组在残奶量、呕吐及腹胀消失、体重增加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

红霉素; 低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近年发现,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与其促进胃动力作用有一定关系。本科2005年4月~2010年8月收住喂养不耐受的低体重儿40例,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喂养不耐受的低体重儿,包括33例早产儿和7例足月小样儿,均除外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炎、颅内出血、严重感染等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胎龄29~39周,出生体重1300~2300 g;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胎龄29~38周,出生体重1250~2400 g,两组均于生后24 h内入院,两组孕周、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喂养不耐受标准 (1)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2)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 d以上;(3)胃残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1/3或24 h胃残余奶量超过喂养总奶量的1/4;(4)腹胀;(5)均除外消化道畸形、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

1.3 方法 两组均予暖箱保暖,针对原发病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每次喂奶前15 min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10 min,少食多餐,喂后竖起拍背,体位疗法(俯卧位,头抬高30°)。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液体2~5 ml中,通过鼻饲管或口管注入胃内并用5%或10%葡萄糖液体3 ml冲管,每8小时一次,疗程3~5 d。

1.4 观察指标 每次进奶量,胃潴留、腹胀情况,体重,大小便,呕吐情况,定期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1.5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用药3~5 d患者无呕吐,奶量每日增加10~20 ml,胃内潴留量小于前次喂奶量的1/3。体重增长每日20 g以上;(2)有效:用药3~5 d患儿呕吐次数减少,奶量每日增加5~10 ml,胃内潴留量小于前次喂奶量1/3。体重增长每日10~20 g;(3)无效:用药3~5 d呕吐次数未见减少,奶量不增加或减少,胃内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奶的1/3。体重增长每日10 g以下。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20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2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治疗组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治疗组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药物反应。

3 讨论

出生体重<2500 g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1500 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个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随着低体重儿、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其喂养问题亦更加明显,由于受胃动力影响,低体重儿常存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出生后由宫内营养转向胃肠道的哺乳喂养,当新生儿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时,常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或称为喂养困难,可表现为消化不良、溢奶、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困难。低体重儿(尤其早产儿)容易发生低血糖、高血钾症、高胆红素血症和氮质血症,应尽早开始喂养,而早产儿的胃肠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足月儿[2]。其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胃潴留和体重不增等。因此,其喂养一直是儿科较难解决的问题。若喂养不当,可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预后,全胃肠外营养虽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但不利于胃肠动力成熟,且存在肝胆并发症及其对早产儿肺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糖代谢等不良反应的问题,受插管等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在基层医院普遍推广。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是一种胃动素拟似剂,能竞争性地与胃黏膜上的胃动素受体结合,而诱发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加胃近端和远端收缩活力,促进胃推进性蠕动,加速空腹和餐后排空,红霉素对胃肠道动力的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大剂量红霉素激活低亲和力性胃动素受体,产生胃窦突发性的强有力收缩,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小剂量红霉素激活胆碱能神经元胃动素受体,产生轻微收缩活动,诱发平滑肌收缩,诱导肌电复合波(MMC)运动,促进胃肠运动。目前,红霉素已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促胃动力药物应用于临床,现认为红霉素的促胃动力的机理主要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通过与胃黏膜上的胃动素受体结合而促进胃肠蠕动,对全胃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动力作用,并且对消化道的促动力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黄瑛等[3]研究亦证实,喂养困难新生儿用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后患儿胃排空显著加快,反流指数明显下降。目前认为,早产儿经胃摄入量每天达到418.4 J/kg时,即可停用静脉营养。红霉素通过肝脏代谢,可引起肝脏损害,本治疗因剂量小、疗程短,未出现肝脏损害表现。短期应用治疗后,早产儿原有的加奶困难明显改善,呕吐、腹胀消失,胃潴留减少,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未发现副作用。由此可见,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降低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红霉素价格便宜,药源丰富,操作简单,值得在基层普遍推广。

[1]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94.

[2]黄东明,杨华姿.早产儿血中胃泌素水平与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03,20(6):338 -339.

[3]黄瑛,邵肖梅,曾纪华,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肠胃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96 -698.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021

515438广东省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杜天仁);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赖延忠)

杜天仁

2011-12-13)

(本文编辑:陈丹云)

猜你喜欢

奶量胃动素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76例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置管术后的护理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
宝宝饱不饱 衡量有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