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融合物理与时事让学生快乐学物理

2012-01-23

物理通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时事课程标准物理

陈 鹏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53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然而,进入高中以后,不少学生觉得物理枯燥无味,如何让物理课堂更加有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把时事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让物理课堂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把时事融入课堂后,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了过程,习得了方法,同时丰富了情感态度,提升了价值观.

1 用时事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讲故事等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时事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案例1:“认识静电”与雷击东方明珠.播放雷击东方明珠的图片,并配有文字说明.“2010年4月13日,凌晨的黄浦江畔电闪雷鸣,2点20分左右,有目击者见到东方明珠顶部燃烧,像一支火柴.80 min后,扑救工作基本结束.相关负责人称,塔顶起火是因为强雷击中塔顶发射天线,引起天线外罩燃烧.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高467.9 m的东方明珠遭遇雷击已不是第一次.”随后设置如下问题,雷电是如何产生的?电荷之间是如何作用的?建筑物应该如何防雷?人们应该如何防雷?

分析:文理科学生开始学习电学时,不少学生觉得静电部分很抽象,学习兴趣不高.用雷击东方明珠的新闻引入新课,可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使得静电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静电和生活息息相关.雷电灾害的预防,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防雷的安全教育.给学生介绍雷电应用的研究现状,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这符合课程标准中“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的要求.

2 课堂中融入时事丰富内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融入时事,可以起到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思想、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使物理课堂有更丰富的内涵.

2.1 调动学习热情

案例2:“反冲运动”与火箭发射.在讲授“反冲运动”时,可以找一段最新的发射卫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时火箭点火时的视频.

分析:视频的观看,为学生建立反冲运动的概念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可以使枯燥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变得更直观、形象.课堂教学发现,每次在物理课堂上列举军事、航天方面的例子时,学生都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也随之调动,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激情.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标中“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的要求.

2.2 人文关怀和教育

案例3:“核能的利用”与福岛核电站泄漏.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震,引发的巨大海啸给日本造成巨大灾难,福岛第一核电站由于受到海啸的冲击而引发核泄漏.讲到选修3-4模块的原子物理部分时,可以找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新闻融入“核能的利用”中.介绍核电站安全防护措施和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从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讨论核泄漏的原因.最后,给学生介绍一些防辐射的措施.

分析:把物理课堂和社会热点新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也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给学生介绍防辐射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轻易听信谣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符合新课标中“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核能在给人类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在安全方面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挑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3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4:“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地球一小时.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正值国际油价再次大幅飙升,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央视关于国际油价飙升的最新报道和介绍我国能源现状的视频,接着,介绍了“地球一小时”活动.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学生可以为环保做什么?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低碳?

分析:国际油价的飙升、我国能源的现状等足以让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介绍,让学生看到,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类正在行动.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学生列举了一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如课间操时教室要关风扇、灯管;不看电视时,应该切断电源;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等等.这就在课堂中巧妙地给学生渗透了忧患意识,传递了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符合课程标准中“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要求.

3 借时事设计习题培养能力

情境陈旧的物理习题,学生越做越没有新鲜感.笔者尝试以时事为背景设计了一些习题,学生顿感新鲜,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重要的是学生要从阅读量更大的题目中提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建立物理模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案例5: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构建和谐型、节约型社会深得民心,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动充电式电动车就是很好的一例.电动车的前轮装有发电机,发电机与蓄电池连接.当在骑车者用力蹬车或电动自行车自动滑行时,自行车就可以连通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现有某人骑车以500 J的初动能在粗糙的水平路面上滑行,第一次关闭自充电装置,让车自由滑行,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Ⅰ所示;第二次启动自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Ⅱ所示,则第二次向蓄电池所充的电能是多少?

图1 电动车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

分析:这道题很好地结合了时事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这道习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从图线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电动自行车的位移、初动能和末动能);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应用动能定理);这些信息中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什么(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解决需要求解的物理量(能量守恒定律).这符合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4 用物理解释时事学以致用

物理从生活中来,服务于生活,与有些时事密切相关.让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时事,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6:“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车安全”与交通事故.在2010年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车安全”时,笔者通过新闻报道的一起车祸导入新课.2010年10月21日中午12时10分许,在永州市永连公路宁远县十里铺工业园路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台由祁阳开往广州的大巴车在永连公路与宁嘉公路交叉路口与一农用车相撞后侧翻,20多人伤亡.并由报纸上的交通事故示意图,过渡到课本的停车距离示意图,接着,让学生根据所给情境计算停车距离.设某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0,停车距离为s.如果汽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为v0,刹车加速度为a,汽车质量为m.请就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情况到汽车完全停下,推导出停车距离s的表达式.并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严禁酒驾、超载、超速等规定.

分析:让学生明白物理和交通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与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知道学好物理不仅是为了考试,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符合课程标准中“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和“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要求.还可以教育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培养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5 教室开辟物理角拓展视野

物理学与科技、生活密不可分,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课程标准要求“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但物理课堂容量有限,在教室里开辟一个物理角,张贴与物理相关的时事新闻等内容,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时常融合时事于物理之中,就能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不仅可以让学生乐意学、学得快乐,还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时事课程标准物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只因是物理
时事半月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处处留心皆物理
时事政策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