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2012-01-19岳变英彭寅旭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满意度心理护理

岳变英 陈 丽 彭寅旭

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安阳 455000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岳变英 陈 丽 彭寅旭

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安阳 45500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应用于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ICU接受舒适护理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ICU护理模式,观察组进行针对性舒适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后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后能明显减轻ICU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

舒适护理;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效果分析

ICU是集中治疗、监护及护理危重患者的病室。ICU患者病情危重,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虽然很多患者在ICU内治疗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心理问题会持续很久[1]。ICU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均存在严重的生理不适合心理不适,继而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预后。据报道,约有16%的ICU患者并发谵妄。12%~36%的ICU患者发生抑郁、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约4%)[2]。护理学中的舒适是指没有病痛折磨。精神放松且心情愉悦的良好体验,任何影响和破坏这种良好体验状态的原因都称为不舒适[3]。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各种不适,是ICU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将2010-10—2011-10在我院ICU接受舒适护理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10例。对照组男75例,女35例;年龄7~83岁,平均(57.5±3.5)岁。观察组男72例,女38例;年龄9~80岁,平均(59±3)岁。均为神志清醒患者。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即基础护理及急危重症疾病护理常规。(2)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即在接受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环境舒适护理、睡眠舒适护理、女性患者经期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等舒适护理。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4]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应用自行设计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由护理部及党、政、工组成的满意度测评小组进行满意度评价。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焦虑评分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情绪状况指标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患者情绪状况指标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入院时 舒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110 51.22±5.51 39.6±3.35对照组 110 52.12±5.45 53.20±6.68 t值0.26 22.36 P值 >0.05 <0.01

2.2 2组患者的满意度 见表2。

表2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舒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身心舒适、缓解焦虑情绪,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35,P<0.05。

3 讨论

3.1 患者不舒适的因素分析 ICU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且处于陌生环境中和病房各种噪声,如:脚步声、医护人员的说话声、电话铃声、仪器运转声、病友的呻吟声等,光线也是影响ICU患者情绪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因素之一。从而,使患者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不适感。患者的不适感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引起:(1)生理因素:ICU内的患者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治疗项目和医疗操作较多,留置管路较多或因手术、创伤等因素,身体常常处于疼痛、寒冷、不良体位、女患者经期不适等不舒适状态。因此,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降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出现烦躁不安,产生较强的压力感和焦虑感[1]。(2)心理因素:患者病情较重,对于ICU患者来说,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沟通障碍[1]。当发生无效沟通时,患者往往有焦虑、不安全感和易怒等负性情绪[1]。此外,各种仪器的使用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患者也常处于担心和焦虑的不适状态。

3.2 舒适护理模式 舒适护理理论是由Kolcaba与1995年提出,他将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两者相联系,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追求的目标[4]。舒适护理模式是1998年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舒适护理是护理人员针对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各种因素而研究出的一种个性化、人性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精神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减低不愉快的程度[5]。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从各个方面帮助生理及心理缺少健康的患者获得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愉悦感、满足感及舒适感。

3.3 环境舒适护理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光线柔和,保持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尽量调低各种仪器的报警的音量,避免各种外界噪声使患者感到烦躁,根据国际噪声协会的建议,ICU病房日间的噪声应<45 dB,傍晚应<40 dB,夜间应<20 dB。据文献报道病房内的色彩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CU内宜使用淡蓝或淡绿色的隔帘。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忧郁、焦虑、失眠等症状。

3.4 睡眠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晚间护理,帮助患者睡眠前用热水洗脚,帮助盖好被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合理安排床位,夜间的护理治疗时间尽量集中,护士的说话和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睡眠的影响,若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疼痛或烦躁造成的失眠,可根据医嘱给予适当止痛或镇静等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3.5 女性患者经期的舒适护理 女性患者在月经的第2~3天,月经量较多且大多数患者由于留置尿管使用卫生垫或卫生纸往往使经血污染会阴部或刺激臀部皮肤发红或湿疹。为减少污染和刺激,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用ob卫生棉条阴道填塞,将拉线的一端露于阴道口外以便于及时更换或取出,同时,做好会阴部护理和尿管护理,保持女性患者在经期的舒适感。

3.6 心理护理 由于ICU患者家属隔离,极易产生分离性焦虑。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了让患者产生安全感,ICU护士需积极地、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要有充分的沟通时间,第一次沟通时间不少于10min,合理采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方式如:握手、表情、暗示等,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背景以及是否有家属的参与,实现有效地的护患沟通。对抑郁、焦虑的患者护士要主动多与其交流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亲切感。有效地护患沟通可以替代常规镇静治疗,改善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利于病情的康复[1]。

综上所述,通过舒适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1]杨黎,吴兰迪,周英,等.ICU护患沟通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11(45):1050.

[2]郭凤林,张家驹.ICU综合征及音乐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7,16(3):103-104.

[3]王朝燕.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4(27):21.

[4]章爱芳.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6(27):7-8.

[5]易小青,金艳霞,傅爱凤,等.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6):18-19.

R473.6

B

1007-8991(2012)04-0133-02

(收稿 2012-03-06)

猜你喜欢

满意度心理护理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心理感受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