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表扬稿

2011-12-26刘铭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赵王廉颇秦王

刘铭霞

设计说明:《将相和》一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表白书、劝慰信、请罪书、表扬稿”等四次练笔,引导学生在品悟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基础上,去感受人物形象,走进名著的精彩世界。

片断一:探究“不服”讨说法——写表白书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之间一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看书,标记相关语句,教师巡视)

2.品读廉颇的话。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读懂什么?此时廉颇内心是怎样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3.“言为心声”,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耿直畅快、豪爽、率直、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4.古人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廉颇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把心中的怨气向谁倾吐呢?他会向赵王表白自己的内心吗?请你替廉颇写一份表白书。

5.探究廉颇的话的症结所在。从表面上,看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 ,还因为廉颇 ,其实质是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计较个人功过得失。

片断二:明了“能耐”促和解——写劝慰信

1.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打开他心中的那个结;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嘴皮子”。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2.交流感悟第一次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紧扣“如果……就……”这两个假设,体会蔺相如临危受命时胸有成竹的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的机智、胸有成竹、深谋远虑。

3.探究小计一招。“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会这样说?秦王能信吗?从而体会这一做法的必要和机智。

4.再品“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蔺相如的动作、神态,体会其此时的内心。探讨蔺相如会“撞”吗?体会“撞”之魄力与胆量,感受蔺相如知己知彼的心计,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

5.“‘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引导学生抓住“客客气气”一词体会秦王的无奈,感受秦王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的苦闷,从这一侧面感悟蔺相如语言的威慑力。

6.总结: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生添:蔺相如善于攻心,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置生死于度外……)

7.“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引导学生紧扣“生气极了、拼、逼”,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一切、视死如归的气魄。

8.总结:读到这里,廉颇的话不攻自破,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请你写一封信给廉将军,让他别再心存怨气,别再居功自傲。

片断三:静思“利益”负荆罪——写请罪书

1.探究廉颇从很不服气到登门谢罪的原因。(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蔺相如话中的意思,重点引导理解“避”字,蔺相如一避廉颇的“下不了台”;二避将相不和;三避秦国乘机来攻。学生在品悟中感受蔺相如为国顾全大局,为友宽容大度的精神境界。

2.再品廉颇语言与心理,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比反差。

3.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片断四:欣闻“和好”齐赞扬——写表扬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从中认识了一位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文臣——蔺相如,一位能征善战、勇于改过的武将——廉颇。他们二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报国志,他们的以和为贵,被传为佳话!拿出你手中的笔,用饱含激情的笔调,以不同的角色(赵王、秦王、百姓)称赞一下赵国的这一文臣武将。

后记:《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廉颇对蔺相如不服的原因。让学生从品读这一人物语言的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劳苦功高;二是相如靠一张嘴;三是要给相如下不了台)中去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写表白信,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给将军宣泄私愤。同时,教会学生遇到烦恼或困惑时,要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倾诉,避免内心压抑的生命化教育。其次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紧扣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画、读、议、悟”的导学,让学生感受到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这样的学习是对反驳廉颇错误想法的批驳,也是为劝解廉颇找到对症之良药,让学生的劝慰信写得有理有据,有情有感。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教会学生如何去关爱他人。

(责编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赵王廉颇秦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