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先生“论教育”

2011-12-24唐剑锋

民主与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好学杨绛老先生

■唐剑锋

杨绛先生“论教育”

■唐剑锋

今年7月17日,杨绛先生安然度过百岁生日。老先生,一生关心教育,在她九十岁那年,也就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做了一件感动教育界的事:她决定,把他们夫妇的全部稿酬,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

杨绛先生说:“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杨绛先生从小就“好读书”,是受爸爸影响的结果。爸爸没有过多的“管教”,却总是做出“榜样”,用行动影响着杨绛,教育着杨绛。

杨绛先生回忆说:“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没有棍棒,没有大道理,只有以身作则,注定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家庭、师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杨绛先生有很多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凝结着老先生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为了肩负起教育的重任,老先生总是抱着这样的创作态度:“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这是一种谦逊,在每一篇作品中,都凝结着老先生的心血,但她有一个标准:“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治学严谨,是老先生一生的态度,沉定简洁,干净明晰,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很多作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却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位开明人士,很有学问。在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曾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孩子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他,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岳父时,就有一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父亲从不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更不勉强孩子,为难孩子。

对于学业,父亲从不干涉,鼓励坚持兴趣。父亲钻研音韵学,常把某字平仄拿来考她。杨绛高中还不辨平仄声,父亲也不急,让女儿涵咏体味,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晚上,父亲常踱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呜”。对什么书有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书桌上。

父亲的教育,主要是影响。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父亲的教育,就是这样平淡却不乏味;学习的大道理,都在父亲的关怀和体贴中。父亲的“教育观”,影响了老先生整整一生,以至今天,她仍然主张“引导人们好学”。

教育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应该着重启发人的学习兴趣。杨绛先生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猜你喜欢

好学杨绛老先生
绿洲里的老先生
选择
选择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最短的情书
100万只猫
算卦
担心等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