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其实仇腐不仇富

2011-12-23

民生周刊 2011年50期
关键词:仇富收入水平贫富差距

□ 曹 林

农民其实仇腐不仇富

□ 曹 林

近日,我国首个《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根据调研成果撰写,调研范围涵盖了31个省、270个村庄,共获取了4794户农户的问卷信息。《报告》显示,农民对贫富差距感受颇深,但暂时鲜有仇富心理,对未来比较乐观。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矛盾、似乎也不符合公众直观感受的调查结果。照常理推断,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甚至处于财富分配金字塔的最底端,这个群体似乎有充足的“仇富”理由,又怎么会“鲜有仇富心理”呢?

分析个中原因,有两点值得考虑,首先在于调查的方式。仇富是一种“心理”,它隐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很难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浅表的方式展示出来。“仇富”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一方面会暴露一种非理性的仇恨,一方面会显得“自己没用”。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直接承认有“仇富心理”。仇富是一种需要从行为中观察的取向,而无法通过问卷得到结果。所以,基于调查方式的缺陷,“农民鲜有仇富心理”的结论不一定反映了真实的农户心态。

其次,仇富心理,可能本就是一个被夸大、渲染的伪问题。“农民鲜有仇富心理”,这个判断隐含着一个前提:当前中国社会有严重的仇富取向,可农民却鲜少仇富。但事实上,中国社会的仇富取向,本就被人为夸大了。

老百姓从不会仇视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金钱,只会仇视见不得阳光的财富。

公众对贫富差距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中青报曾有一个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同“济贫”比“劫富”更重要。在被问及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时,73.5%的人认同“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而非“对高收入人群课以重税”。一位参与调查者留言说:我们不指望天上掉馅饼,也不指望在人家的饼上切一刀,我们希望的是公平——不再有那么多的腐败和不公正。多么健康的财富分配认知,多么理性的普通公众。虽然承受着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但他们没有仇视那些给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人,而是理性选择了自食其力地“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公众这种可贵的分配理性,是对某些“精英”长久以来低估大众理性、渲染仇富威胁论的一种有力回击。

笔者认为,老百姓其实并不仇富,他们从不会仇视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金钱,只会仇视见不得阳光的财富:贪污受贿的钱,奸商害人赚来的钱,官商勾结获得的钱……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是反不公平、是吁求正义的权利意识在财富问题上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农民鲜有仇富心理”,就容易理解了。其实不仅是农民,客观而不带偏见地看,老百姓都鲜有仇富心理。仇富,是一个强加到公众身上的标签。

评论家张天蔚在题为《旗帜鲜明地仇富》一文中曾写道,自己的仇富不是阴暗心理、不是角落里且妒且恨的觑视、不是背地里的嘀嘀咕咕,而是理性判断和立场选择。我仇富,但不仇奋斗致富、合法致富,对于以伤天害理、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的方式致富者,却一定施与最大的仇恨;仇富不但是一种情绪宣泄,而且还是一种立场的宣示和政治诉求。

具体到农民“鲜有仇富心理”上,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身边的富人如何赚钱,村民都非常清楚。对这种知晓来源的透明财富,民众不会仇恨。

再者,在纵向对比下,农民对财富的要求比较低。过去温饱都成问题,现在有了很大改观,善良和懂得感恩的他们觉得很满足,而不会对与别人的财富比较有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最后则是农村的相对闭塞。农民接受到的贫富差距信息没有城市人那么多,农村的贫富差距也没有城市那么严重,所以仇富心理会弱化很多。

当然了,不能因为农民鲜有仇富心理,就漠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仇富收入水平贫富差距
我们的心声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法学院哪家最强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老百姓仇上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
仇富的实质
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学者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