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2015-05-22文启湘李忠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人的全面发展

文启湘 李忠飞

摘 要:发展与提高消费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展与提高消费力富有战略意义,即必要性与重要性。消费力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涵5种能力。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的主要路径在于: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与科技,提高人的素质;大力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持久地开展消费教育;增强消费者权益维护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费引导。

关键词:消费力;人的素质;收入水平;消费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文启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61)

李忠飞,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教师(陕西 西安 710061)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从“十五”规划开始每年都出台若干政策扩大消费,促使城乡居民消费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消费升级的可喜变化{1}。但是,我国消费整体水平低,消费不足,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影响因素甚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居民消费力偏低,消费能力较弱。这既不适应广大人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也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融入全球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研究发展和提高消费力,对扩大消费、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一、发展与提高消费力的战略意义

任何消费行为或消费活动都是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结合(融合)。消费力即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劳务)进行消费的能力”{2}。马克思早就指出:“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3}在这里,马克思把“发展消费的能力”和“发展消费的资料”并列,强调指出消费力是“消费的首要手段”,把消费力视为“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视为“一种生产力的发展”。这指明了消费力的深刻内涵。马克思把发展消费力提高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也就说明发展消费力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发展消费力富有战略意义。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下列几点:

1. 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是改善民生的普遍需要

消费和消费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常青主题。”{4}消费需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并且消费需要层次是不断上升的。显然,人们要求首先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即生存需要,接着要求满足享受需要,随后要求满足发展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要求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只有不断发展与提高消费力才能满足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消费需要,才能使民生不断地得到改善。

2. 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笔者十多年前在一篇短文中曾指出: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市场导向经济;而市场导向说到底是市场需求导向,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5}接着指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主要源泉”,因为实践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是市场商品旺销和经济活跃的最终动力”。{6}要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就必须不断发展和提高消费力。只有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才能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3. 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消费力不断发展和提高,不仅意味着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且意味着人们消费质量的改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只有发展和提高消费力,使消费层次提升、消费质量改进、消费结构优化,才能提高人的生活品味,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物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4. 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建设,而且包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三类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不仅要发展生产力,同时要发展消费力。发展消费力,特别是发展文化消费力,使消费层次与消费质量得到提升,使消费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三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尤其在信息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各个方面,将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信息消费中出现“网络黄毒”、网络犯罪等,败坏社会风气,侵蚀人的灵魂。因此,务必提高消费力,特别是文化消费力,规范信息消费,引导信息消费,使先进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此外,发展和提高消费力还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因为从总体来看,一个时期消费力的规模与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必须发展消费力,才能促进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与增强。

二、消费力的分类和内容

消费力由什么构成呢?就其本身来说,消费力构成要素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消费主体即人;二是消费客体即消费资料;三是消费环境。显然,没有消费对象,消费者就无从消费;没有消费者,消费对象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时,任何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消费环境,消费活动均是在一定消费环境下进行和实现的。实践证明:消费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消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消费客体的质量升降。所以,消费力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7}。至于消费力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划分。

从消费主体即人的消费需要层次来看,消费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明需要,从而消费力分为三类: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心理需要的消费力和满足文明需要的消费力。这种划分将有助于更多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明需要。

从消费客体来看,消费力也分三类:物质消费力、文化消费力、生态消费力。因为人们的消费对象,不仅要有物质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生态产品。生态消费力就是在提高消费者(主体)素质的同时,生产生态产品(客体)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的能力。生态消费力既客观需要,也客观存在。这一划分将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自然、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从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结合来看,则消费力可分为潜在消费力、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实际消费力。这种划分不仅理论上必要,而且富有实践意义。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潜在需求很大而有效需求——即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从而难以形成实际消费力。今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支付能力,使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使潜在消费力转变成实际消费力,是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路径。

多年来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有些人往往认为消费力只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即实现消费所需具备的货币支付能力,也就是商品(或劳务)的购买力。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而是不够的。因为(1)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实际消费力,即有支付能力远不等于实际消费力;(2)实际消费力不仅取决于有效需求,不仅取决于人们的支付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一系列因素,例如消费品(及劳务)数量,品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销,商品的质量优劣,价格高低,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等。

实践表明,人们的消费力包括丰富的内容。不仅要有由经济收入形成的支付能力,即购买力,同时,要具备相关的商品知识——对商品的认知、观赏、鉴别的常识;而且要拥有商品及劳务使用、操作技能和享受的能力;还要具有消费者权益维护的能力。分述如下:

1. 支付能力,即购买力

这是由有形的经济收入为基础所形成的货币支付能力,也就是一定时期人们用于购买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力,它形成一定时期社会的有效需求。这是消费力的首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过去出现市场疲软,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支付能力不足。

2. 对消费对象的认识能力

这里包括对消费资料或劳务的认知能力,识别或鉴别其质量高低与品味优劣的能力,观察与欣赏的能力等。这是消费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缺少对消费对象的认识能力,则即使有支付能力也很难充分、完全、合理地实现消费力。

3. 对消费对象的享受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科技进步,人们的享受需要不断增长和发展。满足享受需要必须拥有享受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还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8}如要参观雕塑、画展、聆听音乐或观赏歌舞表演,就必须具有艺术的享受能力。可见享受能力是现代文明社会消费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对消费对象的使用、操作技能

实践表明,许多消费资料消费过程需要具有使用、操作的技术与能力,否则就无法实现消费及享有。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信息消费过程就必须懂得智能手机的功能、特征,掌握其使用技巧和运作能力,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甚或束之高阁。对高科技产品进行消费,就必须具有高科技成果的运作技能。

5. 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能力,即消费者维权能力

在市场经济社会,由于利益驱动,往往出现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市场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消费者要有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因此,消费者权益维护能力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消费力提高与发展的必要内容。

三、全面发展和提高消费力的路径与策略

如何全面发展和提高消费力?笔者认为其主要路径可列述如下:

1. 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是发展消费力的基础和前提”{9}。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消费力。现代人,现代文明人,必须拥有现代文化,接受现代教育,学习与掌握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有人即消费主体素质提高了,才能积极使用和享受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进行多层次、高质量的消费,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此,一要加大文化、教育、科技的投入。不仅国家财政加大其投入,而且应动员社会力量增加民间投入。二要加快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家、企业、个人多元办文化教育的模式,建设比较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文化与教育都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两种属性,因而既要促进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全面繁荣,又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快速发展,并使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教育产业协调发展。但要强调指出:文化教育都是完全为社会服务的,即使有一部分是产业,也是一种“特殊产业”,不能将它与一般产业等同,不能搞“物化”或“商品化”,否则就会违背文化教育的本质和崇高目的。三要不断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教育消费。尤其要加强精神文化消费,扩大智力投资,优化消费结构,这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一环。

2. 大力提高人们收入水平

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是形成有支付能力,即居民购买力的基本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有很大增长,生活有很大改善和变化,但目前人们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与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相差甚远。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行业、不同阶层人群收入差距很大,有些甚至出现了贫富悬殊现象,因而大大影响消费力的发展与提高。必须大力提高收入水平。为此,一要继续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科技高新产业。尤其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各类生产服务业和各类生活服务业,扩大劳动就业,增加人们经济收入。二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实践证明:分配不公大大抑制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而相对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中等收入群体是最有动力与潜力扩大消费的人群。在分配上,过去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其历史原因,是必要的。现在城乡经济普遍发展了,人们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了,就业面逐年扩大了,今后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强调“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党的十八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要求“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三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既要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又要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3. 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各类慈善事业等。可见,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有很大调节作用,不仅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而且是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力的直接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建立,许多人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它现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期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不高,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农村社保尤为滞后。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此,一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首先解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在这里要强调指出必须高度关注老年人消费问题,因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3年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94亿。养老问题不仅关系老年人幸福安康与家庭和美,而且关系全社会稳定发展,应当保障和提高老年人消费力,极力做到老有所养。特别应抓紧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并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要认真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当前收入水平低的人群住房困难仍是一个紧迫问题,必须继续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并可依据中低收入家庭的不同支付能力实施分类保障共有产权住房。{10}三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既增加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又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发展慈善事业组织捐助。

4. 广泛持久地开展消费教育

消费教育包括对生产者教育和对消费者教育两个方面。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国消费教育十分薄弱,既不普遍,也不系统,更不持续。实际上,消费教育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消费、消费维权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增进消费知识与消费技能的需要,从而是发展和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可持续消费的内在要求。因此,消费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关系民生与全局的战略性任务。{11}在这里,笔者强调,消费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八项:(1)倡导文明、科学消费观念的教育;(2)提高消费者消费知识与消费技能的教育;(3)改进消费方式的教育;(4)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育;(5)矫正消费者不正确心理预期的教育;(6)提高厂家、商家对消费的认识的教育;(7)消费环境知识与生态消费的教育;(8)增强信息意识、树立知识价值观的教育。{12}为广泛持久地开展消费教育,一要将消费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充分运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阵地,经常开展系统的消费教育。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发挥宣传舆论的教育作用。三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社区、民间机构、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

5. 增强消费者权益维护能力

消费者权益指消费者在生活消费中,主要是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经济”{13}。维护消费者权益,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又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市场发展水平还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一些生产经营者缺少诚信,制假售假等市场欺诈不断出现,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的现象、案例屡见不鲜。其中除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就在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薄弱。要提高消费力必须大力增强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尤其是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为此,一要消费者主动接受消费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获取丰富的商品知识,掌握商品或服务产品的使用、操作技能。二要通过接受消费法律教育,明确并掌握消费者权利的基本内容。基本权利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等,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要消费者依法行使结社权,通过消费者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可以解决单个消费者因势单力薄自我保护乏力的问题,增强消费者的维权力量。四要健全市场经济法制,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并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的行政体系和社会体系,以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6.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费引导

马克思早在19世纪谈到物质生活过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时指出,要“去理解真正的人”、“现实人”,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4}。在讲到人类未来社会个体自由时他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5}这表明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立未来社会的“基础”。他还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16}这就指明:人的全面发展要强调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且要达到“全面性”。发展与提高消费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和提高消费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近些年来,在市场化过程中真可谓鱼龙混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消费主义悄然潜入中国消费领域,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例如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物化”,一味追求高档消费、奢侈消费、不惜破坏生态的炫耀性消费,不仅远离文明消费与科学消费,而且腐蚀人的灵魂。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和宣扬“消费资本化”理论,认为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延伸”,人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转化为资本”。笔者在2009年一篇论文中就指出“这种消费资本化言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是违背消费本质和人的本性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17}。近年来,还出现运用高科技如互联网消费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情况,甚或进行破坏与犯罪行为;城乡都出现不少黄色消费、黑色消费。可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费引导,应当成为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媒体、学校、家庭等共同紧迫又长期的重要任务。消费引导就是要对消费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和科学指导,使其纳入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向,一切消费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媒体,引导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消费观念,树立与加强科学消费观,弘扬消费本质和人的本性,反对消费异化和“物化”,发展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二要继续大力运用经济手段,如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手段进行调节和引导。三要在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如计划、组织监督、制度、政策、奖惩等手段加以引导。四要认真运用法律手段,如运用法律规范、法律保护来引导消费,取缔黄色消费,打击黑色消费,制止破坏生态的炫耀性消费。

注 释:

①全社会消费加速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如信息消费、文娱消费等迅速扩大,据统计,在过去3年里,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就扩大了一倍,年均增长率达30%;今年1~6月,全国电影票房近140亿元,比2002年全年票房近10亿元增长几乎14倍。(经济日报2014年8月8日第6版)

{2}{7}{9}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修订版),成都:西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第3页,第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5页。

{4}{6}文启湘:《消费经济学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第43-44页。

{5}文启湘:《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功能》,原载《三秦论坛》1993年第2期,后收入本人选集《商业与市场经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8}{15}{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2页,第104页,第108页。

{10}指由政府与保障对象共同拥有产权,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赵蕾:《我省将分类保障共有产权住房》,三秦都市报2014年9月12日A4版。

{11}文启湘:《论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策略》,原载《南方经济》2001年第12期,后收入本人选集(二)《流通与消费经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188-189、198页。

{12}{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西安:西安交大出版社,2005年,第273-277页,第250-25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页。

{17}文启湘、梁爽:《从消费本质看消费资本化的伪科学性》,《经济学家》2009年第10期,后收入《流通与消费经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4-252页。

(责任编校:文 香)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人的全面发展
收入水平、城镇化与汽车市场需求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法学院哪家最强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