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基点前时”词语研究

2011-12-22

关键词:情状句首左传

郑 路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左传》“基点前时”词语研究

郑 路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本文对《左传》中用以表示“基点前时”的词语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左传》“基点前时”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另一类则表示基于旁白所系纪年的“相对过去时”。表示“过去时”的时间词语存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从句法功能上看,表示“基点前时”的时间词语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左传》;基点前时;过去时;相对过去时;遥远度

一、引言

本文所说的“基点前时”是一个隶属于“时”的概念。所谓“时”,是指一个情状①本文所说的情状(situation)包括事件(event)、过程(process)和状态(state),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一个意义自足的最小主谓结构,在句法层面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小句(庄21.1: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也可以作为一个非独立小句(庄21.1: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在时间流中的定位。时间流的观念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表达,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具体的情状根据其具有的时间特征被转换成一条直线、一条射线、一条线段或者一个点②以动词为核心的情状包含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包括起点、终点和续段。郭锐(1993)曾据此对动词进行分类。本文图中的各种情况与郭锐的分类具有如下对应关系:a=后限结构、b=点结构、c=双限结构、d=无限结构、e=前限结构。。此时,情状在时间流中的定位也就相应变成了把代表情状的直线、射线、线段或点定位到时间轴上。如下图所示:

情状在时间流中的定位

我们在为某一个情状进行时间定位时,都需要事先选取一个时间参照点,通过比较情状与参照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其时间特征。我们的做法是,先将“时”按照情状与时间参照点的位置关系分为“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①主要参看吕叔湘(1942)。,再以时间参照点是否为说话时间作为划分依据,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的是“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不以说话时间为时间参照点则为“相对现在时、相对过去时、相对将来时”。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左传》中用来表达“基点前时”(包括“过去时”和“相对过去时”)的词语。

二、《左传》的“基点前时”词语

据考察,《左传》中用来表达“基点前时”的词语可以在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词汇意义本身包含了时间参照点的单音节词,主要包括“古、昔、日、鄉、曩、初、始”;另一类则是以时间单位词(即表示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词语)为构件的双音节词。下面我们分别予以考察。

(一)单音节“基点前时”词语

1.古

“古”的意思是“古时、往昔”,在《左传》中共出现49例,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言语中(45例),表明其所限定的情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并且距离说话时间相当久远,体现出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意义②《左传·文公》中有4例“古”出现在旁白中,都是作者的介绍性话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直接引语。如:卫人使告于陈。陈共公曰:“更伐之,我辞之。”卫孔达帥師伐晋。君子以爲古。古者越國而谋。(文1.5)夏,曹伯來朝,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文15.3)。“古”在《左传》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句法功能:

第一,充当定语(共31例)

在《左传》中,“古”作定语,一般要在它和所修饰的中心语之间添加一个“之”字,构成“古之N”的形式(24例)。整个结构以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谓语为常(21例),也可以充当施事主语(3例)。如:

(1)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桓2.8)

(2)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昭1.12)

(3)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文6.3)

当中心语是“人”时,“古”可以直接修饰“人”,构成“古人”的形式(7例),都是在句中充当“有言”的主语。如:

(4)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僖7.2)

同时,我们在《左传》中未见到“古之人”的形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孟子》中我们只见到“古之人”17例,未见“古人”③当中心语为“圣人”时,《孟子》又多采用“古圣人”而未使用“古之圣人”。;《荀子》中“古之人”10例,“古人”仅1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未必一定是出于音节韵律上的考虑或句法位置的原因,可能只是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而已。试比较:

(5)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襄 26.2)

(6)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荀子·子道)

第二,充当时间状语(13例)

在充当时间状语时,“古”可以采用“古者”(7例)或“古也”(1例)的形式,居于句首。如:

(7)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僖19.3)

(8)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昭12.11)

在由“古者”充当句首时间状语时,后面一般会出现“今”(5例)。如:

(9)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宣12.2)

“古”以独立形式充当时间状语,在《左传》中仅有5例。如:

(10)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昭20.8)

不仅《左传》如此,“古”直接充当时间状语的现象在先秦的其它文献中也不多见,笔者找到的还有以下几例:

(11)穆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孟子·万章章句下)

(12)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韩非子·奸劫弒臣)

(13)虽然,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韩非子·奸劫弒臣)

从上面所举的诸例来看,由“古”限定的情状一般都是泛指的情状,并不确指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第三,充当介词宾语(3例)

“古”作介词“自”、“从”的宾语,构成“自古以来”、“自古以然”、“从古以然”等固定格式,只出现在《昭公》的语料当中。其中,“自古以来”在句中充当句首状语,“自古以然”和“从古以然”则在句中充当说明谓语。

(14)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昭13.3)

(15)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昭32.4)

(16)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昭4.1)

第四,宾语(2例)

“古”作宾语在《左传》中仅见2例:

(17)卫人使告于陈。陈共公曰:“更伐之,我辞之。”卫孔达帅师伐晋。君子以为古。(文1.5)

(18)穆子曰:“吾军帅强御,卒乘竞劝,今犹古也,齐将何事?”(昭12.4)

需要注意的是,例(17)中的“古”表示“合古之道”,例(18)中的“古”表示“古之晋德”(杜预注曰:“言晋德不衰于古,齐不事晋,将无所事。”)。“古”的意义发生了转指,不再单纯表示时间,因此不宜将充当宾语的“古”看作一个时标记。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作为“基点前时”标记的“古”在句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定语或状语,对其后的名词性或谓词性成分作时间上的限定。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古”都出现在言语中(45例),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而出现在旁白中的“古”(仅见于《文公》)虽然未必是文献的记录时间,其参照点却一定在记录时间之前,因此可以理解为“过去的过去”。如:

(19)古者越国而谋。(文1.5)

(20)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文15.3)

2.昔

根据《说文》的记载,“昔”的本义是“干肉”。段玉裁注对“昔”的词义引申进行了归纳,认为“昔”的引申义有三:“夕”、“昨”和“古”,并进一步指出“古”的引申义最为常见,“今古之义盛行而其本义遂废”(《说文解字注》,第 307页下)。段玉裁的这个归纳与“昔”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相符。《左传》共出现“昔”75例。其中,1例假借为“夕”:

(21)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哀4.2)

1例处于“畴昔”的结构形式之中,表示“昨天”:

(22)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宣 2.1),

另有3例与“岁”构成“昔岁”的词组形式,在言语中充当句首时间状语,义为“去年”,后面有“今兹”或“今”对举:

(23)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宣12.2)

(24)吴子曰:“昔岁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所从,将进受命于君。”(哀9.1)

剩下的70例义为“过去、往昔”,其中有1例在句中充当关系宾语:

(25)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襄14.1)

除此之外的69例句法功能比较单一,都是在言语中居于句首充当限定情状发生时间的时间状语。其中,“昔”直接作状语66例,以“昔者”的形式作状语3例。如:

(26)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襄4.7)

(27)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哀 16.5)

考察“昔”和“昔者”在句中的使用情况,我们没有发现两者在意义上存在什么差别,但是考察作为句首时间状语的“昔”和“昔者”在先秦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文献词语 论 孟 韩 庄 战 荀 吕国昔0 2 10 8 24 7 24 64昔者4 24 35 21 40 5 16 15

作为句首时间状语的“昔”和“昔者”在先秦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从我们统计的数字来看,《国语》和《左传》的情况比较接近,都以单用“昔”字为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论语》和《孟子》则很少单独使用“昔”。这种反差的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与“古”只能表示“遥远的过去”不同,“昔”的意义则要宽泛得多。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昔”既可以表示“遥远的过去”,也可以表示“不久之前的过去”,惟其如此,“昔”才可以构成“昔岁”、“畴昔”等词组形式。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28)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襄24.1)

(29)楚人城州来,沈尹戌曰:“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昭19.9)

例(28)中,士匄将其祖先追溯到了唐虞之世,自然是十分遥远。而对于例(29),根据杜预注,“吴灭州来”在昭公十三年,也就是沈尹戌说出这段话的六年前。可见,“昔”只是表明其所限定的情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而不提供该情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距离远近的时间信息。

在用为句首时间状语之时,“昔”还有一个不同于“古”的地方。上文曾经提过,由句首的“古”所限定的一般都是泛指的情状,并不确指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由“昔”所限定的情状则以具体的事件为常(64例),偶尔限定泛指的情况(5例)。如:

(30)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僖24.2)

(31)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昭17.3)

(以上为具体事件)

(32)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昭6.3)

(33)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昭13.3)

(以上为泛时情状)

3.日

当“日”处于句首位置时,表示“过去、从前”之义,在《左传》中共有9例,全部出现在言语中,表现出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其中有6例存在与“今”对举的情况。如:

(34)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襄3.7)

(35)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文7.8)

根据我们的考察,与“昔”类似,“日”所表示的“过去”是一种不牵涉与说话时间距离远近的“过去”。也就是说,由“日”所限定的事件距离说话时间可远可近,同样不包含与说话时间距离远近的时间信息。

4.鄉

“鄉”,先秦典籍中又作“曏、向”,根据《说文·日部》:“曏,不久也。”可见,“鄉”表示距离时间参照点并不很远的“近过去时”。《左传》中“鄉”的使用仅见2例:

(36)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鄉者牙曰‘庆父材’。”(庄 32.4)

(37)鄉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僖28.3)

例(36)中的“鄉”以“鄉者”的形式在言语中充当句首状语,根据传文的叙述,庄公弥留之际先召叔牙、随后便召季友,也就是说,叔牙对庄公的答语与庄公和季友的对话是紧承相继的。例(37)中的“鄉”在旁白中充当定语,根据段玉裁的解释,可以将之理解为“前”,“鄉役之三月”即“战役之前的三月份”。

5.曩

《说文·日部》:“曩,向也”。可见,“曩”和“鄉”的意义相同,都是表示“近过去时”。“曩”在《左传》中仅出现2例,都是以“曩者”的形式出现在言语中,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近过去时”,其后有“今”对举。

(38)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襄24.8)

(39)书敛甲,曰:“曩者之难,今又难焉!”(定9.4)

这两个例子中的“曩者”表示的都是在对话之前刚刚结束的一场战斗。

6.初

《左传》中的“初”共125例,其中10例用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某种情况首次出现”,107例为基点前时标记,义为“当初”。这里主要考察后者的用法。

与前面提到的五个表示基点前时的词语不同的是,“初”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旁白中充当句首状语①“初”在言语中充当句首标记仅见1例: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惡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昭30.4)。(101例),以其所在的纪年为参照时间,表示事件发生在该参照时间之前,属于“相对过去时”标记。如:

(40)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隐1.4)

这句话中的“初”是相对于隠公元年而言的。根据我们的考察,“初”在旁白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传文中记载的某个历史事件提供背景化的信息,包括对事件起因的解释、对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的说明等等。如:

(41)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隐7.5)

(42)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襄23.5)

在例(41)中,“初”所引入的事件是对其后面“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一事的解释。而例(42)按照正常的叙述,在交代过“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之后,接下来的事件是“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但臧贾在前文中并未出现,若直言其事,不免会让人难以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用“初”引入臧贾的来历。

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初”并列使用的例子:

(43)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尉止获,又与之争。子驷抑尉止曰:“尔车非礼也。”遂弗使献。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羣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襄10.9)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由“初”所限定的事件都以襄公十年子驷当国之时作为参照时间,并且都是导致该年十月戊辰暴乱的直接原因。但两个事件的发生孰先孰后却无从知晓,未必书于前者便是先发生的事件,两者的顺序很可能只是为了与下文“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的说明顺序保持一致。

还有一些例子不属于“初”并列的情况,两个“初”之间没有相关的联系。如:

(44)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民患王之无厌也,故从乱如归。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鬬韦龟属成然焉(昭13.2)

细揣文意,此例中的第一个“初”引入的是“民从乱如归”的原因,第二个“初”所限定的事件则是为了说明“鬬韦龟属成然焉”。两个“初”虽然相继出现,却没有篇章上的关联。

“初”除了用为句首状语,也可以充当定语(4例)或补语(1例)。如:

(45)宣子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县于乐大心。(昭7.8)

(46)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寘于犂,而为之一宫,如二妻。(哀11.6)

(47)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襄14.4)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在旁白或言语中充当宾语时(8例),在意义上都已经发生了转指,此时的“初”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以“初”为定语的定中结构,其中心语隐含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因此,充当宾语的“初”不是一个时标记。如:

(48)遂为母子如初。(隐1.4)

(49)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昭20.2)

根据上下文,例(48)中的“初”应当理解为“初之母子关系”,例(49)中的“初”应当理解为“初命”。

7.始

“始”在《左传》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起始体”标记。然而,当“始”在句中充当句首状语(3例)或定语(1例)时,则体现出“基点前时”的意义。其中,出现在言语中表示“过去时”3例(2例存在与“今”对举的现象),出现在旁白中表示“相对过去时”1例:

(50)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庄11.4)

(51)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襄9.3)

2.2双音节“基点前时”词语

《左传》中还有一些以时间单位词语为构件、表示基点前时的双音节时间词语,主要有:往年、往岁、昔岁、他日、畴昔。

“往年”(3例)、“往岁”(2例)和“昔岁”(3例)都表示基于某个参照时间的前一年。其中,“往年”和“昔岁”只出现在言语中,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去年”,使用时可与“今兹”或“今”对举。如:

(52)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文17.4)

(53)吴子曰:“昔岁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所从,将进受命于君。”(哀9.1)

而“往岁”则既见于言语,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去年”;也可以出现在旁白中,表示以其纪年为参照时间的“前一年”。如:

(54)莱章曰:“君卑政暴,往岁克敌,今又胜都,天奉多矣,又焉能进?是躗言也。役将班矣。”(哀 24.1)

(55)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隐6.4)

出现在言语中的“他日”可以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从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他日”不是字面上的“之前某一天”,而是泛指从前的情况(6例),可以和“今”对举使用(2例)。如:

(56)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宣4.2)

(57)王曰:“归,从政如他日。”(昭 20.2)

“畴昔”在《左传》中仅见1例,出现在言语中,义为“昨日”,充当定语,与“今日”对举:

(58)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宣 2.1)

三、结语

综合上文的考察,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根据词语出现的场合,可以将表示基点前时的时间词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古、昔、日、鄉、曩、始”和双音节基点前时词语,以出现在对话中为常;一类是“初”,以出现在旁白中为常。出现在对话中的基点前时词语,表示的是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出现在旁白中的基点前时标记“初”则表示基于旁白所系纪年的“相对过去时”,其作用是为文献中记载的某个历史事件提供背景化的信息,包括对事件起因的解释、对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的说明等等。

2.表示“过去时”的时间词语在意义上存在差别:有的词语在表达“过去时”意义的同时,还暗示了其所限定情状的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在距离上的远近,即所谓的“遥远度”(remoteness),包括“古、鄉、曩”和“往年、往岁、昔岁、畴昔”等;有的词语则只是表达宽泛的“过去时”意义,不包含“遥远度”的时间信息,包括“昔、始、日、他日”。

包含“遥远度”信息的“过去时”时间词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古、鄉、曩”所表达的“遥远度”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距离,表现在时间轴上,其辖域有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其中“古”表示“远过去时”、“鄉”和“曩”表示“近过去时”;而“往年、往岁、昔岁、畴昔”所表达的“遥远度”则是一个精确的距离,参照点一经选定,这些词语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便同时确定,其中“往年、往岁、昔岁”表示“去年”、“畴昔”表示“昨天”。

表示基点前时的各时间词语的表义差别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如下:

表示基点前时的各时间词语的表义差别

3.从句法功能上看,表示基点前时的时间词语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或介词宾语。各时间词语的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示基点前时的时间词语在《左传》中的句法位置

从上表反映的情况来看,“古、初、鄉、始”的句法功能相对多样,其它各词的功能比较单一,只在句子中充当句首状语。此外,“古”还体现出和其它词语不同之处,即可以充当介词宾语,并以充当定语为常。另外,见于言语的“古、昔、鄉、曩”等词在充当句首状语时,可以在形式上添加“者、也”等语助词(古者/也、昔者、鄉者/也、曩者),起到强调或舒缓语气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上表所反映的只是这些时间词语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根据笔者的考察,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战国中晚期的文献中,“昔、曩”等词的句法功能也像“古、初、鄉”般丰富了起来,不仅在作状语时位置更加灵活(句首或主谓之间),还可以充当定语或宾语。

[1]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410-419.

[2]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M]//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Study on the Words Expressing Past-tense in Zuo-zhuan

ZHENG L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depicted and generalized the words that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ast-tense.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the words:one kind expressed absolute past-tense based on the speech time,the other the relative past-tense.The words expressed absolute past-tense existed difference in meaning.These words had different functions in a sentence.

Zuo-zhuan;past-tense;absolute past-tense;relative past-tense;remoteness

H109.2

A

1008-2603(2011)03-0106-06

2011-03-30

郑路,男,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 荻)

猜你喜欢

情状句首左传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左传》“非完整体”研究
论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