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

2011-12-13石沧金

东南亚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台联同学会华侨

石沧金 潘 浪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广州510630)

简析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

石沧金 潘 浪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广州510630)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华人社团;留台联总;争论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留华学生日益增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应运而生。其成立后开展的活动涉及层面相当广泛,但它成立后与留台联总之间发生了争论。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给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带来了生机,也为广大的留华学生提供了许多帮助,对于促进中马之间的文化、学术等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华人社团,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 (简称“留华同学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留华同学会的建立及其目前短暂的成长经历可以让我们观察两岸侨务政策上的此消彼长,也给我们提供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另一扇窗口。总之,留华同学会及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目前学术界探讨很少。鉴于此,本文尝试着以留华同学会作为考察对象,以它的创建背景等议题为切入点,对留华同学会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①作者曾在2007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青岛)上与陈志成会长有过交流,并蒙其馈赠留华同学会之资料,在此谨致谢忱!。

一 创建背景

从较为宏观的背景来看,留华同学会的建立,基于中马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与当地华人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1974年中马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总体上发展顺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开始放宽对华投资限制,实施开放政策。中马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加。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为307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371亿美元,增长20.9%,2007年更是高达464亿美元[1]。一直以来,在中马关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马来西亚华人或者扮演桥梁纽带的作用,或者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其中,马来西亚华商对中马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马来西亚工商界对华投资额接近4亿美元,其中华商投资占了绝大多数。马来西亚华商不仅是马来西亚资本投资中国的先驱和开拓者,更是中马两国经贸合作交流的媒介与桥梁[2]。

根据中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到200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其中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是东南亚地区,也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三国华侨华人数量共达2,345万人,超过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一半。事实上,马来西亚一直是海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全国人口逾900万,其中约400万 (占总人口41.9%)为华人。到2006年,马来西亚人口约2,664万人,其中华人有631.37万人[3]。如加上尚未加入马来西亚国籍的中国新移民 (如婚姻移民、退休移民等)和合法与非法的中国劳工,2006年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45 万[4]。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政策逐渐走上正轨,海外华人社会与中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中国的关系也不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马来西亚华人子弟到中国大陆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吸引了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学生到中国大陆留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来华深造,起初大多集中于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传统侨校。2003年,马来西亚留华学生人数为841名,2004年增加至1,241名,2005年为1,569名[5],到2009年底,大马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达2,800人[6],且广泛分布于中国许多高校。

为了使马来西亚留华学生相互之间便于联络、交流,能在大陆更好地生活、发展,同学会组织应运而生。其实,在留华同学会成立前后,有许多小范围的或较小型的同学会纷纷组建,如马来西亚留学北京学生会、马来西亚雪隆留中同学会、复旦大学马来西亚同学会、暨南大学马来西亚同学会等等。此外,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想来华留学,但往往缺乏一个咨询与沟通的平台,许多人遇到了“求学无门”的境况。而留华同学会以及其他类似的校友组织可以提供来华留学方面的帮助。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众多,当地的华文教育发达,马华社会的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中华文教育体系最完善者。目前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且对东南亚的影响与日俱增,中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华文的使用价值水涨船高。因此,随着华语在国际语言运用中比重逐渐增加,对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来说,以前学习华文是为了捍卫自身的母语,而现在则是为了赶上华语在经济层面上日益重要这一趋势。但是,在马来西亚,近年华文教育面临着华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困扰着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而留华的马来西亚学生学成归国后,将有助于减缓当地华教师资不足及华语人才短缺的困境。在中国方面,亦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包括马来西亚华人学生在内的所有海外华人学生留华学习。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国务院侨办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援助工作,其中也包括为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师资培训和幼教专业训练名额[7]。这对于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总之,留华学生的日益增多正是留华同学会得以创建的直接原因。

二 内部结构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的发起人是:陈志成、王增文、黄生光、王瑞国、黄劭业、杨锦荣、张依玲、唐六生、黄美云。他们先向马来西亚政府注册官提呈筹组同学会的表格,获批后成立理事会,确定留华同学会的定位及所要协助解决留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2005年10月10日,留华同学会正式成立,到2011年6月,笔者在访问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时,了解到其会员已近300多人。

留华同学会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的文教类团体。总体上,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内部都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议事机构,如理事会、常委会;办事机构,如秘书、财政、交际;监督机构,如监察委员、监事会、查账等[8]。就留华同学会而言,其机构设置亦是如此。表1反映了该社团第一届理事会的具体设置及具体人员。

表1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一览表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网站,http://www.liuhua.org.my

饶尚东先生的《汶莱华族会馆史论》一书把社团的组制分为理事会制 (较普遍)、委员制及理事会与监事会并列制三类[9]。从表1可知,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的人员组织结构基本上是采用理事会制,由会员大会——理事会——办事机构组成。由于其中没有监督机构,故由查帐代理。

具体来看,首先,从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上来看,其成员基本上都是留学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有着留学的经验并熟悉相关问题的解决。如会长陈志成,曾担任过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的会长 (2002—2004年),且是台湾成功大学的毕业生;而其他的理事会成员,都是留学台湾或大陆出身。从其人员的分工上可看出,他们工作的中心是协助马来西亚留学生来华留学,以为马来西亚来华求学深造的同学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留学生争取更好的福利,并且为准备留华学生提供相关留学资讯。

其次,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留华同学会基本上按照一般的社团机制,但又根据自己的特点而设置相应的部门。层次分工明晰,基本上分成三级,一级是会员大会,会长及理事会成员都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经过会员大会民主选举后产生的理事会,其理事负责具体日常工作,理事会任期一般两年左右。会长与副会长总理全权,理事会下面设有分支机构,负责具体相关工作。同许多华人社团一样,留华同学会管理机构的运作也是比较民主的。

留华同学会的机构设置大体完备,但相较于那些大型或很成熟的华人社团,其组织结构仍然是简单化或雏型式的。毕竟,它成立时间短促,更重要的是会员人数不多,2007年初时,其会员人数为180多人,而当时留学中国的马来西亚学生共有12,000多人[10]。事实上,在很多华人看来,成立之初的留华同学会在留华群体乃至华人社会中能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仍要拭目以待。

三 主要社会活动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会员是“所有生活在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公民申请。彼等必须是中国(含中国大陆、台湾及港澳地区)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11]。而其成立后开展的活动涉及层面也相当广泛。总体上,留华同学会所开展的活动有四类:

1.开展对外交流。留华同学会与中国驻马大使馆联系密切,它从建会起就多次组织青少年来中国进行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中华文化。如2006年大马华裔青少年冬令营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举行,冬令营的宗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学习民族技艺,促进马中青少年交流,提倡有益青少年身心的活动。冬令营团长胡月霞博士表示,活动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大马学生到中国留学[12]。留华同学会多次举办的夏、冬令营活动,有利于新一代中马青少年之间相互了解,进一步增进中马青少年的友谊。此外,留华同学会还多次组织文化交流会,如与董教总课程局联办“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研讨会”等。留华同学会以教育为平台,在中马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为大马留华与准备留华的学生争取福利。为帮助留华学生,留华同学会向中国大学和政府争取更多的奖助学金。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华校毕业生在中国留学深造所需缴付的学费与住宿费比内招生、港澳台以及华侨学生高出三至四倍之多,这就导致了想来华留学的大马学生,由于费用高昂,不能如愿。早在2006年,鉴于马来西亚华社对留华费用的不断诉求,中国驻古晋领馆总领事张铁根表示,要向中国政府反映,要求降低留华学费[13]。留华同学会自成立以来,为大马学生争取到了诸多福利。如2005年向华侨大学争取到了30份奖学金、学费与住宿费的优惠,向其他大学 (如广州暨南大学)争取到了更多留华学生名额等。

3.为中国大学文凭被马来西亚政府承认而不懈努力。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的文凭得不到马来西亚政府的承认,留华同学会为促进本国政府承认中国大学文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华人社会 (包括留华同学会)的努力下,2007年,马来西亚政府内阁原则上承认中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位,是该国首次承认中国大学的学术资格[14],这对以后马政府扩大承认其他中国高校文凭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马来西亚学生留华的信心。

4.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关系的发展。华人社团与祖籍地的深厚感情、对所在国的了解赋予其独特的便利条件,成为联系中国与所在国的纽带[15]。留华同学会在促进中马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留华同学会积极的社会活动提升了它在当地华人社会尤其是留华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 与留台联总之间的争论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马来西亚留台校友联合总会 (简称“留台联总”)之间争论不断。留台联总成立于1974年7月16日,它与台北驻吉隆坡经济文化办事处联系密切。目前,留台联总共有属会26个,成员3万多人,活跃会员5,000余人。虽然近年来该社团与大陆的关系也在不断加强,但其更为关注的对象是台湾而非大陆。以下两个简表反映了马来西亚留台校友组织以及近些年留台人数的简况。

表2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留台校友组织成立简表

表3 历年来台湾大专院校及侨大先修部录取马来西亚学生人数统计表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留台校友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创建,而每年都会有大批的马来西亚华人学生前往台湾留学。另外,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1954—2007年,马来西亚共有33,310名各类留台学生[16],在各国华人留台学生人数方面居于首位。留台学生学成归国后,他们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比较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许多人甚至成为当地华社的中坚力量。

马来西亚华人留台群体实力强,影响大,出现这种现象与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密不可分。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退台湾,20世纪50年代初在台湾基本建立稳定的统治后,就把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作为“基本国策”,推动和控制华侨教育向来是其侨务工作的重点。这种“国策”一直为历届台湾政府所沿用。台湾当局的华侨教育工作分为岛内与岛外两部分:岛内工作主要是吸引侨生来台升学,岛外工作主要是推动和控制海外华侨教育[17]。

至于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之间的争论,焦点主要有:(1)关于撤除陈志成留台联总顾问一职、刘乃好留台联总副会长一职,总体上是人事问题;(2)涉及留华同学会的服务范围;(3)围绕中国两岸敏感的政治问题。

第一,陈志成原为留台联总的会长,后由于败选而没有连任,故而被委任以顾问一职 (一般地,留台联总会长卸任后都担任顾问一职)。自陈志成、刘乃好与部分留台及留华人员组建了留华同学会后,引起留台联总的强烈反应,双方的争论自此不断升级且有时很“白热化”。围绕着陈志成等既任职于留台联总又为留华同学会领导人的双重身份以及是否违反留台联总章程、利益等问题展开了争论。最后留台联总撤除了陈志成在留台联总的一切职务,争论才得以平息。在马来西亚,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争论经常发生,牵涉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受外力作用等因素。马来西亚众多的学缘性社团,不仅存在合作,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关系。留台联总成立多年,且在马台之间有较大的影响力,然而,留华同学会必然会对它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在当下,而且在长远。所以,留台联总与留华同学会在人事与留台联总章程等问题上进行的长时间的相互口诛笔伐,实质上是这种社团间竞争关系的体现。人事问题争论,使得留台联总与留华同学会不够团结,阻碍华社的发展,影响了华社的整体形象,消耗了许多资源,削弱了华社的整体实力。留台联总与留华同学会,特别是它们的领导力量应积极寻求合作,排除干扰,专注发展,实现共赢。

第二,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关于服务范围的争论。留台联总成立以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留台的马来西亚华人学生。虽然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现今会员远远不及留台联总,可它在不断壮大,会员又可能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等地区,而且留华同学会欢迎留台学生加入,这样一来,留华同学会的会员就可能完全覆盖了留台联总的会员。这正是留台联总所忌讳的。当然,就两个社团各自不同甚至悬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来看,留华同学会要吸引更多留台人士加入还难以做到,但留台联总还是未雨绸缪,多次呼吁所有留台学生要坚守岗位,维护和巩固现有留台组织,更不鼓励擅自加入留华同学会,避免造成混淆,引人非议[18]。毕竟,从两岸目前的发展情势看,将来马来西亚留学大陆的华人学生人数最终可能超越留台的人数。所以,留台联总会长刘天吉表示,留华同学会招收的会员也包括留台生,目前留台校友会的会员不会减少,但以后就不知道了[19]。实际上,留台联总是由于自身服务的范围不及留华同学会广阔,对发展前景产生了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所涉及的中国两岸的政治话题。中国两岸问题一直以来是极为敏感的政治议题,由于各种综合复杂因素的作用,两岸长期以来不能得到统一,非官方性的华人社团一般都很少去触及。不过,留华同学会除其目标、宗旨和会员与留台联总都有所重叠外,该会从成立之时起就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而留台联总则与台湾有关方面的关系比较密切,这就使得外界对两个组织猜测颇多。相关的看法大多涉及中国两岸的统独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留华”与“留台”华人群体间激辩的课题[20]。在有些华人看来,与中国大陆关系更为密切的留华同学会,其会员涵盖留台人,“就难免引起统战的疑虑,‘为统一中国提供多一个支持者’的说法,也势所难免”[21]。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的性质都为非官方性的民间组织,不应该掺和到政治,尤其是敏感性的政治议题上。这样的话,它们才能更好地为大马留学生来中国大陆及台湾留学服务。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应该维护其独立社团的性质,为马来西亚留学生谋取福利,服务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有着良好的传统,留华同学会的成立为马来西来华人社团动态的发展增添了一份活力;但也可以看到,早期在马来西亚华侨社会中有些人极力想成为社团领袖,其中真正原因,是追求权利和地位。虽说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运作的民主性增强,但上述情况仍存在于广大的华人社团中。此外,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也会使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之间的争论长期存在。不过,总体来看,留华同学会毕竟给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带来了更多的生机。随着时间的发展,相信留华同学会与留台联总间的矛盾、裂痕会逐渐得以弥合,毕竟它们的宗旨都是为大马华人学生服务,为中马间的友好关系发展服务,无休止的争论不利于它们自身的发展。

小 结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的成立是在中国迅速崛起,华语与华文日益国际化及中国在全球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的大背景下成立的。由于马来西亚留华学生日益增多,加上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好的传统,故而留华同学会应运而生。但在其草创与初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的困扰,主要是与留台校友联合总会在人事、服务、组织等层面的争论。留华同学会给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带来了生机,也为广大的马来西亚留华学生提供了许多帮助,该会积极促进了马中之间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交流。总之,虽然留华同学会成立时间不长,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当地华人社会作出了一些贡献。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留华同学会的会员会不断地增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必将迎来它更大的发展机遇。

【注 释】

[1]《中马经贸关系发展简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my.mofcom.gov.cn/aarticle/zxhz/hzjj/200802/2008 02 05 394015.html,2008年2月5日。

[2]郑达:《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对华直接投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

[3]马来西亚政府统计局资料,http://www.statistics.gov.my/english/frameset-keystats.php

[4]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5]《2008马来西亚台湾高等教育展倡导简报》,http//:www.taiwanembassy.orgpublicAttachment8

[6]《马来西亚中国留学生人数近9200,学位互认有望实现》,中新网,http://liuxue.eol.cn/liu_xue_kuai_xun_3291/20100812/t20100812_507532.shtml,2010年 8月12日。

[7]《提供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中国政府力助发展华教》,中国侨网,2007年2月1日。

[8]方雄普、许振礼:《海外华团寻踪》,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9](新加坡)饶尚东:《汶莱华族会馆史论》,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1年,第12-13页。

[10]《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鼓励马学生到中国留学》,新华网,http://www.gqb.gov.cn/news/2007/0320/1/4262.shtml,2007年3月20日。

[11]《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章程》,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2005年,第2页。

[12]《胡月霞:鼓励大马人留学中国》,(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6年10月19日。

[13]《砂要求降低留华学费,张铁根将向中国反映》,《星洲日报》2006年6月25日。

[14]《黄家定:承认学位细节,高教部长尽速执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07年2月8日。

[15]王立芳:《全球化下的海外华人社团》,《福建论坛》(社科版)2005年专辑,第100-101页。

[16]同[5]。马来西亚华人则通常认为有35,000人或36,000 人。

[17]庄国土:《台湾当局的华侨教育政策》,国务院侨办政研司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 (2000—2001年度)》(上),第106页。

[18]《三点声明分界线,两会兼职不容许:留台与留华起争端》,《东方日报》2005年9月11日。

[19]《刘天吉称不同组织不会分裂留台联总》,《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1日。

[20]《统独争论成激辩课题》,《东方日报》2005年11月23日。

[21]东方社论: 《留华同学会水到渠成》, 《东方日报》2005年10月13日。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hina in Malaysia

Shi Cangjin&Pan Lang
(Academ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

AGUCCM;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FAATUM;Disputes

Because of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and the gradual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hina,the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hina in Malaysia(AGUCCM)was timely founded.It is an active Chinese association.However,Disputes have occasionally occurred between AGUCCM and FAATUM(The Federation of Alumni Association of Taiwan Universities in Malaysia).AGUCCM has provided a lot of help for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hina.It ha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 and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D733.862

A

1008-6099(2011)05-0086-06

2011-03-22

石沧金,博士,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潘浪,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文]

猜你喜欢

台联同学会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民航转报系统台联MODEM专线与拨号互备传输模式研究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同学会
满满的干货分享THX、HAA、ISF、CEDIA同学会成功举办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海南省台联领导会见台商许清朝先生
海南省台联会见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
“谢谢党,谢谢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