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梦》典故维译

2011-12-13王文敏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译语意译典故

王文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梦》典故维译

王文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34)

《红楼梦》维译本是一部优秀的译著,典故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大特色,笔者尝试从文化图式着手分析所搜集的《红楼梦》中491个典故,探讨《红楼梦》中典故维译的成功之处、有待商榷之处及误译现象,统计得出处理事典和语典是译者较为倾向于源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而处理名典时较为倾向于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典故;维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思想内容丰富深厚,艺术水平高超精湛,因此,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不过,也正是由于《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注定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必然是困难重重,当前各种译本存在的一些问题便是明证。因此,对《红楼梦》的各种译本进行研究,认真总结其成功的翻译经验,辨析失误之处,便十分必要。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相对于在《红楼梦》的海外译本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国内的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却鲜有人研究。殊不知,《红楼梦》的少数民族语言译本是否完善,将关系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能否正常交流融汇。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于《红楼梦》少数民族语言译本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便拟以克里木·霍加翻译的维吾尔语译本的《红楼梦》为例,选择其中的“典故”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文化图式理论①详细进行分析。理由在于,对于译者而言,翻译的难度之一在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传递,而文化图式就是由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民俗及风俗习惯组成的知识块,可以用来感知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1](刘明东,2003)它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典故往往是任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文化渊源的凝缩,对其翻译的准确与否,将关系到文化能否准确传达。另外,由于译者在对原文解码时,所依赖的是他与源语作者所共享的文化图式,而在对译语进行编码时,他需要的是与译语读者共享的文化图式。两套文化图式之间的大致关系存在文化图式重合、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三种关系。鉴于在处理文化图式相重合的情况一般不会对翻译造成困难,而冲突和缺省的情况却往往是翻译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维语本《红楼梦》典故翻译的研究,主要考察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情况时的翻译的成功经验和失误之处。

一、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时维译策略

在处理文化图式相重合的情况,一般不会对翻译造成困难,而冲突和缺省的情况却是翻译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文化图式缺省即目标语文化图式中没有源语相应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红楼梦》维译本采取了直译、直译加释、意译、意译加释、套译、音译、音译加释、省译等方法,且所用之法恰到好处,值得借鉴。

直译法就是将文章的内容或语句详实地表达出来,直译把忠实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原文的形式放在第二位,把译文流畅放在第三位。

如:事典“曹娥投水寻父尸”(92.1301.6) øzini suʁa ta∫lap ʤεεsεt izligεn sawiε.(92.30.12);②语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719. 24);qatttiq soʁaq bolʁandin kejen qariʁay bilεn arʧiniŋ andin χazaŋ bolidiʁanliʁi bilindu.(51.180. 23);名典“王昭君冢上之草”(77.52.3)waŋ ʤawʤun fεwrisi ystidiki daim køkirip turidiʁan otʧøplεr.(77.52.3)曹娥,典出《后汉书·列女传》,古代著名的孝女。《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宝玉告诉巧姐一些烈女的故事,虽然维吾尔语读者没有曹娥这个文化图式但从上下文和字面上也能理解是一个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此处没有加释同样再现源语文化,从文化图式理论来看可谓经济之策。而松柏一词是《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宝玉自比老杨树,不敢与高劲的松树自比。虽然维吾尔文化较少用松柏喻君子之操守,但此处维译采用了直译法,以传递源语文化为主,再现典故的文化特色。对译语读者来说,也很容易构建一个类似的文化图式。王昭君冢上之草,王昭君名嫱,西汉元帝宫人,为和亲嫁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维吾尔语读者中有王昭君这个文化图式,此处译者采用直译法,译语读者很容易形成相关图式,同时保留了原语典故的文化色彩。

直译加释就是将原文内容真实再现出来,并加以解释说明。

事典“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5.58.5) wah dεriχa,dεstiɡahidin kεʧkiniŋdin ajlinaj,tali mεʤnun putlisiniŋ øzʁinidin ajlinaj.(bu inarε juε jaŋziniŋ ajali deɡεn tεmisildin kelip ʧiqqan,uniŋ tεzkirisidε εjitili∫iʧε:χenεnlik jue jaŋzi bilim eli∫yʧyn yiriqqa ketip ʧiqqqan,bir jil bølmajla,ajalini∫eʁinip qajtip kelidkεn.ajili uni kørɡεn haman tuqqulwatqqan rεχtniŋ jεpini∫artla keswetip,dεstiɡah aldidin turup ketdikεn-dε:pillidin ʧiqqan mε∫uttε rεχ suŋlap-ʁiriʧilap toqulup top bølidu.Oqu∫ini ta∫ilap keli∫iŋ toqulwatqan rεχtniʧala ta∫ilap qojʁanʁa oχ∫a∫i∫dεptikεn bu,kejinki ʧaʁlaʁda fedalliq ʤεmijεttε,toχtimaj iʤatihat qili∫qa dεwεt qildiʁan dana ajalarniŋ ølɡisi bolup qalʁan,bu jεrdε fedalizmniŋ himajiʧisi∫ujbawʧεjkøzdε tutulʁan,-t)(5.128.8)语典“许结朱陈”(99. 1396.18)“ʤu-ʧen”lardεk bolu∫(bu ʧenʤjaŋsuniŋ fiŋ∫jε nahejisidiki bir jeza,bu jεrdε ʤu hεm ʧen deɡεn ikki fεmilidiki ki∫ilεr bolup,bir birɡε ʧy∫yp øtidikεn.)(99.241.17)名典“岁寒三友”(17.239.1)zemi∫tandiki yʧ dost(qarʁaj,bambuk,meχua-t)(17.60.10)

“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此处用来指宝钗有乐羊子妻那样的劝谏丈夫上进的所谓“妇德”,可惜徒劳无用。[2]可见作者对此也并不欣赏。对于缺乏古典文学知识的一般汉语读者来说,恐怕对这首判词也很难完全理解,何况是维语读者了,这也是译文读者文化图式空缺之处。维译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处理了诗词,使行文优美流畅。朱陈,古村名。后用为两姓联姻的代称。此处是贾政收到江西粮道衙门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与贾政结为儿女亲家,此处直译加释可谓是恰到好处的,重建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岁寒三友”《红楼梦》中当指前者即松、竹、梅。此处恰到好处地采用了直译加注,弥补了文化图式空缺之处。

意译法就是将原文内容的意思表达出来,把忠实原文内容放在首位,内容的通顺与否放在第二位,不受原文形式的制约。

事典“二士入桃源”(108.1493.11)“ikki molla kørɡysi rahεt-paraʁεt”(108.68.9),语典“肝脑涂地”(18.248.16)“ʤini pida qili∫”(18. 83.16)名典“杜若蘅芜”(17.234.17)“asarun χilidiki ot”(17.53.5)

“二士入桃源”典出《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天台二女》,与“刘阮入天台”是同一故事,“二士”指刘晨、阮肇,“桃源”为仙境。[3]《红楼梦》中事典“刘阮入天台”ljujuεn berip tjεntεjɡε tapti(108. 68.8)(鸳鸯)接下来就是“二士入桃源”(李纹)维译为避免重复而采用意译法,考虑到了行文的优美而牺牲了原语的文化色彩,也反映出典故维译的难点,不能完全做到文化的再现。此法仍不失为良策。“尝愿肝脑涂地……诚甘乐之。”是封建臣子竭诚效忠的用语。此典故在维吾尔语读者文化图式里空缺,因此采用了意译法,从上下文关联来看,虽文化缺失,但译法得当。杜若蘅芜皆为香草名。《楚辞·山鬼》有“被石兰兮带杜蘅”句,王逸注:“石兰、杜蘅,皆香草也。”此处因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里没有此名典,所以意译为“asarun χilidiki ot”,在此处实为万全之策。

意译加释就是表达原文内容意思的同时并加以解释说明。

语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23.326.9)Kymy∫mikin desεm qεlεjikεnsiz (《ʁεrbij hoʤira》diki ibirilεrdin:køru∫kila jarajdiʁan,i∫liti∫ikε jarimajdiʁan ʤa kymy∫deɡεn mεnidε)(23.230.18)名典“时宪书”(62.873.5) tεqwim(tεqwim-∫u zamandiki kalindar,mundaq kalindarda,aj-kynlεr kør∫itilɡεndin ba∫iqa,tεqip qilnʁan χurapi i∫larmu yezildu)(62.46.6)

“苗而不秀”语出《论语·子罕》,以苗长而不秀穗结实,比喻人虚有其表而实不中用。[4]《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记》,林黛玉借其中词语,讥笑宝玉。此处译者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文化缺失,采取了意译加释的方法,不仅保留了原语的文化色彩,且使译语读者易于理解。《时宪书》即“历书”清时乾隆避其名弘历讳,改称“时宪书”,盖取《书·说命》“惟圣时宪之意。”因译语读者的头脑里没有这样的历史,所以译者采用意译加释的方法,不仅为译语读者重构了文化图式,可谓独具匠心之笔。因事典独特性,维译本多采用直译法,笔者没有发现有意译加释的译法,可见译者处理典故是相当灵活的。

套典:

事典“得陇望蜀”(48.661.9)“sεn-zε ordεkniŋ ɡø∫ni je-jimεjla χazniŋ pejiɡε ʧy∫yp∫εn”(48.68.25)语典“嫁鸡随鸡,嫁狗随狗”(81. 1057.3)“itqa tεɡsε itniŋ qoli,pitqa tεɡsε pitniŋ”(81.157.2)名典“黛”(3.51.13)“surmεn”(3. 84.21)

“得陇望蜀”,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和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五出。意为得陇后,还想攻西蜀。比喻贪心不足,务求多得,是个贬义色彩鲜明的典故。[5]原文的语境是指好学的丫鬟香菱被允许入园和宝钗作伴后,又要求宝钗教她作诗,宝钗“嗔怪”她求学心切,说她得陇望蜀,并无责备之意。这是历史典故,是个事典,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是空缺的。维译成功地避免了典故直译的困难,将原语的形象转化成维语谚语中所对应的约定俗成的形象,使得译语生动地道,力求语义与原文贴近,做到了忠实传译,译文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容易被维语读者接受,便于他们领略原文的思想内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典出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七《代鸠妇言》诗:人言嫁鸡遂鸡飞,安知嫁鸠被鸿逐。”又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指旧时女子婚姻无自主权,嫁什么人只得跟什么人,一切随从丈夫。这是王夫人对宝玉说的话,也说明王夫人的这种思想。译文读者有相似的文化图式。维译采用了套用典故的方法“嫁给狗就在狗手里,嫁给虱子就是虱子的”,没有失去原文的风格和形象。黛石,画眉石。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四:“宛平县西堂村产石,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金时宫人多以画眉,名曰眉石,亦曰黛石。”和维吾尔族所使用的玉石粉“surmε”有异曲同工处。所以套典不失为良策。

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文的语音用目标语的语音表达出来。

采用音译法的都是名典、事典和语典中如涉及到人名,人名几乎都用的是音译法。

名典:《谷梁》(73.1032.6)ɡuljaŋ tεzkirisi (73.376.16)《公羊》(73.1032.6)guŋjaŋ tεzkirisi (73.376.16)东方朔《神异经》(76.1086.2) duŋfaŋsuoniŋ《aʤajipnamε》si(76.12.12)

《谷梁传》是《谷梁春秋》的简称,它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东方朔(公元前154至公元前93),字曼倩,平原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上述均是来源于历史的典故,译者采用了音译法,此译法较为经济,对文章的理解不会造成大碍。

音译加注即源语用目标语的语音来对译并加以解释。

典故:“克什”(118.1617.3)“ke∫i(manʤu tilida εslidε bεχt iltipat deɡεn søz bu yεrdε nεzirʧiraqqa atalʁan tεwεrruk jemεkliklεrni kørstidut.)”(118.350.13)

满语,原义为“恩”、“赐予”,“这是老太太的克什”,是供品的意思。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克食”条:“克食二字,成作克什,盖满汉字谐音书写……”译者采用音译加释,激活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是良策。

二、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时维译法需商榷处

名典“三生石”(1.8.2)“yʧ mεrtiwε tirilɡεn ta∫”(1.11.21)

“三生石”典出唐·袁郊《甘泽谣·圈观》这是一个宣扬佛教轮回宿命的故事。“三生石”用为姻缘前定的典故。文中是雪雁紫鹃的对话,说宝玉和黛玉的缘分是天定的。维译“yʧ mεrtiwε tirilɡεn ta∫”采用套典的方法,翻译时采用了直译法,保留了原典故中的文化图式,但“三生石”这个典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有关此典故的背景知识,因此能理解它的含义。但是,译语读者头脑中缺少相关的文化图式,他们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图式,从而造成理解失败或不完全理解。因此,作者建议下联采用直译加注法,在注释中介绍这一典故的来源及含义,为译语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化图式,使译语读者不仅能够理解为何“三生石”在此处应用的涵义,还能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

名典“中山狼”(5.58.20)“jirtquʧ børi”(5. 130.18)

“中山狼”典出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记载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揭示出,对恶人不能施以仁慈之心,应痛加诛伐,以免反受其害。后因以“中山狼”喻指忘恩负义之人,此诗语用于讽刺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之为人。维译过程中省略了“中山狼”这个典故,译为“凶恶的狼”,“中山狼”是一典故,笔者认为是文化的再现,此处省略这一典故不译,并不影响维语读者对诗词的理解,孙绍祖残暴的形象性却丧失了。笔者认为根据文化图式理论,以再现源语文化图式为目的,此处直译为“ʤusεn teʁidiki børε”较好,狼本来就是凶狠的动物,所以不需加释,不会影响句义。

语典:“一日三秋”(82.1175.16)“bir kyn køry∫mi∫εŋ,y∫jil køry∫miɡεndεk bopqalsεn.”(82. 181.19)

“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采葛》。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后因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为对人思念殷切的典故。这里宝玉用来形容念书的无聊,说明自己只想在园子里和黛玉她们厮混。意译“一天不见,就像三年不见”,这样处理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忠实原文。笔者认为此处直译也未尝不可,如果直译为 “bir kyn køry∫mi∫εŋ,y∫kyz køry∫miɡεndεk bopqalsεn.”从传播原语文化的角度来讲,直译更好,此处直译在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图式,不会造成理解困难。

语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1. 128.5)“χudaniŋ hikmiti køp,ɡahi jiʁlitdu,ɡahi ɡulduʁidu,tεlεjniŋ tikiʧi joq,ɡahi oriɡε surεjdu,ɡahi ɡørɡε”(11.17.277)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语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三十二出。不测:料想不到。本指自然界天气变化难以预料,后多用以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这里是王熙凤对秦氏的病所发的感慨。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维译本中译者用了“胡大”来代替“天”,维吾尔语读者就会以他们自身的宗教文化图式来理解这个典故,而佛教中的“天”与伊斯兰教中的“胡大”是两个文化内涵,译文丧失了原文的文化性,而且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佛教,古文献中都用“tεŋri”,现代维吾尔语还在使用,笔者认为将“χuda”改为“tεŋri”或许会更好。

事典“娥皇女英洒泪成斑”(37.501.11)“εχuaŋ bilεn nujyjiŋniŋ bambukqa tuqulɡεn køzja∫liridin bambuk ala-ʧipar bolup ketiptiki.”(37.158.8)

传说中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是湘水女神,《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粘竹,文悉为之斑。”今洞庭湖中君山上尚有湘竹生长,斑痕分明。[6]《红楼梦》三十七回写探春因林黛玉住潇湘馆,又爱哭,故引此典赠她以“潇湘妃子”的雅号。此处采取直译法,再现原语文化色彩,可是汉语的“竹”文化在维吾尔语读者的文化图式中是缺失的,笔者认为直译加注更好些。

事典:“棹雪而来”(37.499.6)siz qarliq yolni besip biz tεrεpkε qεdεm tε∫rip qildiʁan bolsiŋiz. (37.153.2)

“棹雪而来”为乘兴而来的意思。棹雪,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陈人杰(沁园春·铙镜游吴中):铨江上,约扁舟棹雪,同看梅春。”也用“棹雪”。[7]《红楼梦》中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处是暗用典故。清代评家姚燮即指出“踏雪句,借用。不然.夏秋之交何有雪耶?”但是,现今的一般读者恐怕对信中的典故,都不甚了了。从这点可以推想到如果只译那些关键词,而不提供故事的细节,维译本的读者因这种文化图式的缺失,势必如堕五里雾中,不能索解。因此,意译法为读者清除了理解上的困难,而直译加注的方法,则依赖注释帮助读者理解故事。

三、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时误译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巨著,文辞深厚,许多汉语读者尚不能完全明白其内涵,更不用说维吾尔族译语读者了。因此维译本《红楼梦》难免会出现一些误译现象。

名典“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2.30.20)原文中的刘伶误译为lju lin,应该是“lju liŋ”。语典“谓比之凤姐,‘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Uniŋ aldida(ʤjaljεn beɡim)bir ʧεtkε(qajrilip qalʁan)原义是说贾琏心机才干,远不及凤姐。译语的意思是现代汉语的倒退一射之地的直译,故笔者认为是误译。应译为ʧekini∫arqida qili∫。语典“经济”(4.64.9) soda i∫iliri(4.105.14)这里的经济是经邦济世,治国理民之意。而此处翻译成现代汉语里的经济,词义理解错误。应译成 εr idarε qili∫。语典“更衣”(15.201.5)y∫ti-be∫i yεŋɡy∫liwelip(15. 17.357)这里更衣是去厕所的婉称,而不是换衣服,此处误译。应译为 εdεpkε ʧiqi∫或者 haʤεt qili∫。名典:陈设(18.258.9)a∫pεz(18.99.22)这里的陈设是布设器用之奴仆,不是做饭的师傅故“a∫pεz”是误译,应译“tezʁuʧi”。名典“不好,仔细叫花子拐了去”(19.263.19)“qεlεndεrlεr”(19.106.18)这里指诱骗、拐掠孩子的歹徒。亦称拍花的,此处误译 ,应译为“aldamʧi”。语典“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9.137.12)“bir εʤidihaniŋ toqquz χili bar,toqquziniŋ toqquz χuj bar”。(9.22.241)这里的种指的是子孙,而此处译为“χil”,是误译,应译为“bir εʤidihaniŋ toqquz balisi bar,toqquziniŋ toqquz χuj bar”。语典“在止于至善”(50.702.18)“jaχiliq ʧekkidε toχtap qalʁan”。(50.148.5)此典出自《礼记·大学》。谓德行到达最高境界,此处误解了典故的意思译意正好与源语相反,应译为“jaχ∫iliqta joqiri ʧikkε jεtmεk”。

四、统计491例典故的翻译策略③

对491列典故进行分类统计其译法,列表如下:

直译 意译 直译加释意译加释 音译 音译加释 套译 省译事典44.82% 18.97% 22.41% 0 0 0 13.79% 0语典 69.75% 12.61% 7.56% 0.84% 0 0.84% 7.56% 0.84%名典31.21% 52.91% 2.12% 0.53% 0 0.53% 12.70% 0.53%

统计结果显示事典和语典多采用直译、直译加释,即倾向于源语文化图式,而名典多采用意译、意译加释即倾向于译语文化图式。

结论:总之维译本《红楼梦》是维译作品中的一枝奇葩,其翻译技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有些失误也在所难免,总之是瑕不掩瑜,笔者在此吹毛求疵,略表拙念,旨在尝试将文化图式理论用在维汉翻译研究领域。这篇论文对一些译法提出值得商榷之处,发现一些误译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

1.维译本为1974年译自程乙本,1992年《红楼梦大辞典》是根据庚辰本所著,因当时条件所限,资料所限,使译者所建立的文化图式也有限。

2.由于1975-1979年版《红楼梦》维译本的印刷也有些失误,因当时没有较为统一的正字法所致,1998年再版时对正字法做了修正,但是误译现象尚未更正。

3.建立良好的文化图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译者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图式,对自身的文化图式要不断地修正。人无完人因此误译是难免的。

注释:

①文化图式一词在维吾尔语中还没有明确的术语,西仁·库尔班教授和阿斯兰教授认为“mεdεniyεt seχimisi nεzεriyisi”来表示文化图式理论较为合适。

②文中所引维语部分均来自克里木·霍加译.红楼梦[M].第一版.新疆人民出版社,1976.

③硕士毕业论文附录部分附有491条典故和其对应的译文及详细的统计表,此处仅列出统计结果。

[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2-7]冯其庸.红楼梦大辞典[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H059

A

1671-6469(2011)05-0061-06

2011-10-09

王文敏(1983-),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语音学。

(责任编辑:陆 遐)

猜你喜欢

译语意译典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闻鸡起舞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