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肉种鸡产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

2011-12-09廖云琼康永刚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1年8期
关键词:受精率种鸡种蛋

廖云琼 康永刚

(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徐州 221006)

在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中,如果对育雏育成期和开产期间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常常会看到肉种鸡开产后种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不高。这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种公鸡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但事实上,公鸡和母鸡对鸡群种蛋受精率的高低都有相互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公鸡饲喂要求、光照计划、公母比例、公鸡体重与体况、疾病控制和合理用药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提高肉种鸡产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的问题。

1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要提高肉种鸡产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做好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是肉种鸡饲养管理的关键。

1.1 育雏管理要点

针对肉种鸡0~3周和3~8周的发育特点,在育雏期需要注意的是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及喂料均匀,料位充足且分布均匀,要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正确的疫苗,还要采用充足且均匀的光照强度,以保证鸡群正常发育。对于母鸡而言,要保证1~7日龄迅速增长,并在14日龄达到体重标准。3~4周种鸡体重均匀度应该达到80%以上。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那么在4周龄时就应该进行调群,按体重大小分群饲养,完成分大小调鸡的时间应不超过第63天,使种鸡群10周龄时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要求。

要求6周龄前体重平稳增长,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同时,要防止雏鸡体重增长过快,导致其骨架过大,为今后的体重控制增加难度。对于公鸡而言,要保证1~7日龄迅速增长,并在14日龄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要求种公鸡在6周龄前,其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之上,以保证公鸡骨架的正常发育。但是,如果5周龄时公鸡体重超过1千克,又会给今后公鸡体重的控制增加难度。

1.2 育成管理要点

要求雏鸡6周龄前体重平稳增长,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这样,前期较低的体重能够帮助控制早期体型发展。并通过适当降低6~12周龄期间的体重增长幅度,有助于控制育成鸡的生长以及体型控制,这样更有利于12周后种鸡的体重增长,更容易保证种鸡的发育。16周龄以后种鸡性激素增长较快,这个阶段是生长期的最关键阶段,这段时间增重的多少对适时开产和产蛋高峰影响最大。允许种鸡16~20周龄期间39%的体重增长,以满足生长发育及以后产蛋能量累积的需要。

2 公鸡饲喂要求

在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中,因为母鸡管理通常相对较难,所以公鸡的管理就被忽略。许多管理者常常把公鸡养在鸡舍环境比较恶劣的区域,降低对公鸡的关注程度。如果经过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蛋只是一堆无精蛋,那么对母鸡万分的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公鸡和母鸡都是影响受精率的因素,因此,重视公鸡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2.1 公母分饲

公母分开喂料的基本原则是将公鸡和母鸡分别采用两个不同的喂料系统,公鸡要单独饲养到20~21周龄。公母分开喂料的好处在于,公鸡和母鸡都能取得更好的均匀度,公鸡或母鸡的体重都更加容易控制,公鸡和母鸡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饲料,公鸡和母鸡的饲料量更加容易控制,整体受精率能够得到提高。

2.2 断喙

为了减少饲料浪费和打斗,以及更好地保证公母鸡的交配,常常对公鸡实施断喙。为了保证正确的断喙工作,要挑选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员工,并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调试好断喙器,直线剪切不超过喙长的1/3。正确地断喙,可保证伤口愈合良好,避免腿病问题。

2.3 育成期密度

育成期的密度要求≤4只/米2。在排栏时,公鸡尽量放在环境较好的位置。密度过大会导致公鸡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公鸡发育不良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密度过大,造成垫料潮湿、均匀度低,一些公鸡睾丸发育不良和其他一些公鸡早熟,这直接影响今后的种蛋受精率。

2.4 公母混群工作

公鸡单独饲喂到20周左右混群,公鸡要早于母鸡7天左右转入产蛋舍,让公鸡更早熟悉鸡舍环境,建立公鸡优势。往产蛋舍转鸡时,相同体重的公鸡尽量放在同一栋或栏。在母鸡转入后,要做好公母鸡分饲工作。在此还强调,混群前公、母鸡的喂料器与混群后尽量一致,使混群后公母鸡都容易找到饲料。为了保证产蛋期间避免公鸡腿、脚受伤,提高受精率,垫料到漏粪地板的高度不应超过45厘米,这样有利于公鸡正常上下地板。

3 光照计划

为了获得较高的肉种鸡开产期间的种蛋受精率,种鸡管理者必须在进鸡前就对鸡群制定一个全面的光照计划。在第一次光刺激之前,生长期的技术失误可以通过确定第一次光照刺激来进行弥补。这一动作完成后,其结果基本上就确定了。因此,在鸡群20周末要对鸡群的整个生长期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估,以确定光照计划是否按原计划执行。通常,在加光1周前,鸡群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鸡群的整体情况做评估,如检查母鸡的胸形、耻骨的开放程度以及脂肪的累积。千万不能只使用计算累积能量/蛋白的方法来决定加光的时机,而只有鸡群中90%以上的鸡只已经达到符合加光的标准才能进行首次加光。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肉种鸡最好在密不透光的鸡舍内饲养。在关掉鸡舍灯光的时候,鸡舍的光照强度不能高于0.5勒克斯。从育雏期转为育成期后,光照时间通常为8小时,光照强度为5~10勒克斯。在种鸡群满140~147天(或满第21周龄)后,母鸡能量累计11.7兆焦以上,胸肉发育由钟形到U形,耻骨开始打开,其间距达到1.5指宽以上,耻骨处已有脂肪沉积,且主翼羽已换7~8根,只剩下2~3根,此时鸡群抽样3%~5%,其中应有90%以上符合以上要求时才可以加光。加光时要一下子增加光照强度到40~60勒克斯,光照时间至少增加到12小时。增加光照过后15~18天,母鸡应开始产蛋。很显然,如果种鸡群没有发育完全就贸然加光,不仅会导致没有发育好的这些母鸡对光刺激反应不大,鸡群产蛋高峰不高,还会造成公母鸡性成熟不一致而导致没有足够的公鸡能用或公鸡过多交配,这些都会造成种鸡开产期间较低的种蛋受精率。可以说,合适的光照计划对提高肉种鸡开产期间的种蛋受精率非常重要。

4 公母比例

肉种鸡饲养到6周龄,要把明显不符合育种要求的公鸡淘汰,此时公母比例通常为15%~14%。种鸡饲养到12周龄时,继续淘汰不符合育种需要的公鸡,此时公母比例通常为14%~12.5%。在20~21周龄,如果性成熟正常,此时开始公母混群,大概10.5%~11%的公鸡。到25~26周龄时,公母比例为9%左右。而在50~60周龄期间,每100只母鸡配套7~8只公鸡应该是足够的。

5 疾病控制和合理用药

在产蛋期,如果鸡群发生诸如鸡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减蛋综合征和鸡禽流感等疾病,鸡群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不但可使产蛋率下降,畸形蛋增多,而且会严重降低种蛋受精率。同时还要做好合理用药工作。必须给鸡群用药时,要选择那些不影响产蛋和受精率的药物,避免使用那些对繁殖性能有影响的药物,如呋喃类、磺胺类和氯霉素类药物。所以,做好综合防疫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受精率种鸡种蛋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肉种鸡的饲养管理措施
夏季雅士勇对蛋用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成绩的影响
6月白羽肉鸡种蛋价格跌幅已超40%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火星丁丁当·优质种蛋
浅谈提高鸡的人工受精率的措施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