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生命观及其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价值探析

2011-12-07韦善干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老子生命教育

韦善干

(河池学院 体育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老子的生命观及其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价值探析

韦善干

(河池学院 体育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派生出的顺从自然、恬淡修身的生命理论,包括:“贵身”、“惜身”的生命意识观;“名与利”、“得与亡”、“荣与辱”对立统一的生命价值观;“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养生境界观以及“守中”的合理健身观。老子的生命观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参与健身养生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老子;生命观;现代学校;健康教育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及其意境时至今日仍魅力不衰,其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生命理论所蕴含的“贵身”、“惜身”的生命意识观,名与利、荣与辱、得与失对立统一的生命价值观,“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生命境界观以及“守中”的合理健身观及其对生命大智大慧的深刻体悟,对我们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1 老子生命观的生命意识教育价值

1.1珍惜和善待生命的理念

人的生命与生俱来,如何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是人类关注的主题。“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从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视角,强调了人在处理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时,应遵循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与自然统一和谐。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老子提出了一系列顺从自然、贵身惜身、恬淡修身的生命理论,其以“道”为核心的生命本源观、以“自然”为特征的生命本性观,构成了老子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万物得一道以生”,老子将“道”归结为生命的本源,认为“道”的本质是自然,生命与自然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世间万物只要从“道”那里获得生命的潜能,便可产生现实的生命。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是道性的体现,只有接近“道”的状态才是生命的本然状态,而只有生命的本然状态才是生命与生俱有的本质和本性。因而,老子非常看重现实存在的生命状态,认为“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在老子看来,人的身体是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甚至代表整个生命,因为大患对身体构成威胁,故重视身体就要重视“大患”,要避免一切可能对生命带来祸患的事情的发生。老子把一切名利、财富等看作是身外之物,认为如果为了获得身外之物而不惜一切代价,就会对生命构成威胁,这种人为的求生是不足取的。他认为,人不能违背生命的自然本性,因为人的这一自然本性是“道”在现实生命中的体现,违背“道”的自然法则去人为的求生、益生或贪生,最终的结果只会害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用身与名、身与货、得与亡作比较,辨证地论证了身体和名利及其财富、得失的利害关系,旨在说明生命之重要。因而在利欲面前,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追求声色之娱,贪恋罕物之欲,只能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人一旦私欲膨胀便会不择一切手段去追逐名利来满足个人的利欲。这样,不仅损害了自身纯净质朴的自然品性,甚至会因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而造成疾患,以至对生命带来威胁。

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珍惜人的生命问题上的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把善待生命作为“孝”之始,并贯穿于人的一生行为之中,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点滴的生活细节更足见古人对人的生命的珍视程度。

1.2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引导他们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因而,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向学生传达健康向上的生命信息是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远比老子时代不知要超出多少倍,在利欲面前,我们有不少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考验,为了追求某种利益和莫虚有的虚名拿自己的生命作为睹注,而不惜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借鉴老子的生命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处理好生命与利欲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生。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与世隔绝,要生存就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把这些利欲等物质条件看作是生命存在的唯一依附,就很容易使人寻找不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寻找不到人的生存价值,容易失去生活的目标而无所适从。

生命教育还应告诉每一个人,人活在世上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珍视他人的生命,无视他人生命、将别人的生命无辜剥夺的做法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努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生命理念,让珍惜生命这一理念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观,让珍视生命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

2 老子生命观的生命质量教育价值

2.1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

老子提倡“贵身”除了让人们看重自己的生命而轻名利、得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命状态。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认为,受辱常会损伤自尊,得宠则会使人受宠若惊。有的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十分看重,有的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这于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正确处理名与利、名与货、得与亡、荣与辱的关系,使之保持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和谐状态,是健康的人格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老子追求高质量生命状态下的名利观、荣辱观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名利观、荣辱观的内涵无不存在共通之处,千百年来,这一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的生命价值观无不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华夏子孙。

2.2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老子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要完善人的身心健康,告诫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我们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借鉴老子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进程中的每个环节,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不断超越生命。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学生脱离了中学时期单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开始接触较为复杂多变的社会,这种转换与跨越带来的自我角色的变化,决定着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信念,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不能了解、接受和欣赏自己,看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将会对以后人格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学校给学生以功利主义的教育,其后果将带来生命意义的失落,使人成为唯利是图的工具。只有正确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的关系,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会自觉地摒弃一切于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的因素,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命的终极价值,生命才会时刻充满活力,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3 老子生命观的生命境界教育价值

3.1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生命境界

“上善若水”是老子内外兼修生命观的最高境界。老子常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他认为水德是最近于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能善,动善时。”老子认为善者的品格应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众人之所恶之地,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水的这一“处众人之所恶”之地而“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境界,正是老子所倡导的“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善者”应具备的内在的本质个性特征,老子要求做人就必须具备若水般的宽阔胸怀,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都应该合一而不偏离,使心境极其静定、摒除妄见与杂念。不管你身处何境地,地位高低,必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如果为了名利或地位而绞尽脑汁,耗尽精神,费尽心机,私欲积藏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而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是人的精神、人格和尊严。“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阐述得何等深刻而精辟。只有排除一切私欲和杂念,使人的内心得到适度的清洁与调适,才能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只有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才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才不会有忧患。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长久”,老子的这一“上善”的生命境界,理应成为我们人类的共同追求。

3.2提升自身生命质量

在学校健康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老子一向崇尚“仁”、“德”,他认为 “道生之,德畜之”要使生命达到“上善”的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的“德”的蓄养,把提升生命质量与“德”统一起来。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加强“德”的修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提高生命质量必须重视“德”,只有“德”的蓄养,才能使“上善”的“德”性得以不断丰富与完善,生命最终才成其为生命。从这一意义上看,这种以“德”的蓄养为核心的“上善”的生命境界与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健身理念如出一辙,对于我们现代学校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剂切合学生教育实际的健身养生良方。

4 老子生命观的生命运动教育价值

4.1平衡守中的生命理念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按照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理论,作为宇宙的最高法则的“道”是自然而然的,不仅天地万物要自然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要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曾形象精辟的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他认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皆为天地二气互相作用所致,自然界遵循了“守中”的运行规律,使自然生态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趋于平衡与和谐,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万物因之得以蓬勃生长、生生不息。正如风箱其鼓风的速度和风力决定其火力效果一样,掌控好风力和速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风箱的作用。人是自然中人,人体本身就如同一个小风箱,其生命运动同样需要遵循“守中”的原则,人体运动的过程需要调动身体各脏器的参与,经过合理的运动,促使身体分泌功能的正常分泌,促进体内血液的循环通畅,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运动需要科学,运动过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掌控好一定的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才能最终达到一种和谐与永恒。

4.2追求平衡和谐的思想

我们将老子的这一 “守中”的风箱原理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这一理论为现代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了辩证合理的生态学理论指导模式。就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这一课程领域本身就存在着广泛的自然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依共存的典型的生态系统。在动态开放且以追求和谐平衡为目标的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是构成和谐课堂、和谐校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师生的体育行为与自然联系最直接、最广泛。无论是校园内的田径、武术、篮、排球等项目,还是郊游、登山等户外活动,无不与自然和谐相融。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吸收着自然清新之气,尽情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舒适感,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气,促进身心的愉悦与健康。

其次,这一“风箱”理论为我们指导学生参与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运动需要科学,任何一种健身运动过程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把握一定的“度”,才能取得最佳的锻炼价值。反之,当“量”达到某个限度时,如不加以适当的调适,势必会破坏身体的自然平衡,这种违背“守中”的健身行为都将于健康无益。从这一意义上看,“守中”适度性健身原则,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过犹不及”思想异曲同工。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科学的运动健身指导,开具适合学生运动实际的合理的健身良方,可以避免运动的盲目性,对学生健康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共生,尊重生命的自然性,处理好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人类自古以来都在不断希冀和追求生的永恒,然而美好的理想只有尊重与自然和谐、平衡这一客观的发展规律,才会身心康健获得长寿。

5 结语

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虽然不是一部养生著作,但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健身养生思想,它朴素、辩证的生命观,启示人们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生态学视角,多方面、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本源,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和境界。从健身养生视角看,虽然老子所主张的虚无主义“静”的养生观过分强调顺应自然而忽略了人的意志、理性和情感在其中的作用,与现代健身养生的观念不相一致,然而,从生态意义下派生出的生命观,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蕴含了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核,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如何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如何提升生命境界,如何健身养生、科学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1]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2] 张忆.老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3]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5] 赵宗跃.中国古代正史体育文献资料译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邓跃宁.学校体育的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89.

TheLifeViewofLaoziandItsValueforModernSchoolHealthEducation

Wei Shangan

(Department of P.E.,Hechi College,Yizhou,546300,Guangxi,China)

The Laozi's view “the magic arts nature” emphasis the human and the human,the human and the society,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nature's harmonious.Under this understanding premise,Laozi proposed a series of theory that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nd obey the nature,consciousness of life view in taking care of oneself;controdictory life values of “reputation and benefit”,“achievements and loses”,“honor and shame”;keeping in good health boundary view for dealing with something freely inside and outside and reasonable fitness view for defends.All of them are very important for how to raise modern school students’correct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thought and have guiding value not noly for theory but also for practice.

Laozi;life view;modern school;health education

2010-12-21;

2011-03-10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05B037)。

韦善干(1952-),男,广西河池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健康教育。

G80-05

A

1672-1365(2011)04-0028-03

猜你喜欢

老子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智者老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