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及对古代体育的影响

2011-12-07罗永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百戏礼仪传统

罗永义 肖 勇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运动系,河南 郑州 450044)

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及对古代体育的影响

罗永义1肖 勇2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运动系,河南 郑州 450044)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具有重“礼”轻“体”,且对传统礼仪表现出皈依与反叛的两面性等特点;探索了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的影响,认为:使传统体育脱“俗”向“雅”,去竞技化而促进礼仪体育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约束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使部分项目脱离群众并走向神秘化。

传统;体育礼仪;特点;影响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礼治的国家,而在其上下几千年的礼治社会中,体育所受到的“礼遇”又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西周的射、御开始,传统体育礼仪就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社会礼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正是与礼仪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得以附丽于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长廊而延长了一些传统体育的“保持期”。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与体育的强势进入,我国传统礼仪几近消失,传统体育礼仪在挣扎中式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于社会道德的沦丧,扬弃传统礼仪之声频起,甚至有人开始尝试以国学教育子女。回望历史,以今人感叹的“道德沦丧”比春秋孔孟在亲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之际所谓的“礼乐崩坏”,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子“损益”了周礼从而使传统礼仪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这是社会道德文化对生产方式转型的应答[1]。在那场礼制的社会转型中,“射”、“乐(舞)”等体育礼仪是其重要讲礼手段及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

1 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

传统体育礼仪是一种特殊的礼文化,除具有一般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1“礼”重于“体”:身体文化让位于仪礼文化

按现代“体育礼仪”这个后置概念理解古代的射、御、乐(舞)、投壶等中的礼仪,我们常会陷入一种逻辑悖抗。因为按“体育礼仪”词语的主谓关系看,“礼仪”本应为“体育”而存在的,是“体育”的附属部分。但古代这些体育活动中,“体育”却是为“礼仪”而存在的,“体育”是“礼仪”的附属部分。如这些活动被载入礼经《礼记》、《仪礼》等而不是体育专著;从活动本身看,它们都是处处被包以重礼。如“乡射”中释获者以“左贤于右”或“右贤于左”报告胜负(《仪礼·乡射第五》);从世人对这些活动的目的及关注点看,人们对其礼节的关注重于运动成绩。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在家里观看“八佾”舞蹈,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议论(《论语·八佾》)。著名典故“孔子射于矍相之圃”也是孔子借体育讲礼的故事(《礼记·射义》)。而后人把这些载入《论语》、《礼记》等经典文献之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更大于孔子言行本身。相比,现在体坛看重的运动成绩在当时却被刻意淡化,以至于我们鲜有资料可查。所以,严格地说,把这些体育称作“礼仪体育”更接近其本质一些。

在儒礼被确立为正统礼制后,一些后来发展或繁盛的传统体育,也在实践中逐渐偏离了体育运动最原始的身体功利性和竞争性,并刻意强化运动中礼教功能,而淡化运动本身,抹杀人的感官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重“礼”轻“体”的特征。如传统武术有“未习武,先修德”训诂;参与者多把“健身”的目的指向理想上的“报国”、“社会正义”需要而不是个人追求幸福需要。与思想控制相应,传统礼仪在服饰仪表上对“体”也“管教”甚严,主要表现为对躯体的服饰遮蔽,形成与古西方体育裸露的“身体文化”相反的由服饰等形成的“仪礼文化”。从古代壁画及文字资料看,从奴隶社会开始,人们练吐呐、导引、百戏、球戏及武术基本都以汉服为主。总体而言,古代运动服饰在造型上始终没能像西方人那样以表现人体的曲线赞誉人体之美,而以宽衣博带、遮羞蔽体为主旋律,强调和谐、对称[2]。另外,不同体育组织或行当常以小的区别标志自己的礼制特征。如传统武术中上衣是以华丽、细腻丝质制成的立领,对门叠襟的袍衫,再配上独特的盘扣、滚边,下身为垂直、飘逸、宽松舒适的中式裤[3]。

1.2皈依与反叛:传统体育礼仪受制于主流礼文化并对主流礼文化有一定的反作用

1.2.1传统体育与传统礼文化具有一定的对立性

首先,本质而论,以满足感官与本能需求的体育与弱化个性与人欲的传统礼文化有一定的对立性。其次,从作用机制上看,个人参加体育最基本的动力是个人身心本能需求,它具有明显的内源性;而遵守传统礼仪是出于外部社会的需要。所以,体育与传统礼仪之间本是一对矛盾,是“个人”本能需求与“群体”标准之间矛盾。即使传统礼仪为传统体育强行套上一层礼仪外衣,依然不能“和谐”掉体育对传统礼仪反动的本质,在古代“群众体育”领域这种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以百戏为例,刘向《列女传·孽嬖传》载:“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吴学忠认为“奇伟戏”应是百戏的源头[4]。可见,三代时期,人们可能曾把看“奇伟戏”与“淫于妇人”相提并论而加以伐诛。而自秦汉以来,百戏不仅在民间繁盛,不少帝王将相对此诱惑也显得定力不足。如《汉书·武帝纪》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5]”不仅如此,一些古代百戏画像也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服饰尺度。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陈列厅”里展有始皇陵封土东南内外城之间出土的真人大小“百戏佣”数件(共出土11件),均腰系短裙,上身和四肢赤裸。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与席上的官员与女演员形成鲜明对比,三名男演员也疑似在赤裸上体表演[6]。类似的裸体体育还出现在古代的导引、相扑等活动中,这是古代其它场合极少见到的。古代陶佣及画像是社会活动的文化抽象,裸体体育陶佣及画像的出现表明这种裸体体育在古代就不是偶然的个案了。宫庭百戏的繁盛及裸体体育的出现不得不说是古代“群众体育”对传统礼法的胜利。同时也是从汉代的繁盛开始,以后历代演变中,百戏屡次遭到政府的禁毁。有人统计,仅东汉时期的史书就记载了7次对百戏的禁毁。所以,在传统体育与传统礼仪的相互作用中,以“极口腹耳目之欲”而产生的百戏总是试图带人们脱礼入俗,而当这种抗争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礼达到一定限度时,传统的礼就会强制性地对其进行禁毁。

1.2.2传统体育礼仪的“调停者”角色赋予其皈依与反叛的双重性格

从功能与地位上说,传统体育礼仪是在传统体育与传统礼仪间长期博弈中达成平衡的产物。它充当了一个调停者的角色,对传统礼仪有着皈依与反叛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她依传统礼仪的要求对传统体育加以约束,以免传统体育太“出轨”而遭统治阶层的禁毁。另一方面,她以行动上的适度“反叛”把传统体育“入世”及对身体需求的呼声表达给传统礼仪,为传统体育争取一些社会礼仪上的宽容体育的出现正是这种宽容的体现。在传统体育礼仪的“斡旋”下,传统体育与传统礼仪不仅实现了共存,而且实现了互益。如作为谋生手段的江湖百戏借传统礼仪改编为“江湖礼仪”吸引并讨好观众以求发展,而传统礼仪教育则借“射”、“御”、“乐(舞)”、“投壶”、“武举科考”、“宫庭体育”等体育的艺术手段增强其感染力,强化礼教效果。

2 传统体育礼仪对古代体育的影响

2.1使传统体育脱“俗”入“雅”,延长了传统体育的“保质期”

王晓等人认为,传统体育也有“俗”与“雅”之分。雅体育主要包括射礼、投壶、宫庭百戏、武术、导引、气功等,靠文字、正规教育传播,代表古代体育文化最先进最积极的具有一定系统性、自觉性的体育。俗体育主要包括登高、春游、跳绳、掷石子、骑竹马、抽螺陀等,靠口头和行为传播,没有较成熟理论形式的非自觉的体育[7]。

按王晓的分类,与西方相比,我国传统体育中“雅体育”的成分要多一些,而其中礼仪是使传统体育“脱俗入雅”的主要原因。首先,先秦时期的体育如“射”、“御”、“乐(舞)”等几乎多是“礼仪体育”,诞生之日起它们就被写入礼经并注定成为“雅体育”的。其次,进入封建社会,受汉后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思想影响,重“礼”轻“体”之风严重,体育人不甘被认为是“劳力者”而总爱在“体”之外寻找替代思想支撑,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化的进程及其文化的系统化。如武术文化的系统化和一些武术专著的出现就是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完成的[8],这是传统体育植根于封建礼法社会的必然选择。再次,射、御、投壶、乐舞等礼仪体育还开创了体育与音乐结合的先河,这应该是传统体育又一“雅”的表现。

传统体育礼仪不仅使更多的传统体育“脱俗入雅”,还因其赋予传统体育以礼的文化内涵和超体育的礼教功能,避免其像古希腊体育一样因过分强调物质性而异化早衰。同时,使部分体育得以留下文字记忆甚至被载入正统典籍而附丽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长廊,延长了一些体育项目的“保质期”,如礼射、投壶、乐舞等都是中国古代较长寿的体育项目。

2.2使传统体育“去竞技化”,促进礼仪体育及非直接对抗性体育的发展

我国传统体育礼仪主要地“继承”了儒礼思想,表现出明显的“贵和尚中”的特点。孔子应该是认识到了体育与儒礼本质上的矛盾,他的明智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不能因礼而封杀体育,从而完全扼杀“人欲”。为了解决守礼与人们参与体育的本能需求之间的矛盾,并避免体育“俗”的成分占领人们的意识,孔子重视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有别于西方的另类体育,即礼仪体育和非同场对抗性体育,为体育与儒礼这对矛盾找到了一个平衡的结合点。不仅如此,他还化不利为有利,利用体育推动其礼仪建设。对周代射、御等礼仪体育的继承与发展表明孔子已成功继承了三代关于体育礼教功能的经验。在儒礼的导向下,传统体育中一些具有原始攻击性或对抗性的非礼仪体育中礼仪的成分也逐渐增多并开始去竞技化或朝着轻竞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宋明时期,代表儒家的理学对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夏思永研究,唐代及以前的竞技性蹴鞠应为两个球门的同场对抗项目,而唐以后就演变为中间一个球门的隔网对抗项目了[9]。传统武术在宋明以后也抛开以前角抵等搏击项目军事实用的特点,另辟蹊径而向完全非对抗性的套路方向发展,并以宗法礼制为基础形成流派,完成了由“尚力”向“尚礼”的转型。

2.3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传统体育礼仪承袭了儒礼“和而不同”思想,因此宽容了释家和道家的存在,甚至三者相互有所渗透,这是形成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云集,却能共同发展的思想与哲学基础。

另外,传统体育礼仪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还表现在间接地促进了对体育多样化功能与形式的发掘上。西方体育因为其竞技功能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所谓的“顶端优势”而抑制了体育其它末端功能的发展。而中国传统体育因其礼仪抑制了其竞技方向发展的趋势,去除了其竞技功能的“顶端优势”,势必会使其像被砍掉顶枝的树苗一样而发出众多侧枝。因此,虽然曾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体育”,但跳出西方体育评价模式窠臼,广义上说,中国传统体育内容远比西方体育宽得多[10]。除了礼教功能,人们对中国传统体育娱乐功能、表演功能、养生功能、谋生功能、文化功能等的发掘及相应体育形式的出现都应是这种“去顶端优势”的表现。汉代以后百戏的繁盛就应该是在儒礼导向下去竞技化的中国传统体育向休闲娱乐方向的一个释放。从时间上考证,这种休闲娱乐体育应早于西方的人文体育。这是中国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去竞技化后的一个意外之作。

2.4束缚女子体育的发展

在历史某个阶段对女权进行限制是很多民族共同的特征,中国从先秦的“射者男子之事也(《礼记·射义》)”到封建社会的“武艺传男不传女”可以佐证,传统体育礼仪是排斥女子体育的。唐宋女子体育虽有雀起,也多限于家庭自娱或宫庭、伎女演艺之用[11]。百戏在中国历代屡遭禁毁,不少应与妇女的参与或观看有关。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正月,皇帝在宣德门广场观看百戏,有妇女裸身相扑。司马光曾上书谏禁,认为有违礼法[12]。后来妇女被立法缠足[13],这里推测,其用意也可能就是为了约束妇女参与体育等社会活动的。

2.5“门派制度”阻碍部分传统体育的大众化趋势并使其导向神秘化

封建社会中后期,中国有些传统体育如武术、江湖谋生体育等确立了严格的门派制度:尊祖崇先、等级立家、克己自守、排斥妇女。并逐渐把礼学“正名”思想发展为“正名主义”,尊崇正统,凡事且不论自我怎样先报宗祖名分。门派制度以家族管理方式把中国部分传统体育限定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内各自发展,阻碍了其横向的交流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正名主义则以神秘化的方式夸大或虚拟先祖把部分传统体育带入了神秘主义的王国。

3 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走过了世界体育文化上最长的一段历史,在完成了很多西方体育所不曾涉猎的社会使命后,渐行渐远。尽管今人对其时有褒贬,然在中国古代法律缺失的几千年间,它是体坛上唯一也是最佳的“维稳”工具。以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认识传统体育礼仪既是体育史学及文化学的使命,也对当今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曹亚芳.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11(4):9-14.

[2] 薛海红,张原.中国古代体育服饰的文化特性及发展价值[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6):791.

[3] 詹晓燕,朱冀.中国古代体育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7.

[4] 吴学忠.浅析汉代百戏的起源及其影响[J].音乐天地,2007(8):36.

[5] 郑莉,杨静.汉代百戏的兴盛和禁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

[6] 何红英.三国时期的“百戏”[J].文史杂志,2004(2):66.

[7] 王晓,周西宽.试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雅”与“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2):72.

[8] 郑勤,王玉德,张霞.武术古籍整理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24-126.

[9] 夏思永.古代蹴鞠球门演变与足球运动兴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4-326.

[10] 雪剑.体育文化史与中西古代体育文化比较中的若干误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80.

[11] 王凤,周光伟.我国古代女子体育文化发展状况与特征分析[J].安徽文学,2009(5):224-225.

[12] [宋]司马光.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40.

[13] 赵红红.试论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9,31(3):64;63.

OnCharactersofTraditionalSportEtiquetteandItsInfluenceonAncientSport

Luo Yongyi1,Xiao Yong2

(1.P.E. Department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247000,Anhui;2.Sport Trainning Dept.,P.E. Institut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social analysis,this paper conducts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sport etiquette and puts forth that:It emphasized more on etiquette than on physical body and show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biddable and rebellious in front of traditional etiquette.Then,it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 etiquette on traditional sports,that is,traditional sports etiquette has transfered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vulgarity to refinedness,removed its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itualistic sports,Moreover,it has indirec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towards an orientation of diversity.Besides,it has also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woman sports and has some items made their way to mystification.

traditional;sport etiquette;character;influence

G80-05

A

1672-1365(2011)06-0039-03

2011-06-20;

2011-08-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传统体育礼仪研究”(2010sk511)

罗永义(1975-),男,河南郸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百戏礼仪传统
散乐与百戏关系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