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人画的审美思想根源

2011-11-30刘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士大夫文人画道家

刘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1)

论文人画的审美思想根源

刘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1)

文人画自古以来都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士大夫抒发胸臆的一种形式,因而其作品究其根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动静有常,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得意忘言,道通为一”和佛家思想中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对文人画审美影响深远。

文人画;审美思想根源;道家;儒家;佛家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时有精辟见解:“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1]。同时,他还提出了文人画之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1]。娄宇在《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论文人画对“逸格”境层的审美追求》一文中亦对此有如下理解,他认为广义的文人画应该是它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因而可以说,文人画是以士大夫为主体,以山水、花鸟、人物、梅兰竹菊等为载体,通过水墨渲淡及诗、书、印信相结合的形式,以形写神,以意造型,从而借以抒发文人之胸臆,缘情言志,寄情于物,体现出知识文人对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及自身品格的不断追求与超越。

文人画从一肇始就是以传统文化教育的佼佼者、文人士大夫为代表,这就不可避免使文人画的审美思想根源必须受以下三大思想的影响,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

一 儒家思想:动静有常,浩然正气

儒家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思想体系最为严谨,散播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化,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没有儒学思想,就不可能有中国悠久的文化,辉煌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最为华丽的一章。它对每个文人都起着或深或浅的关系,故文人画家的士大夫深受其熏陶,必然会将此精神与文化跃然纸上。

儒家讲“常”,“变”及其关系是表明宇宙万物的常住性和变动性,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范畴。“常”指恒久,不变,常住的意义,和“静”即静止相通,“变”为更,改易、动、化、权(通权达变),儒家自然哲学所探讨的常变问题就是指常与变的关系,以及变的过程,规律、内容和形式、动和静的关系,变与物的关系等问题,而文人画中亦崇尚静穆,恒定而又提倡“变化万千,而不露端倪”。“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曰之逸格尔”,因而文人画的精神,在于守常知变,在于士大夫主体个性的高扬,他们不趋时流、重个性、尚主观,在于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这是它的精髓之所在。他们不沿袭固有法式,反对拘泥于技作以及知识的把握,不囿于规矩、法度,重视性灵的抒发,对艺术规律有着融会贯通的认识,对绘画语汇有独到的创造,对人生本质有深刻的体验,对个体生命有着独特的表露和阐释。这恰好是和只知守“常”,而不知“变”的院体画相反的。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大大夫”人格不能不提,这与其说是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模式,毋宁说是孟子构建其理想文人人格体系的基本精神的气质,所谓“善浩然之气”,“气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于天地之间”,故而文人画家坚守道德高度,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以人格等同于画格,以浩然之正气来养画就不难理解了,“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遊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格不得不高……”。

荆浩《笔法记》中提“六要”中亦提到“气”,“气”指阳刚之美矣,这种阳刚之美至大、至刚、至纯,他是画家纯洁的自我修养所蕴含的一种气息,是一种淡忘自我,放弃小我又拥有大我的对社会、对人民、对文化的一种担当。

以齐白石晚年所作《波清万里图》为例,此图构图大胆、新奇、简练,无女子琐碎之态,前左有一座大山巍然高耸,有入云之势,其后浩波渺渺,一片汪洋,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画家每一根线条,乃至每一根松针都画得坚挺沉实、理直气壮,整个画面正大磅礴,这无不体现了画家作为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满腔赤子之情,而这种情诉诸于纸而化为气,这种气融合了画家几十年的高尚修为和道德取向以及生活气质,此气正是儒家文人的至刚至纯,它悄无声息的弥漫在画家的每一笔中,让人为之震撼,为之鼓舞。

二 道家思想:得意忘言,道通为一

文人画的产生来源于失意文人归隐山林,潜心于黄老之术,甚至可以说,黄老之道家思想是文人放逐山野,率意性灵,寻找精神家园与人格自由的救命稻草。

道家形成于先秦时期,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黄”是华夏民族共同始祖炎黄帝,“老”即老子,“道”是他们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如老子与庄子皆认为“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说“得意忘言”,李荣曰:“体道忘言”[2]。“体道”就是体悟至道。《老子注》说:“体道则百虑俱遗”,“体虚玄之道,物我同遣”。李荣认为,倘若能够体会和领悟“虚无之道”的本性,就能同时豁脱外物和自身的存在。李荣还认为,道性至柔而无形,正因为如此,它没有自身与外物的区分,故能破除一切固定而执著的东西。人如果能悟解这种道理,就能洞察一切,无所不通。而“忘言”就是“得意忘言”。在李荣看来,意就是虚无之理,也就是道,得意就是体道,也就是悟理;言不仅指语言概念,也包括其所表达的事物与现象,以及人的思想意识,概而言之,是指世俗所有的一切,“忘言”就是忘掉世上的万事万物。故文人画中强调:“意匠惨淡经营中”,“以意为先,不复计较形与似”,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文人画这种追求得意而忘言的道家思想,这与画工画的追求写实再现又是迥然不同的。

图1 幽涧寒松图

“画者自画其心,俗人岂能以形度量,只增笑耳,却不知画家心意本为天下万物,道通为一”[3],因而文人之“得意忘形”即疏于形似,忘却技巧,追求大道,乃至天人合一。倪瓒此画(图1)正是得意忘言之作,画外之意萧散、闲适,引无数人不得不发思古之幽情,正如他本人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真是“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三 佛家思想: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文人画之开始,即离不开玄学的影响,文人画之始祖王维优遊于林下,更沉迷于禅学,苏东坡,文人画的理论奠基者之一。他们俱在家参禅悟道,因而他们的诗、画都渗透着浓浓的禅意。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可以说,佛家的这种崇尚自然,崇尚“空”和“简”的思想深深扎根到每一位文人画家的骨髓里,文人画尚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即是白即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悠远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佛家中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照见五蕴皆空”等语一直被文人士大夫们奉为圭臬。

什么是“空”?苏轼云;“庭下积水空明”。1927年齐白石所做的《竹霞洞,自临借山图册》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画面上空浓云如巨峰倒悬,一月当空,左边瀑布自泻而不知所终,右亦呼应一山,中间只见白云缭绕,画面底端一老雯人盘坐于巨石之上,画面清远寂静,线条干裂秋风,用墨如山雨欲来,然意境却只见静穆肃沉,一老者独对皓月无语,真是“解得寂寞境,到脚即浮云”,此情此景,不能不使人顿生“禅意”,白石老人用此景将自己这样一个己修禅至高境界之人的孤独和体会表现出来,也把向佛饭依,欲穷极妙化的玄思飘于画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这里,你虽没看到那大版面的空,但你却能感觉“空”,这种“空”无色无相,如幻如梦,你会有许多感触,但却无法说,因为在这里,你感觉看不到任何实在的东西,那山,那月如同虚化,就是那一老叟你也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真可谓“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即形,象形不既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总而言之,从中国画美学根源来看,这三种文化支撑起了整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人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所有特征,它是文人画的精神内核,更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内核,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所以说,由于文人画有此丰富深奥的美学根源,故而作为一种载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见证者和责任者。

[1] 陈师曾.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38.

[2]黄海德,张禹东.宗教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6.

[3]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7.

(责任编校:文君)

OnAestheticIdeaOriginofLiteratiPaintings

LIUJian-feng

(Department of Painting,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1,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literati paintings have always been a kind of form which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who

traditional education expressed their aspiration, so their works are certain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Taoism’s “people’s behavior confirms with standard, they hav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Confucianism’s “meaning grasped words forgotten, being one body with Dao” and Buddhism’s “vacuum is not empty” especially influence literati painting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literati painting; aesthetic idea origin; Taoist; Confucian; Buddhism

2010-11-12.

刘剑峰(1978— ),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画。

J2

A

1673-0712(2011)01-0084-02

猜你喜欢

士大夫文人画道家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