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奖者简介及评委会评语

2011-11-18丁罗男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戏曲论文戏剧

丁罗男

获奖者简介及评委会评语

丁罗男

个人学术简历:丁罗男,男,1945年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历史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1949—l976)戏剧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订版)戏剧支中国话剧分支主编、《国际现代艺术词典》电影部主编。著有《中国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现代戏剧家熊佛西》 (合作)、《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主编)、《电影观念史》等书;发表《论我国早期话剧的形成》、《论新时期话剧的历史地位》、《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重提“戏剧观”》等论文、剧评六十余篇。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现任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史论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其主持的《中国话剧史》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

评委会评语:丁罗男的文章《大众文化与当代戏剧》从大众文化与当代戏剧的关系切入,立足学术前沿,在深入考察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特点的基础上,建设性地论述了当代戏剧的发展前景。选题精当,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深入,显示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学术品位。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汪人元

个人学术简历:汪人元,1949年出生于上海,研究员,国家文化部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事戏剧工作40余年。198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省剧目工作室、省文化厅任副研究员、主任、艺术处长、副巡视员。现任江苏省文化厅研究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音乐研究所顾问。曾在国家级报刊如《文艺研究》、《戏曲研究》、《中国戏剧》等发表学术论文、评论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等多种。应邀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及全国艺术科研、创作机构讲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也应邀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讲学。学术成果多次获奖,如全国新时期以来戏曲音乐论文一等奖、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撰成果个人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田汉戏剧奖文艺评论一等奖等。个人传略收入《世界名人录》。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华奖评委、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委、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评估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

评委会评语:汪人元的文章《成大器者常为第一——从〈曹操与杨修〉看尚长荣的艺术价值》论据充实,说理明晰,既有相当的学理性,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京剧《曹操与杨修》是新时期以来新编历史剧的扛鼎之作,尚长荣是当今京剧界的旗帜性人物,这两者的成功经验都值得认真的总结,这对于指导京剧艺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该文即是作了这种必要的工作,故应予鼓励。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王评章

个人学术简历:王评章,获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曹禺戏剧评论奖优秀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第一届王国维戏曲论文一等奖;第十七届、第二十二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出版论集《永远的戏剧性》。

评委会评语:王评章同志评王仁杰新作《陈仲子》的文章,写得有新意,有深度,有个性,有文采,是当前戏剧评论中富有特色的佳作。文章既中肯地予剧作的独特价值及艺术特色以恰切的认定,又引申开来阐发了对明清“文人戏曲”传统的承继,以“兴灭继绝”的赞誉,指出了该剧独步剧坛的贡献。可谓眼光独到,见解新颖,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从而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实现了文章理论高度和深度的提升。当然,这是就勇于创新和争鸣的意义上对作者学术态度的肯定。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王露霞

化学植筋技术,因为其所使用的设备简单,并且操作过程简易,效率高,投入少,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所述的水利工程中植筋技术的应用取得的使用效果非常良好,在今后的工程当中将会被广泛推广。

个人学术简历:王露霞,女,1965年9月生于河北省南宫市,文学硕士,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当代戏剧艺术和文化研究,在《戏剧艺术》、《戏剧文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并于2008年出版个人评论集《戏剧存在的多维探索》。论文曾获第十一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二、四、五届河北省文艺理论奖,第二十、二十一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评委会评语:王露霞的文章《历史真相的深度隐喻——对锦云几部话剧作品的文本解读》是对著名剧作家刘锦云《狗儿爷涅槃》等四部农村题材话剧作品的解读,既肯定了剧作家站在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高度上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真实、形象、独到而深刻的呈现,又指出了作者在书写笔下人物未来命运时的困惑与迷茫,在真正有价值的戏剧评论“稀缺”的当下,其诚挚、责任感和学术见地均难能可贵。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李春喜

个人学术简历:李春喜,又名李春熹、春溪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编审。上世纪80年代初,师从阿甲,攻读戏曲导演表演研究方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评论,出版学术专著《作为演出艺术的戏剧》等,发表戏剧表演学论文、戏剧符号学译文、戏剧评论和其他方面作品约180余万字。近年来更关注舞台实践,制作和艺术指导了一批戏曲作品,其中晋剧《傅山进京》、评剧《寄印传奇》获多个国家大奖。

评委会评语:李春喜的文章《新艺术语境下的历史剧创作》主要论述两个问题。一是近30年来历史剧创作艺术语境的新变化:一方面出现大量戏说历史的戏剧,同时培养出庞大的娱乐为尚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那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刻板化的历史剧还在继续削弱对观众的影响力。对这两种倾向本文都有切实的分析和中肯的检讨,并指出前进的方向。本文还探讨了多元化艺术格局和艺术竞争下历史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指出历史剧创作应把尊重历史本质真实、艺术家对历史的独特发现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对这三方面都有较充分而具说服力的诠释,并联系创作实际,具有创见地提出历史剧创作中的艺术虚构,并非一定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法则,指出公认的佳作晋剧《傅山进京》中最精采的篇章,恰恰是“大虚而小实”的例子。本文既有理论观照,对历史剧创作又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胡应明

评委会评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历史剧创作一个持久的话题,胡应明的文章《再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注了这一话题,认为历史剧创作要确立“戏剧本体”的地位,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历史真实”应服膺于“艺术真实”的建构。作者创作与理论双栖,理论密切结合创作实践,视野开阔,其论述颇富启发。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苏 涵

个人学术简历:苏涵,男,1955年生。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文学。先后承担多门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集美大学首批重点学科:集美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全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过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全国社科基金艺术学类项目一项。独立出版过专著《中国小说审美理想》、《琴心记评注》、《春芜记评注》等,合作出版过专著《顾恺之研究》等三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过省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厦门市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业余从事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也发表有一系列相关论文。

评委会评语:苏涵的文章《闽、粤农村盛演“菩萨戏”现象的调查与思考》是一篇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好文章。作者用翔实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表面繁荣的农村戏剧市场背后,隐藏着让人心痛,令人忧虑的诸多问题。农民请剧团演戏仅仅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演员的表演也只是供泥塑的神像观赏,寥寥无几的观众又都是年过六旬、半睡半醒的老人。任其发展下去,戏剧前途堪忧。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叶 萍

个人学术简历:叶萍,女,1974年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2006年参加省级科研项目《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我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新情况研究》(参与)。论文《历史语境下的土家民歌与西兰卡普》发表于《学术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论文《楚剧研究述评》发表于《科教文汇》(2008年第1期)。2009年参加市级课题《汉剧十大行文化生态研究》(合作)。2009年参加武汉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参与)。论文《城市街头的楚剧表演——平湖门业余戏班的田园调查》发表于《戏曲艺术》2009年第4期,该文被“人大资料复印”的《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文《寻找民间的汉调》发表于《戏剧之家》2010年第1期。论文《乡村礼俗与民间班社——武汉市业余楚剧团“小菊花”的田园考察》发表于《戏剧之家》2010年第6期。2010年参加市级课题《汉剧十大行文化特征研究》(合作)。

评委会评语:叶萍的文章《城市街头的楚剧表演——对平湖门业余戏班的田园调查》效法社会学者从事田园调查的方法,以常年在武汉市平湖地区演出的楚剧戏班为研究考察对象,依托翔实的调查资料,对楚剧演出何以重现武汉城市街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指明街头卖艺模式的变化与诸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关系,论证社会生活变化何以导致民间戏剧文化的变迁,足以引起我们对当下整个中国民间戏剧生态的关注。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份田园调查文笔清新生动,也透着作者对于其考察对象的一片真情。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张大新

个人学术简历:张大新,生于1949年3月,汉族,河南省遂平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81年底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从事高等学校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近三十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文化遗产》、《中国戏剧》等国家级权威社科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独立撰写出版过《沉沦·忧思·求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等多种戏曲研究专著,主编出版过全国高校文科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全二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担任过《20世纪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修订版《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的主要撰稿任务。1993年以来,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陆续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过《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人心理与创作关系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6项。近期受聘为国务院二十一世纪重大系统工程《中华大典》编委、《戏曲典》副主编。目前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河南地方戏的整理与研究。

评委会评语:张大新的文章《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启示》重点论述了新编豫剧《程婴救孤》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赞扬作者在尊重经典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意识,充分肯定了该剧在处理改编本与传统题材的关系时,突破了轮回冤报的局限,通过程婴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了救孤行为以深刻的意蕴,彰显了中华民族拯救苍生、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的审美意蕴。文章观点明确,分析细腻,是一篇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论文。

(该论文详见《理论评论》栏目)

猜你喜欢

戏曲论文戏剧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