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中的领导角色定位和行为选择

2011-11-07卢岳华

领导科学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举措角色定位长效机制

卢岳华

【内容提要】建设人民满意的安全校园是一项复合型系统工程,在探索长效机制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级相关领导者和部门在维护校园安全、防治校园暴力中的角色职责,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行为选择来确保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关键词】人民满意安全校园 领导者 角色定位 长效机制 举措

【作者简介】 卢岳華,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政治学与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本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人民满意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构研究——长沙校园安全与校园暴力防治的调查思考》(2010YBB319)的部分研究成果。

建设无校园暴力的人民满意的安全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评价各地党委、政府善治能力、管理绩效的一个标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要以科学的角色定位和正确的行为选择为构建人民满意校园长效机制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一、当好创新者、维护者,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校园安全的先导带动机制

从创建人民满意安全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来看,学校暴力“零案发”的人民满意安全学校是学生宜学、教师宜教、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美誉度和知名度兼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各级领导者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师生安全无小事、校园安全重于泰山”、“防重于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变僵化的被动滞后应付为灵活常态的主动服务应对,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校园安全问题,才能让家长师生的安全感更强一些,心里更踏实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成果。具体而言:

1. 做身体力行的先行者、宣传者。要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校园安全的先导带动机制。除了党政一把手亲自出席校园安全工作会议外,还要建立健全联点联校制和主管、分管领导对校园安全实施长期“承包”的制度。每学期初、期中、期末要定时到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专、大学)去走走看看,检查督促安全设施、安全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 做民意的倾听者。要在校园暴力防治、校园安全网络建设中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联防、联创机制,健全社会动员、社会整合的立体防控机制。从校园暴力的实施主体来看,既有教职工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管理者对教职工,更有社会上的精神病患者和违法犯罪分子针对师生的一切身体心理伤害行为。从校园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看,既有教室校舍设备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疾病预防管理、校内和学校附近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又有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有效的应急预案缺失,监督和执行不力的原因,还包括安全意识匮乏、预防能力欠缺、疏忽大意等原因。正是由于安全隐患点多面广,不确定性大,更需要对家长、师生和社区(村)群众进行护校维权“全民总动员”,整合一切人力资源,调动他们参与防范学校暴力、减少或杜绝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做拒腐防变、反腐倡廉的垂范者、清廉者。贪腐和玩忽职守对校园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各级领导包括学校领导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入学招生以及教学用品(课本及教辅资料)、学生用品(校服、住宿用品)、食堂食品等物资采购各环节中,要做到严格按照基建、招生和采购程序办事,坚持基建(修缮)项目、采购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和按规定报批制度,不违规“打招呼”干预招投标活动,以确保硬件设施质量,大幅度降低办公楼教室校舍等的安全隐患。要坚决查处和打击利用择校费、分班(重点和普通班)费、补课费等名义违规敛财,加重学生家庭负担、激化家长和学校矛盾的行为,以维护学校的美誉度。

二、当好履责者、问责者,健全校园安全责任事故追究惩戒机制

由于校园安全是一个具有涉及面甚广、关注度甚高、关联度甚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必须构筑有恒负责,忠于职守的责任链,多元联动,确保预防校园安全事故、治理学校暴力的系统工程有序推进。

1. 当好确保校园安全的自觉履责者。人民满意的安全学校是责任为先、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人文关怀为重的创新型、活力魅力型、人性化校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道精神和西方平等、博爱等普适价值观,按照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培育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强化兼济苍生的使命感;要具备平民情结和对师生等弱势群体赋予深切人文关怀的政治道德品格。由于领导者集祖(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多种社会角色于一体,其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决定了谁都有学生身份的子女和亲属,这就需要各级领导者构筑一条由呵护脆弱生命的爱心、帮扶弱势群体的良心、重视正义和谐的公心组成并主导的内生责任链。培育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高情商,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起码的政治道德责任和行政伦理。要构建自觉履责的动力机制,促进责任外生(被动负责)向责任内生(主动负责)的转型,做到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地捍卫师生生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权益。

2. 当好依规问责的执行者。要健全追究惩戒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对校园安全负总责的党纪和行政问责机制。校园安全事故和学校暴力案件屡屡发生,固然有其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判性、隐患的长期性等客观因素,但与少数领导干部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淡薄、履责能力弱化息息相关,还与责任边界模糊、责任抽象缺乏刚性约束、问责人治化风暴化(风声过后,异地为官或重新提拔)有关。但校园安全事故和学校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有其可预测性、有规律可循性、隐患的可排除性、损失的可降低性特点。因此,要通过强化责任追究,打造由敬畏生命之心、担忧舆论谴责之心、惧怕问责撤职之心构成的外在压力链,提高渎职失责的风险成本。

3. 做严明的考核者。要建立完善市、县(区、市)、乡镇“三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乡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监管责任链条,连点成线,点面结合,形成立体防控网络系统。做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全面覆盖,推动城乡学校安全管理与城乡教育发展同步。校园暴力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复杂性、连锁性、转嫁传递性,如教师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对学生的态度恶劣和行为偏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部门利益至上、监管不力和校长们的急功近利、纵容默许可能导致少数家长蒙受“乱收费”、受歧视之苦,有可能转化为报复学校的恶性犯罪;社会治安秩序不佳、学校管理混乱可能会导致问题学生和社会无良之徒恃强欺弱,殴打强奸学生等。因此,必须健全完善长效的校园安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要明确主管分管市长、县(区、市)长、乡镇长、街道(村)社区主任的监管责任;在学校内部,要将校长、教务处(组)长、教研室(组)主任、保卫处(科)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工勤人员、门卫保安等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分解、细化、量化,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旦出现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和学校暴力事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目标管理绩效一律考核为不合格。要形成履责必受奖,渎职必受罚,办事有程序,操作有规章的良好氛围。

三、做标本兼治、内外兼修的善治者、服务者

学校软硬件建设和管理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所谓善治就是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能善于探索、总结和遵循学校治理的各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却奢望平安无事,无疑是痴人说梦!要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既抓基础设施的完善又着眼于制度规则的健全,既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治标)又致力于寻求治本之策。

1. 做精细化管理者、监督者。要提升硬件设施的健全、耐用和安全度。在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细节决定成败、廉洁决定品质、认真决定效果。要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建设项目决策民主化、论证科学化、招投标合法化、预决算严谨化、承建过程监管透明化的力度,推行基建(修缮)项目全过程公开监理和严格审计。强化学校硬件建设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规范办事程序,防止在招投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过程中的暗箱违规操作,确保学校建设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要认真督促检查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楼、教室及楼道、宿舍、食堂、围墙等房屋的质量情况,防止发生“墻脆脆、楼歪歪”现象。要科学设计楼道、完善防护网窗设施,防范学生因拥挤发生踩踏等意外伤亡和自杀事件。要强化学校各种设施安全建设与管理,定期检查用水、用电、用气、锅炉、消防通道设备等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质量标准,维护维修设备设施是否及时,做到防患于未然。

2. 做校园环境的优化者。领导者思想的高度、视角的广度、思维的系统度决定着学校安防措施的严密度,也决定了尊重、关爱师生生命的深度和实效。如果缺乏安全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生存都饱受威胁,学校的功能和教育的目的性何以实现?学校的美誉度和政府的公信力从何谈起?因此,要全方位谋划,制定更为周密、更为细致、更为严厉、更具可操作性、执行力更强的长效督察监管机制,方能做到全时空防范,全地段监控,如建立完善学校周边的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健全教室、办公室和校园安监系统,加强对学生、老师、班主任和校长的监控,防止歧视差生和问题学生、侮辱殴打学生、性侵犯女生等损害学生人格尊严、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象发生,确保百密而无一疏。

3. 做善于运用教育规律的善治者、善教者。领导者要善于掌握教师职工和学生心理,做校园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调解网络全覆盖,全方位协调的机制,把矛盾排查调处责任落实到班级,科室(系)、学校,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纠纷,尽力做到小事不出班级、大事不出校园,矛盾化解在学校。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而言,要身体力行,引导教师和管理者以探索教育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为原则,以独生子女固执任性、自私懒散、叛逆性强,不善关心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性格缺陷为依据,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引进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强化心理疏导,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服务质量标准化、师生行为文明化。对教职工,要开展经常性的忠诚敬业慈爱教育。对学生,要开展常态化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尊师爱亲(父母长辈)的感恩教育、戒早恋戒网瘾教育、抗挫折教育,以及集体荣誉团队精神教育,培育青少年坚韧、宽容、自制、独立、果断、乐群、负责的良好性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学生形成知国情、分国忧、明己任、担己责的主流特质。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举措角色定位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