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1-10-28李国杰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人力

李国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李国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工学结合”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要通过重构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措施,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工学结合”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意见还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开展“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解读

“工学结合”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践与不断学习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关系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究竟如何结合和怎么结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相结合。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3)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群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核心工作知识和技能选定教学内容。(4)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围绕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联系。(5)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队伍相结合。学校教师理论扎实、接受新技术快的特点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6)教育资源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学校应积极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工学结合”得到切实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可以加强教师对企业生产实际、新知识、新技术的跟踪学习和掌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工学结合”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和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把企业需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站在企业的角度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经过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努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从教材和教学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基地,也聘请了若干企业一线高级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日前,就我们对于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1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不满意。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表现在,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学目标还不够贴合工作岗位需求,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就业导向作用。转变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的前提。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我国高职教育基本模式,即“理论+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两重性,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均衡、尚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很多方面还沿用着学科式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和考核等方面还采用着传统方式,教师及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管理人员、教师等各方面的人员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关键和切入点,真正把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须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着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近几年尽管我国高职院校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据调查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比已有大幅提高,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已超出了理论教学学时数,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在英国为2∶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1节理论课都配有2至3节的实践课。[1]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所不同,但是,国外在能力教育方面的经验还是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的。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实训课、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践、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其中,课堂实训课的教学时数往往占有较低的比例,这需要尽快改革。

2.设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堂实训课教学内容。加里·德斯勒在他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例举了一家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负的责任,具体分为十大方面[2]:(1)配置合适的人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2)引导新雇员进入组织;(3)培训新雇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4)提高新雇员的工作绩效;(5)争取实现创造性的合作,建立和谐工作关系;(6)解释公司政策和工作程序;(7)控制劳动力成本;(8)开发每位雇员的工作技能;(9)创造并维持部门内雇员的士气;(10)保持雇员的健康及以改善工作的物质环境。从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是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人力资源岗位涉及的各项职能工作,能很好地与领导和员工进行沟通和协调,还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类职员的工作能力需求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员应该具备的五种能力有: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操作技能;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能力;具备较快熟悉和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人事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八大模块。因此,在设置实践课教学内容时,首先以这八大模块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上述五种能力要求,设置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如图1。

图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置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还需要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3.探索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情况,课题组经过对108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调查,得到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运用频率最多的还是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7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还做得不够精确,学习效果不明显。

同时,我们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训练的九项内容,对42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就六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行为塑造法、头脑风暴法、参观访问法)在不同岗位能力训练内容使用效果期望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分别在九项岗位能力训练内容中选择出最佳教学方法,如表1。从表中,可以归纳出,最为常用的是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在对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中总有两种使用效果相对期望较高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有较多的选择期望,但是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运用期望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师到企业锻炼和熟悉专业岗位实际状况、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等措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表1 教学方法在岗位能力训练课中使用效果期望

4.创新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途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另一种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方式,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其操作技能。但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现实中并不希望有在读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方面是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担心企业员工的信息外泄。经过与多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交流发现,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真正找到令校企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式,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受到硬件设备、场所、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也没有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建设措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划出了专门的场所,配置了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但还没有吸引到合作项目,使得实践平台建设成为学校一厢情愿的事。因此,应改革实践平台的管理模式:

(1)建好校外实训基地,首要的是理顺校企双方的责任和利益。对于学校而言,重要的是通过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降低资本投入,减少管理成本。根据“互利互惠,双方受益”的原则,学校可以“以培训换实训”,发挥学校多个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一方面,把企业的员工引到学校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送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去跟班实训锻炼。企业提供实训内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拘泥于岗位实习,比如采用参观考察、在基地听讲座与答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与答疑等其他形式。同时,学校要能为企业办好实事,如,做好人才输送工作、智力和信息支持工作、员工培训和学历教育、劳务帮助等工作。

(2)加强校内生产新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地方劳动力市场合作,在学校构建生产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通过从企业引入人力资源外包项目做起,由教师做项目的负责人,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中来,从而把课程实践教学带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

(3)建立岗位能力训练教室,把教室划分成理论教学区域和技能训练区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应在相应的岗位能力训练教室开展。岗位能力训练教师配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如电脑、网络、传真、打印等办公设备及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真实管理案例引入能力训练教室。

5.提高双师素质,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背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就是要有较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不仅能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还要能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要求所有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就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5年内要有2年到企业顶岗锻炼,用以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使教师熟练掌握市场上本专业一线岗位任职需求,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需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的优势,建设专业案例资源库,满足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密切合作,学校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实践教学组织较好,富有成果,绩效突出的专业教师团队给与奖励。通过科学的引导,有效地激励,推动专业实践教材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 田红娜.浅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2009,(6).

[2]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刘昕,吴雯芳,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11-02-23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HRM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索”(KXJG200947)

李国杰(1978-),男,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人力
盐工学人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