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居原型与宗族结构
——宁波民居的原型分析

2011-10-28

关键词:明堂宗族院落

蔡 丽

(宁波大学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民居原型与宗族结构
——宁波民居的原型分析

蔡 丽

(宁波大学 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民居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真实体现了各色乡土生活。从建筑学的角度描述宁波民居原型的基本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其物质特征背后的内在原因,能更加完整地理解宁波民居。

民居原型;特征;宗族结构;祭祀

宁波位于浙江省最东部,宁绍平原东端。其西部和西北是四明山脉,西南和南面是天台山脉,北部及东部是杭州湾和东海,中间为河网平原。两条较大的水系奉化江和余姚江发源于山区,流经平原,汇合为甬江,最后流入大海。宁波整体是一个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地理单元,对外的陆路交通不便,但内部河网发达,利用河道和水运接上浙东运河,可直达杭州,北面的大海既是天险也是出口。历史上宁波就曾利用海运进行对外贸易,通过浙东运河深入内陆。

清代宁波府隶属于浙江省,下辖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5个县,在民国又加入了余姚和宁海。解放后,宁波的行政区划基本不变。

宁波有经商和移民的历史。西汉晚期至南北朝以及唐晚期,北方中原战乱,大批贵族或在浙东任职,或逃难来浙东。“北宋末年(1127),金兵锋芒直逼江南,宋高宗率众大臣、富户过江,浙东陡增万户”,宁波“一跃而成为浙江十州中人口最多的州府”。[1]而宁波两面是山,一边傍海,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受海水浸泡盐碱化严重,不能裁种水稻,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此矛盾,自宋代始,宁波人利用其地理优势走出去经商,在血缘和地缘的扶持下逐渐形成了宁波商帮。

“中原移民不少是中原世家大族,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严密的宗法组织、生存的需求和文化的传承。”[2]他们聚族而居,保持着严密完整的宗族组织,共同克服各种生存困境,进而生根繁衍和发散,所以宁波的古村落多是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

本文具体的研究对象为清代宁波府行政区划里血缘村落中的居住建筑,着重对宁波民居原型的分析。“原型是由相似性集合而成的抽象原始类型。”[3]宁波民居原型是笔者在宁波古村落民居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具有普遍共性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总结。

一、宁波民居原型特征

(一)平面布局

宁波民居的主体建筑呈 H型布局关系(图1)。正房朝南三开间,被左右通长的厢房夹紧,与前后围墙围合成为大小前后两个院落。正房明间用于祭祀祖先和红白喜事,当地人称为堂前。堂前采用格扇门,规格较高,方便拆卸,在祭祀时可变成半开放的空间(图2)。正方左右次间为长辈的卧室。前院称为明堂,占地较大,方形石板满铺,可以进行公共祭祀活动。后院是狭长的生活院落,挖有水井。厢房为多开间并列的排屋形式,主要为晚辈的卧室和生活区。与正房交接处通风采光差的房间多用作厨房和储藏等辅助用房。正房和厢房环绕院落设有单层单步的檐廊,檐廊延伸到房屋内部变成了弄堂,形成双十字形交通体系。弄堂内沿着榀架方向设连接上下的单跑楼梯。

图1 平面布局

宁波民居的中心是祖先祭祀的堂前,“主要是用来做祭祀羹饭的地方,也就是向祖宗的亡灵表示敬意的地方”[4](P14)。堂前大部分时间空置着,却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卧室等其他房间必须以堂前作为对称和向心的几何中心进行布局,体现祖先至上的等级和秩序。“‘明堂’,正是候祭的后代子孙聚集跪拜的场所。”[4](P14)所以不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区,宁波民居的明堂都开阔严整,以满足集体祭祀活动的需要。

(二)院落空间

围合明堂的界面呈现退台式的关系。外围墙相对较矮,使占地较大的明堂显得更加开阔和疏朗。以外围墙作为高度参考,明堂横向剖面的高宽比接近1∶2(图2)。再加上檐廊环院柱网的韵律感和对称布局,整个院落呈现开敞严整的秩序感。

图2 横、纵剖面

(三)立面特点

宁波民居主立面平面布局呈对称关系,围墙延伸变成高出屋脊的厢房山墙。围墙和山墙的落差较大,马头山墙阶梯程式化,级数多,体量大,七级的甚至九级的“五岳朝天”式比比可见。民居立面轮廓错落有致,对称格局更加突出。

图3 主立面

二、宁波民居原型扩展模式

(一)扩展模式分析

最常见(图4)是横向扩展方式。厢房排屋向外平行复制,第二排厢房与第一排之间以狭长侧院隔开,通过廊亭联系。还有两种纵向扩展院落层次的方式。第二进明堂与第一进入口前院之间用中央的仪门连接,同时增加院落的层次。当明堂为第一进院落时,第二进是面积相对较小的生活院落。另有纵横结合的两种方式。不管何种方式,始终保持堂前和明堂的中心位置。

图4 扩展模式

(二)宁波民居内的居住关系

宁波民居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家庭内部等级关系祖先—长辈—晚辈,即大家庭居住模式。扩展后的民居仍采用以堂前为中心的布局方式,即祖先祭祀功能最重要,厢房山墙的数量、位置和形态表达出民居的规模和等级关系(图5)。

图5 扩展后的主立面

三、宁波民居中的宗族结构

(一)家庭两级管理结构

普遍意义上认为,血缘村落内宗族结构和等级关系是宗族>房族>户(家庭)。在宁波的传统血缘村落中,大多实行的是族房两级制,即宗族和房族共同管理家庭的制度。族长由“齿分俱尊者担任,管理宗族,调节宗族关系是重要职责”,“各房设立房长,房长是管理宗族的初级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调节族内纠纷”[5](P57),如遇房族内争讼不服,再交由族长处理。宗族和房族主要处理族内的生活纠纷,较少干预经济事务。经济上房族和家庭之间相对独立,各谋发展。

“房长联席会议有监督族长的权力。”[5](P57)可见房长作为管理宗族内部事务的初级负责人其实际的权威和能力要大于族长。宗族的概念相对被弱化,房族的作用被强化。每个家庭在尊敬共同始祖即宗族的前提下,一般会更加亲近离自己血缘更近的近世支系祖先,所以宁波人更认同自己的房族身份。

祭祀是联络族人感情的常用手段。冬至时节,“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6]。宁波的族众尤其是发迹的大户,在自己的住宅内专门辟出一间即堂前进行祭祀,纪念自己的支系祖先。

(二)祭祀要求与家庭独立宗族关系的综合产物

宁波民居因为祭祀功能的要求几乎变成了半个祠堂。面对地少人多的困境,厢房采用通长排屋形式,经济地利用有限的土地,也保证了堂前和明堂的中心位置。

宁波民居的明堂气氛少了人的活跃元素,多了许多祖先的严肃和秩序。院落开阔满铺整齐的石板,迎面上下两圈的灰瓦屋面,整齐的檐廊柱列,重复的开间立面,雕刻和装饰都被藏在檐廊深深的屋盖里。

宁波地区族房两级管理结构,提倡族众尊重和延续血脉渊源,不干预其经济事务,某种意义上鼓励了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发展和竞争意识。由于房族和家庭发展和实力不均衡,相应的,其民居的规模差异明显。在宗族统一的开放式的管理下,宁波民居聚落整体可能会呈现一种有序的不均衡性。

民居数量大,分布广,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草根文化的集中反映。真正理解民居,除了掌握民居的建筑特征之外,还需要研究民居内人的行为活动特点,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空间和物质层面为切入点,从建筑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宁波民居背后的宗族关系。宁波民居反映了宁波人“祖大于宗”的宗族观念,是一种宗族内部开放性的结构体系。

[1]风雨烟霞代代相传——宁波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EB/OL].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2009-03-19.

[2]陆林.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5).

[3]韩冬青.类型与乡土建筑环境[J].建筑学报,1993(8).

[4]周时奋.宁波老墙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5]常建华.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以浙江余姚江南徐氏为例[A].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一)[C].台北:2007.

TU241.5

A

1673-1395(2011)03-0173-03

2011-01-12

蔡丽(1979—),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历史建筑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明堂宗族院落
八一作品
探访明堂天堂
一垄地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