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1-10-27白瑞芬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人文语言

白瑞芬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8100)

读图时代《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白瑞芬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8100)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要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直观方式展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趣味教学对《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既要使古代汉语教学与时俱进,又不能失其本真。通过大量的教学调研活动和分析可以发现,《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师教学理念、课程重难点讲解、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第二课堂开发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有待实践。

读图时代;古代汉语教学;人文素养

在近期教学中发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读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感性多媒体展示来理解教育内容,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像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等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只需被动接受不需主动思索,读图时代的到来对古代汉语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工具性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逻辑来理解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古代汉语教学无法采取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料进行课堂内容展示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课堂内容有一定难度。如何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和改革水平,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及其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并能胜任中学语言教学。这一突出问题是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同类型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研概况

为探求在新形势下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水平,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长江师范学院及同类2所院校已经开设过和正在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的学生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本次调查设置了14个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法和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对我校200名已开设过和正在开设古代汉语的本科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和系统随机抽样相结合,共发放问卷200份;深度访谈对象调研学生10人,小组座谈调研学生50人。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资料数据统计分析采取EXCEL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如下:

A B C D E 1 73% 27% — — —2 16% 84% — — —3 30% 52% 9% 9%4 11% 48% 30% 10% 1%5 25% 8% 21% 46% —6 22% 42% 31% 5% 0%7 14% 54% 27% 5% 0%8 27% 50% 16% 5% —9 57% 43% — — —10 46% 33% 1% 10% 10%11 84% 16% — — —12 13% 37% 17% 24% 9%13 10% 56% 34% — —14 26% 48% 3% 10% 13%

二、调研资料及问题分析

1.课程认知与定位。在被调查的180份有效问卷中,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30%的学生认为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只有1%的学生认为既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又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也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有效调查问卷中,只有18人对古代汉语的定位准确,认识到了古代汉语作为人文素质课的性质。造成学生对古代汉语认识不清的原因,一方面在最具有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如王力、郭锡良、许嘉璐主编的教材)里,主要强调《古代汉语》是基础课、工具课,课程的目的是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而没有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没有将文选中蕴含的人文素养传达给学生,事实上我们只有一个汉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古汉语丰富的语言智慧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进行现代话语组合时词汇更丰富,措词更准确,语言的风格和色彩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使《现代汉语》课的知识体系得到深化、升华和融会贯通。

2.课堂教学重点。41%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的教学重点是文化常识讲解,18%的学生认为重点是字词句讲解。在访谈中,一些学生感到教师对字词活用及语法讲解讲得比较粗糙,以致今后在自主学习和阅读时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其实,忽略语言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中不强调语言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对文化层面的观照仅提及课程具有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精华之作用;在教学目的方面则基本不言及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的状况是,在课堂教学中仅对教学素材进行语言学意义的分析描述,忽略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学价值,对于一些富有文化学意义和素质教育意义的语言材料没有实现其中蕴涵的教育功能。语言课教师往往着眼于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忽略了语言还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3.教学目的与效果。语言课程普遍重视语言知识体系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否提高及得到哪方面的提高这一问题上,有57%的学生认为有所提高,其中4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阅读古书的能力,3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的理解能力,1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11%的学生认为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而对于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仅有1%的学生。注重教师的“教”,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学生的“学”和“练”,致使“知识”不能及时向“创新”与“能力”的转化,未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整个校园及社会。多门汉语类课程的实施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本科生毕业时许多人不愿写语言学论文、或不具备撰写语言学论文的能力。以普通话教学为例,语言接受必须营造语言环境,可是目前主要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强调,有关部门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随时督察,事实上并没有在校园真正形成人人都说的风气,学习者仍处在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推普”工作举步维艰。为此,汉语课程应担负起发掘课程自身蕴涵的素质教育和语言智力教育资源,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4.教学内容手段。尽管古代汉语全部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但展示手段相对匮乏。65%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的PPT文字太多、制作乏味,47%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的PPT没有太多改进的余地,无法做到趣味教学,38%的学生希望教师的PPT能够有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教师制作PPT课件时,忽略了大学生对直观和感性资料的需求,讲解课本时忽略了“言”与“文”之间原本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文本到文本,忽略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中鲜活生动、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口头语言之关系。缺乏生活气息和艺术审美价值,很难唤起学生对母语由衷的敬意和热爱之情,难以产生学习和研究汉语的热情,而这些正是学习最需要的动力。

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于第二课堂的开展,我们主要从开展的必要性、如何开展来调查的。84%的学生强烈要求开展第二课堂,其中3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开展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语言、地域方言调查的方式进行,24%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术兴趣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的方式进行,17%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13%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故事的方式进行,9%的学生认为以上四种方式都要进行。此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4%的学生都有创作仿古文言文、古体诗、近体诗、词、赋的想法,这也就成为我们开展第二课堂的另一种形式。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看来,教师需要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步伐加快,方式多样化。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主要从课堂氛围、知识范围、互动教学来调查的。被调查者对课堂氛围比较满意,认为知识范围比较开阔,认识到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认为课堂氛围活跃、知识范围开阔的同学都强烈要求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而那些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互动教学活动的同学感受到的正是沉闷的课堂氛围、拘泥于书本的知识。

三、对策

通过对问卷统计资料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作为汉语课程教学理念。语言材料不仅是语言材料,而且是积淀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审美意蕴的文化载体,对语言所负载文化的心领神会,可以使学生走进语言背后绚丽多彩的文化世界,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研究如何挖掘课程知识体系的文化意蕴,特别关注其中蕴涵的对现代社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文化观念,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生态忧患意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家国观念,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注重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以及话语组合积淀的语言智慧和非凡创造力,这些都是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第一层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语言能力教育作为汉语课程教学的总原则之一;在第二层次上,将这一总原则落实到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人文素质和语言能力,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其次,坚持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统一。我们认为汉语教师不仅要进行汉语知识体系传授,而且要肩负起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和语言运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将知识召唤到场,这样才能师生共享获得知识的快乐。这就要将课程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历史及哲学等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更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才不会有距离感,才会学以致用。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教学重点。

再次,注重课堂授课的直观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一方面,在课堂上充分适时地开展互动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发掘其对知识的兴趣点,切实做到将知识“召唤到场”,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如果教师一味地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将课堂重点放在文化常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课程教学重点,就会走入课堂教学的误区,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与古代文化的联系这一问题上,要做到恰到好处,感受到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

最后,坚持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课程要重视学生实践锻炼,除课堂实践外,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古诗文诵读和讲解比赛、汉语知识竞赛、普通话表达比赛、普通话会话角等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人人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研究语言的创新能力。引导组织学生在分析文本语料的语言学意义之基础上,能够关注其蕴涵的人文资源。指导学生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故事,开展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语言、地域方言的调查研究,培养学术兴趣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加快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只有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改变学生一提到古代汉语就感到深不可测的局面。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6.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06.

[3]许嘉璐.古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822002)

白瑞芬(1980-)女,山西大同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典籍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关研究。

2011-02-13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人文语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语言是刀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人文绍兴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人文社科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