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大山
——新一轮区域竞跑中的贵州行动

2011-10-26顾海凇

当代贵州 2011年3期
关键词:贵州

■ 文/本刊记者 顾海凇

走出大山
——新一轮区域竞跑中的贵州行动

■ 文/本刊记者 顾海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开启,今后五年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力度将加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东盟自由贸易区方兴未艾,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的产业转移辐射不断扩展……机遇面前,关键看反应、看行动。

发展慢,是贵州面临的主要矛盾。

即使是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的第一轮西部大开发10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仍然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在人口规模与贵州相近的省份中,贵州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辽宁的四分之一,福建的三分之一,不到黑龙江和陕西的一半。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追赶的压力不言而喻。

投资拉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贵州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但是,贵州投资规模偏小,投资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及西部地区。贵州的追赶,首先必须是以项目为载体的。

在“十二五”开局前夕,明确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以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为发展支撑的贵州,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强化协作,以抓投资、抓项目开始了冲刺和追赶。

跑“部”前进

2010年12月23日,贵州铁路建设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大喜日子。成都至贵阳铁路客运专线等7个铁路项目同时开工建设,建设里程666公里,总投资达830亿元。

这是贵州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跑部”呈现的最闪亮风景。

提起“跑部”,贵州人有太多感慨。由于贵州经济在国家的总盘子中份额偏小,项目与资金投入长期不足,贵州与国家部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发达地区常常一个县长可以谈成的事情,贵州可能一个厅局长也难搭上线。另一方面,一些干部不愿跑项目、不懂跑项目,应该亲自带头出面的事情不带头,也给外界留下了封闭保守、自甘落后的印象。

经济落后地区以及投资拉动型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注定了贵州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协作、谋求更大支持方面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形象,更积极、更主动、更讲实效。

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里,省主要领导带头,多次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铁道部等10余家部门,就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投资和重要政策进行衔接。

2010年9月6日,栗战书、赵克志履新贵州第17天,就首先走访铁道部,亲力亲为,为贵州新一轮铁路建设谋篇布局。“跑部”的结果,是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表态:“规划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提前,只要贵州做好前期工作,铁道部立即安排开工建设。”《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签署,规划全省铁路在省境内建设总规模约4759公里,总投资3990亿元,我省新提出的所有省际干线和省内城际铁路全部纳入其中,且项目建设时序均有所提前。

将工业强省作为主导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就必不可少。经省主要领导多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洽谈,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我省签署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贵州工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为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持,并建立会商机制。

山的阻隔,最终挡不住开放的翅膀。山与外界的联结通道,正徐徐展开。(本刊记者 杨 舰/摄)

2011年新年第一天,由贵州、河南等5省联动的“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启动仪式主会场设在贵州,贵州的旅游在与全国联动发展中展露力量。而根据去年底贵州与国家旅游局签署的一份备忘录,“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逐年增加对贵州旅游发展基金的投入,以加快贵州建设旅游大省步伐。

主动出击、跑“部”前进,正成为贵州干部的重要工作方式和状态。随着一桩桩一件件的协议达成、项目落实,贵州在区域发展中显示了蓬勃的力量。

携手央企

贵州是能源、矿产、气候、生物、文化、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大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贵州将目光瞄准了拥有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的中央企业。

2010年12月26日下午,贵州省与中央企业投资发展恳谈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08家央企参加,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2929亿元。涉及农林牧渔、矿产品深加工、制造业、电力、煤气、技术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2011年开工项目33个,投资总额2376亿;2012年开工项目14个,投资总额553亿元。掀开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下的贵州投资热潮。

蕴量丰富、水火互济的电能资源,是贵州的一大优势,从2010年10月份以来,贵州与各大电力企业强化合作的联姻喜讯接踵而至。根据我省与华电集团公司、华能集团、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将把贵州作为重要能源基地,拟投资630亿元,南方电网公司在贵州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000亿以上,中电投将在贵州发展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

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拥有富集资源,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强大的贵州,令大企业和银行坚定了深化合作的投资信心和决心。

“十二五”期间,中铝将我省列为重要产业基地,投资345亿元,建设贵阳、遵义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中国石化近期将在我省投资815亿元,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建设成品油管道和销售网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众多的大企业在主动对接、主动出击的贵州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要确保全省生产总值实现8000亿,力争达到1万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据测算,五年需要约4万亿的投资拉动,需新增信贷资金总额1.2万亿元左右。根据国家开发银行与我省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将向我省提供意向融资额度2000亿元,从扶贫开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人才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而此前,中国建设银行张建国一行到贵州,与我省有关部门、企业签订了授信额度135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

区域协作

中国东西部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贵州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泛珠三角,是贵州寻求区域协作的重要阵地。西部的能源、东部的市场,源于互补的需求,贵州依托“西电东送”等合作与泛珠三角区域实现了有效的对接。每年贵州都组织多个经贸团组,到香港、澳门、广东、福建、重庆等开展经贸交流和考察,推介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2005年至2009年,贵州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累计引进投资合作项目6400个,实际到位资金约900多亿元。

贵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开展的经济合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占全部省外在黔投资合作项目到位资金的80%以上。香港澳门企业在我省的项目投资也占了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较大份额。

长三角,是一片与贵州日益紧密的发达区域。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有望在5年左右建成,届时从贵阳到长三角中心上海,也就5个小时左右。

贵州与长三角开始了新的互动与合作,据悉,贵州已经开始了与苏州的接触,以学习借鉴其先进的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徐州、常熟等党政考察团,偕同徐工集团、波司登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在贵州有关方面的邀请下赴黔考察,寻求合作。

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贵州代表团共签约6个项目,金额达38.3亿元。家乐福、恒鼎实业、统一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了投资合作。

释放活力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贵州下了大力气。

最近在全省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活动和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旨在提升我省在观念、诚信、效率等方面的软实力,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把贵州打造成一个成本低、回报快、市场广、机会多、信誉好、效率高的理想投资创业之地。

省主要领导指出,在营造投资环境方面,贵州要保证做到:凡是国内其他省区市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我省都要提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投资权益,我省都要依法保护;凡是需要由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我省都要全力解决。

民营经济如水,资源与环境,就是决定其流向的渠道、洼地。

在贵州省第二届黔商论坛上,省委统战部与港澳台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贵州省招商引资签约仪式,共成功对接17个项目,总投资357亿元。

一些省外知名企业对贵州表现出了新的关注。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雨润集团等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对在贵州进一步加大投资,开展新的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企业还与贵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在贵州的成功落户与发展,证明了这块土地充满希望、充满活力。

(编辑/张玲玉)

猜你喜欢

贵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灿烂千阳--自驾贵州之旅
贵州好故事
贵州教育出版社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