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以儿基会“姊妹学校”项目为例

2011-10-20吴彦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22期
关键词:校际民居协作

吴彦茹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以儿基会“姊妹学校”项目为例

吴彦茹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开展有赖于良好的协作,所以对其协作学习过程需要精心设计,作者以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中的一个协作主题为例,分析了如何对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过程进行有效设计。

校际协作学习;积极互赖;小组自加工;社交技能

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是儿基会远程教育项目框架内的跨周期子项目,旨在通过开展远程合作学习项目,促进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各地区之间学校的均衡发展。[1]项目由中央电教馆和有关省级电化教育馆负责实施,实施周期为2004年12月至2007年7月,为期近3年。项目第一期开展的大型活动包括:“童话世界——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画童话、演童话、评童话”、“姊妹学校项目LOGO设计创作”、“寻根溯源,访寻民居”、“‘行’的探索,各地交通状况的调查”、“家乡文化之我们身边的民居建筑”、“家乡物价水平调查统计”、“走近鲁迅”等。[2]

笔者自2005年至2006年期间有幸参与了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在此笔者以所参与的分区课题“寻根溯源,探寻民居”为例,对如何有效设计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过程进行阐述。

一、分区课题“寻根溯源,探寻民居”情况简介[3]

笔者所参与的分区课题,参与学校分别是广州市海珠中路小学、广西隆林县新州第一小学、广西靖西县实验小学和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小学。参与教师包括:四校各五位来自语、数、外、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共有20位教师。参与学生包括:四校各选取五年级的一个班,每班约40人,共有160人左右。协作学习内容包括:四校经过对学生的调查,确定对四所小学所在地的民居进行调查,即对广州、重庆石柱县、广西隆林县和广西靖西县几地民居为探究主题,主题名称为“寻根溯源,访寻民居”。

二、校际协作过程设计思路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其本质仍然是协作学习,有效的协作学习包括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个体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加工五个要素。[4]同时,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由不同地理区域的学校利用网络平台与工具开展协作沟通,其开展过程中必然涉及网上校际间学生协作和网下校内小组学生协作,以及教师间协作。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遵循协作学习五要素进行设计与实施,下面对其具体设计进行阐述。

三、校内小组学生协作设计

1.分组

实践研究中,四所跨地区的协作学校小学均有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参与校际协作,每班约40人左右。各校先把学生按照异质分组,即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认知风格学生一组。每3~5人一组,每校分为9个小组,分别为第1-9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

2.积极互赖

为了有效促进小组学生的积极互赖,研究中主要采取“设计协作小组目标”、“小组成员担当具有积极互赖关系的不同角色” 两种方法。[4]

(1)小组目标互赖设计

在本研究的实践研究中,四所学校联合确定“寻根溯源,访寻民居”作为师生探究的主题,即对各地民居进行探究。但是教师发现民居探究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于是把主题进一步细化,分为民居的历史演变探究、民居外观探究、民居室内设计探究和地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探究四个方面,并把四个方面作为小组学习主题。每个学校把学生分成小组后,采取每两个组一个小主题,即1-2组为民居的历史演变探究,3-4组为民居的外观探究,5-6组为民居的室内设计探究,7-9组为地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探究,而且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自己的主题探究,并学习其他小组的探究,最终形成对本地民居探究的完整认识,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协作小组内和协作小组间的目标的互赖。只有每个协作小组都认真完成各自的探究,全部学生才会形成完整的认识,是一个共赢的目标设计。研究中师生经常说的 “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句话可以非常形象地描述这种互赖关系,这也是切块拼接法(slavin,R.E.,1986)的运用。[4]

(2)小组角色互赖设计

为了使每个小组内学生相互促进,根据探究主题的需要,实践中我们对每个小组内学生进行了不同的角色设计。每个小组内均设有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学生,记录员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操作员负责本小组重大任务(如实时在线会议)时的计算机操作,资料整理员负责整理小组资料。

表1学生活动记录表

3.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

校内小组学生协作的一个有利条件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但是如果不对此有效促进的话,小学生的协作学习会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为此,实践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学生活动记录表(见表1),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前和活动后填写记录。表格中除了常规需要记录的时间地点、组员等信息,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效果、活动中出现问题以及一些建议和策略几个方面。其中,活动目标要求学生活动前填写,其它几项活动完成后填写,主要目的是要求小组学生讨论出每次活动的目标,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活动,如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讨论出策略。整个过程都是以促进学生面对面交互和交流为目的。另外,为了促进全班学生的交流,也由于探究学习持续时间问题,我们还设计了小组“民居探究阶段汇报”班会,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4.个人责任

为了防止因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协作中“责任扩散”现象(曾琦,2000)和“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本研究中要求指导教师帮助小组对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分工。[4]

5.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维持协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4]社交技能的核心是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和交流思想的技能,如向别人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小组、学校,鼓励他人参与,提出建议和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及解释原因等。社交技能是在协作学习开展前就要培训学生,然后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与改进技能。

6.小组自加工

即小组成员对小组某一活动时期内活动效果和行为的反思。小组自加工是为了促进小组学生更好地协作。为了促进校内小组自加工,在设计主题班会的同时,还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见表2),主要从小组主题研究情况、小组协作情况、小组汇报表现、小组质疑能力四方面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小组自加工,促进小组协作。

四、校际间小组学生协作设计

1.分组设计

前面校内组分组中提到,四所参与学校已经把学生按照每3~5人一组异质分组,每校分为9个小组,分别为第1-9小组。然后,四所学校按照小组顺序进行配对,组成9个校际小组。以第一校际小组为例,第一校际小组的组成成员是:广州市海珠中路小学第一校内小组、广西隆林县新州第一小学第一校内小组、广西靖西县实验小学第一校内小组和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小学第一校内小组。其它校际小组的组成同第一校际小组的形式。

表2 主题班会评价表

每个校内小组有一名指导教师,每个校际小组有来自四所学校的四个指导教师。

2.积极互赖设计

在本研究的实践研究中,校际小组积极互赖的设计与校内小组对主题的探究一致,即校际小组同样采取切块拼接法:即第1-2校际小组为民居的历史演变探究,第3-4校际小组为民居的外观探究、第5-6校际小组为民居的室内设计探究,第7-9校际小组为地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探究。

每个校际小组积极互赖关系的形成主要采取“设计协作小组目标”的方法。每个校际小组的目标都是完成本主题探究,学习异地学校探究,同时通过与异地协作伙伴的交流、协作,寻找出几地民居的差异与共同点。此种互赖表现在,只有四地学校都认真对民居进行了探究,并与所在校际小组其他学校学生很好地交流与协作了,才能发现几地民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才能对几地民居有较完整认识,才能实现校际小组的共同目标。

3.校际小组分工设计

每个校际组的分工如上所述,必须认真完成各小组的主题探究。

4.利用网络平台和qq群的社交技能

由于校际协作学习跨校际的特点,学生要掌握利用网络平台 (实践研究中利用网络平台http://www.isnet.org.cn/v4/index.asp)和qq群与异地学习伙伴交流的技能。为此研究中明确了网络平台和qq群使用规则:

(1)网络平台使用规则

校际组模块:①主动在校际组模块中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小组,并回复别人的介绍;②对其他同学在校际组内的发言或提问作出回复;③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或发现发出来供同学相互学习;④发言要与主题相关,语言文明、友好。

综合论坛模块:①必须对其他同学在综合论坛内的发言或提问作出回复;②每个星期至少要发言两次;③语言要文明、友好。

(2)qq 群使用规则

①主动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小组;②不得使用qq群聊私人话题;③不得在群内发不礼貌的语言、图片;④在线会议时必须认真看别人发言,并回复。不要只顾自己的发言,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要跑题;⑤不得玩游戏。

指导教师最好教学生掌握常规的社交技能以及上述网络环境下与人交往的技能,同时注意激发他们运用这些社交技能的时机。

5.促进性交互设计

校际协作学习跨地区的特点决定了校际组间的交互是异地的、在线的,因而缺少了面对面交互的有利因素,缺乏物理的和心理的因素(如外貌、眼神、言外之意等)。同时小学生的兴趣点容易转移和需要多提供感性经验刺激的特点,都给校际协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校际研究性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对校际间促进性交互的设计:第一,主要利用qq群设立校际小组的实时交流空间,校际小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qq群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第二,通过定期的qq群实时在线会议促进校际小组学生间的交流协作。

6.校际小组自加工

对校际小组自加工的实施,通常是在实时在线会议后进行。每次开完实时在线会议,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会议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引发学生对校际小组协作效果及协作中出现问题的反思。

五、教师间协作设计

校际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间的协作,主要有校内教师间协作与校际教师间协作两种类型。

1.校内教师间协作

每个参与学校均有5个指导教师,分别来自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学科。每个学校的教师分工合作,每人负责2个校内小组的指导工作。对校内教师间协作的设计主要从积极互赖、明确个人责任和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三方面考虑。

首先,要求各学校明确教师分工,主要是确定每个教师所负责的小组和与之对应的校际小组,并要求每个教师对所负责小组学生直接负责。必须对所直接负责的校内组的学生的分工、活动等做好监督、指导、促进和帮助,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利用网络平台与校际小组协作,以及在线会议的组织引导等方面。

其次,对校内教师进行角色分工,每个学校都要指定一名教师负责本校教师的协调工作;指定一名教师做记录员,主要负责学校内教师研讨时的记录工作;还要指定一名教师做通讯员,主要负责通知校内教师有关主题探究的最新消息,发布本校对协作学校的信息。

最后,规定校内教师经常组织研讨、交流,并记录下来。

2.校际教师间协作

鉴于校际协作学习跨校际协作的特点,要指导与促进学生很好地开展校际协作与探究,四所协作学校的教师间的良好协作是必要条件。只有参与学校的教师间彼此理解,协作沟通好了,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对校际间教师协作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从积极互赖、明确个人责任和促进校际间教师交互三方面考虑并进行了设计。

首先,明确每个教师必须对各自所在的校际组学生负责,必须有固定时间上网,对学生的帖子进行回复,并在网上引导学生交流,为此设置了教师值班表,用以保证每天都有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教师间要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

其次,定期进行实时在线会议,主要利用qq群进行,周期基本为每周一次。校际小组教师的定期实时在线会议,是讨论并解决主题探究问题、学生协作问题,也是激励教师共享经验,促进教师反思和维持教师积极性的好办法。

最后,校际小组教师分工,设置了校际小组教师负责人,负责协调校际小组教师,记录员负责记录在线会议,通讯员负责发布本校际小组的信息和对外小组交流信息。

以上是促进校际小组教师间协作的一些基本策略,但如何实现是与教师的责任心和观念意识相关的,也是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教师间良好的协作氛围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不断体验和反思,从经验中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有效协作。

[1]电教馆[2005]46号文件.关于印发《“姊妹学校”项目实施指南》的通知[Z].

[2]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彦茹.知识转换模式(SECI)在校际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4]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434

A

1673-8454(2011)22-0068-04

*山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课题编号2006JGYB040);山西师范大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教育学)。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校际民居协作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