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银行业结构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

2011-10-18刘洋

统计与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存款货币政策

刘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不同银行业结构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

刘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文章借鉴银行业均衡模型和Kopeeky-VanHoose有关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影响的模型,通过每个微观主体的金融反应,分析了短期内,在商业银行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竞争市场结构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在任何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都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政策无效。

货币政策;银行业结构;资本约束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货币政策信用观受到关注,著名的有均衡信贷配给理论(Stiglitz和Weiss,1981),CC-MM模型(Bernanke和Blinder,1988),这些理论认为债券与贷款不可替代,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信用影响投资水平和产出的。但信用渠道的局限性主要是只能影响中小企业,对大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另外,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信用渠道的作用会被减弱。

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ernanke和Blinder (1992)认为,由于银行在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业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同样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Kashyap和Stein(1997)强调了银行业集中度和健康度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他们研究发现,银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国家受信贷渠道的影响非常小。Ceechetti(1999)、Opiela(2001)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很少,大多数只单独研究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结果大多证明了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结构中。将银行业结构与货币政策关联起来研究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钱雪松(2008),他通过研究发现非竞争性银行业市场结构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本文借鉴银行业均衡模型和Kopeeky-VanHoose有关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影响的模型,通过每个微观主体的金融反应,分析了短期内,在商业银行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的影响。

1 不同银行业市场结构下的商业银行金融行为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主要有四大参与者:中央银行、厂商、商业银行和家庭(个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设定控制目标,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固。家庭(个人)持有现金、存款、债券和银行贷款。厂商持有现金、存款、实物资本、贷款和有价证券。银行持有现金储备、债券、个人及厂商的贷款、向中央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借款以及吸收的存款。本文依照大多数文献的习惯,假设国债和公司债可以完全替换。

假设S代表债券资产,D代表银行存款,L代表贷款,A代表现金,X代表存款准备金,F代表同业拆借,B代表再贴现,G(x)代表超额存款准备金汇报且G'>0,G''<0,rF代表同业拆借利率,rB代表再贴现率,q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Q代表存款准备金付息率且rQ 0,坌i;Cij=0,i≠j,Cii>0,坌i。本文运用的数学模型,是界定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之内的。模型的设定主要关注于单个参与者对金融资产的供给与需求,模型假设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相同。

1.1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商业银行金融行为

假设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为纯粹的价格(利率)接受者,商业银行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要求:

这个模型是作者对Benavie和Froey的模型进行了适当扩展得到的,假设对商业银行与其客户来说,其银行贷款与债券不能完全替代。将银行贷款与债券区别开来,使得模型更加合理,毕竟公司债的发行与寻求银行贷款所需成本的不相同的。而且,银行贷款市场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在相应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市场会产生外部效应。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商业银行的供给需求公式表示为:

包括偏导数的符号在内,本文中的模型与Benavie和Froyen所建立模型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本文区分了银行贷款与债券。当银行贷款的回报率大于债券的回报率时,银行会相应的增加贷款数量而减少发行债券的数量,反之亦然。D,B或者F任何一项价格增加,商业银行都会减少相应资产项目的需求,用其他项目替代。当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作用于增加存款利率相同,商业银行会相应减少其对存款增加的需求,转而增加对其他资产的需求。

1.2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商业银行金融行为

当商业银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时,每一个商业银行都相应的面对他们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存款计划和贷款计划。这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成了选择变量,他们的投资组合公式为:

本文考虑了银行资产的需求、供给和利率的制定之间的内部影响,可是考虑这种因素,需要假设交叉二阶偏导数Ls等于零,即决策变量调整引起外生变量rS,rQ等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其正负号的变化,这时,解最优化问题会导致哈德森矩阵有三项是重号的,从而使得最优化问题无解。所以最后作者根据“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原则,使用资产的需求、供给和利率的制定之间无内部影响这一假定,使得最优化问题可解。

利用上文介绍的假设,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原则:

解决条件最优化问题,有:

事实上,如果考虑变量rS,则无法确定导数的数学符号。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则(5),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rS增加时,将会产生正的贷款供给,和负的存款需求从而适当抵消持有债券的风险。所以公式(6)暗含了这样一个假定,rS增加所产的自有利率影响占主要地位。在这样的假定下,银行的投资组合会相应增加贷款利率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相应的增加存款利率以抵消负的存款需求。

当rF和rB增加时,偏导数的符号是显而易见的。增加的rF会使商业银行转而增加贴现需求和存款需求,使rD增加。高昂的同业拆借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超额准备金、贷款和持有债券;rL随着贷款的减少而增加。根据资产负债表原则,rB增加时,银行也会进行相类似的调整。

当rQ增加时,与rS的情况一样,由于制定贷款供给和存款需求计划的相互影响,会使得符号无法确定。我们依然应用上文的假设,增加rQ的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存款利率吸引更多的存款,减少同业拆借利用吸收的存款增持债券、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并降低贷款利率吸引更多贷款。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q增加时,银行可能会产生两种反应。资产负债表的贷方,商业银行意识到他们的存款基金减少,这会使商业银行增加央行贷款、再贴现和同业拆借。如果商业银行增加他们的存款利率以平衡由于准备金率增加而导致的净存款基金减少,在资产负债表的借方,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上涨的压力,从而需要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减持债券。

上文所讨论的情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q占主导地位时产生的影响。q的增加意味着在存款利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可用于投资的净存款基金变小,与原来相比,使用存款基金投资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降低他们的存款利率,在资产负债表的贷方,对贷款供给产生负效应。进而,在资产负债表的借方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增持债券减少央行贷款。这里q增加所产生的影响与上文完全竞争市场中产生的影响几乎相同,我们不再赘述。但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正如公式(6)所描述的,由于贷款供给计划和存款需求计划相互影响,导致了q增加所产生的效果不能确定。与rS和rQ不同,当q增加时我们无法确定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哪个占主导地位。

2 银行业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2.1 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传导效果

当银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时,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假设S代表国债,且短期内数额不变。SCB代表现金与银行准备金的和,R代表银行准备金总额且bRd=bXd+qDs

公式(7)是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在市场中的均衡调节,公式(8)和(9)是现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均衡调节。虽然,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是商业银行的独立行为,但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其变化的趋势应与外生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同。如公式(10)、(11)所示,商业银行净同业拆借需求必须等于零,市场对未借出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这个联立方程则描述了不同货币政策下对应的模型。央行可以调整货币市场利率rF作为主要的调控手段,也可以调整现金和银行储备SCB作为调控手段。无论中央银行使用那种调控办法,因为公式(8)、(9)暗含了贷款的供给与需求和存款的供给与需求是恒等的,那么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公式(11)可以消去。

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当货币政策调整时rS和rL的变化。调整政策工具的效果不明显,那么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就必然不明显。如果rS和rL同时增大(或减小),说明中央银行准备实施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可是,假设最初的货币政策使得rS、rL和资本边际产量达到均衡状态,那么在短期内,最初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必然会抵消部分增大(或减小)rS和rL的效果。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IS-LM均衡中进行分析,似乎更容易理解。当LM发生移动时,只有IS同方向移动,rS和rL产生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才会明显。

但是我们要研究的是不同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而不是不同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rD、SCB或rF变化(取决与SCB还是rF作为内生变量)使rS和rL的变化,来解释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

(1)货币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

当rF作为目标变量,公式(7)到(10)共同决定rS,rL,rD和SCB。中央银行可用的政策工具是rF,rB,rQ和q。同业拆借利率增加,需要满足下面的条件: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增加rF意味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趣的是,这个时候,对SCB产生的影响未必是负值。原因很简单,银行面对增长的rS,会相应制定增加贷款供给和减少存款需求的计划,这样可能会对rF产生向上的压力。因此,SCB的净增长可能成为了维持rF增长的必要条件。

当贴现率作为调控工具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公式(13)的得出是遵循对应原理,在超额供给的债券市场和超额需求的同业拆解市场,rS和SCB的时间变化率为递增函数,那么在相同的均衡水平下,rL和rD的时间变化率的递增函数产生负背离。公式(13)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rF为导向增长的贴现率会减少债券的回报率。增长的rB会使银行减少他们的贴现与再贴现,减少债券的持有,减少超额存款储备金并增加同业拆借。另外,银行实行的存、贷款利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里产生的效果是正的。同业拆借的需求对rF产生了向上的压力,只有在SCB的增长足以抵消rS初始的上升压力时,rF才能维持不变。减小的rS对rD和rL产生不确定的效果。因此,在以rF为目标的调控政策下,增长的rB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rQ上调满足比较静态分析条件:

虽然,rQ上调初期会对rS产生负效应,但是随着银行对债券需求的增加,刺激rD上升以抵消公司增加供给的债券和家庭减少需求的债券。总体计算,债券利率是上涨的。上涨的rS和rD一起刺激银行贷款利率上涨以抵消由于rQ上升而产生的市场疲软。因此,rQ上升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是不确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q对rS和rL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从微观层面上,无法确定他们的效果。

(2)现金和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

当SCB作为目标变量时,公式(7)到(10)一起决定rS,rL,rD和rF。可调整的货币政策工具是SCB,rB,rQ和q。根据对应原理,如果假定,在超额供给的债券市场和超额需求的同业拆解市场中rS和rF的导数是递增函数,那么,在相应的均衡水平下,rL和rD导数为递增函数,偏差为负。

如前文所说,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是通过rS和rL实现的,那么以SCB为目标的增长,所产生的效果为:

与前人所得结论相同,增长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使rS下降,下降的rS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下降。

在以SCB为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下,rB受到的影响也与前人所得结果一样:

增加的贴现率,使得商业银行减少对债券的持有,对rS产生上涨的压力。商业银行相应增加其存、贷款利率,进一步的,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代替同业拆解,导致rF上升。

当rQ上涨,可以得出:

当SCB作为操作目标,与rF作为操作目标时一样,在固定成本下,同业拆借无法增加,因此,rD和rS并不一定是正的。而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刺激是不确定的,所以q的上涨效果也无法确定。

2.2 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传导效果

当商业银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业银行是纯粹的价格(利率)接受者时:

2.2 .1货币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

我们再次应用瓦尔拉斯定理,消去公式(22),这时,当rF作为目标变量,联立方程组解出rS,rL,rD和SCB。中央银行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是rF,rB,rQ和q。假设在超额供给的债券市场和超额需求的存款准备金市场下,rS,rL,rD的导数是递增函数,那么根据对应原理,在超额供给的同业拆借市场下SCB的导数也是递增函数。

当rF上升,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表示为:

公式(23)所得到的第一个结果与传统结论不同。事实上,rF上涨所产生的最初的效果是使得商业银行减少同业拆借并减少他们的投资总额,使rS,rL和rD上升。但是,增加的利率会在债券市场和贷款市场产生反馈效果,导致银行向反方向重新调整投资计划。商业银行的两种操作交替进行,当商业银行扩大他们的投资计划时,对rF产生了一种新的向上的压力。而上涨的rS和rL同样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贷款资产的需求,而由于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同样对rS产生了上升的压力。为了使rF维持在新的水平下,SCB必须增加到足以抵消最初上涨的rS。因此,rS产生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我们发现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虽然上升的rF对SCB所产生的效果,同样是不确定的,但是潜在的对rS的上升压力不足以产生不确定的效果。对比之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rF对SCB的影响,在债券市场中产生的了外部效益,导致了rF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商业银行无法改变资产的回报率以抵消货币政策的冲击,所有资产收益率的改变都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市场决定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抵消货币政策的冲击,缓和rF上涨的压力。因此,在垄断市场中,中央银行很少为使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成功实施而阻止债券利率的上涨。

当贴现率上升时,

这个结果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下的公式(13)完全相同。虽然当中央银行提高rB时,最初对rL和rD产生的影响时正的。但是,当家庭(个人)和厂商同时增加债券需求时,上涨的rL导致公司减少了他们的债券供给。在存款市场,最初对rD的正效应抵消了公司和家庭(个人)对存款需求的增加。增加的rB刺激银行增加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以代替同业拆借。这些行为都给了rF上涨的压力。这个上涨压力需要被SCB的上涨所抵消,造成了rS的下降,而这种下降,致使rB作用在rL和rD上的效果并不明显。

当存款准备金付息率rQ增加时,得到的结果是: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贷款资产的需求将导致rL降低。但是由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和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任何对rF向下的压力全部被抵消。这使得对债券利率的影响无法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rF降低给予实体经济的刺激。

对比结果(25)与结果(14),具有垄断力量的贷款市场创造了为正的可能性,但在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函数确定为负。另外,rQ对债券利率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里是正的,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是不确定的。但无论如何,rQ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是不确定的。

2.2.2 以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为操作目标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当SCB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时,方程组(18)到(21)共同决定rS,rL,rD和rF。假定在超额供给的债权市场、贷款市场和存款市场,rS,rL和rD的导数为递增函数,在超额需求的同业拆借市场,rF的导数同样为递增函数。再一次运用对应原理,在SCB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相同的结论: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样是无法确定的。

增加贴现率产生的影响为:

表1 结果比较

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一样,rB增加,对实体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rQ和q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同样是无法确定的。对于rQ来说,中央银行不再提供足够的储备钉住rF,是的同业拆借市场产生了外部效应,使得对内生变量的影响产生了不确定性。虽然当q的收入效益在商业银行存款供给行为占主导地位时,都是正的,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存款供给的替代作用,但是当中央银行以SCB为操作目标时,q的增加所产生的效果依然是不确定的。

3 结论

第一,银行业市场结构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调节类型。至少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下,面对不同的货币政策,银行的反应会有所不同。第二,在不同的银行业结构下,只有当中央银行把利率作为操作目标时,银行业的反应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第二个结论的得出或许是最令人惊讶的。如在上节所讨论的,将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政策工具,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产生了明确的效果,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生了不确定的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完全竞争市场时,由同业拆解市场产生的“反馈效应”造成了债券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在银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时,银行可以部分地抵消政策行为的效果,减少这种反馈效应出现的可能性。随着商业银行更接近于纯粹的价格(利率)接受者,即商业银行市场越来越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这些反馈效应就成为外在的力量,对同业拆借利率施加上浮或下调的压力。试图稳定该利率可能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

因此,从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竞争市场结构似乎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本文所作的分析表明,无论货币政策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为目标,还是以现金和储备金为操作目标,在利率制定行为普遍的银行系统中都会产生效果。但显然,后者只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效。

根据前文在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下,相对短期内,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我们可以得到表1。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银行市场通过创新和放松管制变得更有竞争性,那么以储备金为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则更加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刺激,尤其当银行系统向更具有竞争性的趋势演化。此外,无论在任何市场结构下,将再贴现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内效果最明显。当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时,调整贴现率会促使债券市场产生反效应抵消商业银行紧缩性的信贷市场影响。中央银行通常为了稳定同业拆借利率而使得这一政策工具效果变得不明显。

从效率或福利上来说,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或是可取的。但从表1中的结果看,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完全是无用的政策工具。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只有当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且同业拆借利率被中央银行稳定时,的增加才会导致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存款利率。当现金和储备金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时,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同业拆借利率的自由调整行为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产生外部效应,可以抵消可能出现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变动。

最后,无论在任何银行行为下,还是在任何货币政策下,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短期内都几乎是无用的政策工具。在任何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都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政策无效。

[1]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

[3]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

[4]Arena Macro,Reinhart Carmen M.,Vazquez Francisco.The Lending Channel in Emerging Economics:Are Foreign Banks Different?[C].IMF Working Paper,2007.

(责任编辑/浩天)

F820.4

A

1002-6487(2011)06-0141-05

刘洋(1985-),男,吉林白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存款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追回挪走的存款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