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定思痛利比亚

2011-10-18李永增专栏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撒哈拉利比亚沙漠

■李永增专栏

痛定思痛利比亚

■李永增专栏

中资企业此次“兵败”利比亚的关键在于信息不明,对投资国的国情吃得不透,对国际宏观形势的把握不到位。这次教训再一次警示我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若非此次3万多人大撤离,多数中国人对利比亚的印象仍然很陌生,最多知道“卡扎菲”。因为距离太遥远了,从北京飞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将近十几个小时,而且没有直达航线。真不知道在那个朦胧的国度里,怎么会突然冒出三四万中国人?一架载客20多人的波音767客机,放空去,满载回,往返一趟需要三十多个小时,全部接回这些落难同胞,至少要飞150架次。简单计算一下就会得知,这是一个多么复杂、艰巨、高成本的系统工程。

利比亚,一个位于地中海南岸、撒哈拉大沙漠北缘的阿拉伯产油国,地下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440亿桶,天然气储量1.5万亿立方米。得天独厚的“黑金”使利比亚成为非洲首富,政府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补贴,改善住房条件,全民享受免费医疗,6~15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国人眼里,利比亚人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治不起病、不愁上不起学,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在观光客的笔下,利比亚留给人们的同样是明亮的色彩:的黎波里建筑物的绿色,撒哈拉大沙漠的金色,“沙漠之舟”单峰驼的白色,再加上地中海和天空的蓝色,难得的祥和、静谧。

23年联合国取消了对利比亚长达10年的制裁后,这个富裕的产油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重建,充裕的支付能力和项目赢利前景,吸引了来自欧洲、日本、韩国的众多企业,与之同来的还有埃及、叙利亚、突尼斯、巴勒斯坦等国的10万左右务工人员。中资企业和来自中国的工人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陆续进入利比亚。

据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提供的资料,29年中资企业在利承包工程总额约180亿美元,涉及住房、铁路、石油、通信等领域,在利注册的中资企业20余家。商务部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中国在利比亚开展投资合作的企业共75家,项目50个,在利管理和劳务人员360余人。新华社的报道称,在利比亚工作的中国员工总数逾4万人,其中央企派出的员工约为3.38万人,其余为地方企业派出。这大概就是冲突爆发前,中国人在利比亚的基本情况。

反政府抗议示威很快演变成武装冲突,外国人负责施工的建筑工地、营地等,成为劫掠的重点。截至2月23日,中方27个企业工地、营地遭袭,部分人员受伤,大批车辆、施工机具、材料、办公设备及现金等,被抢、砸和烧毁。有报道称,中方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5亿元人民币,陷入极度惊恐的员工被迫撤离,漫无目的,甚至一度躲进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利比亚的天空被春天常见的沙尘暴染成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2月22日,中国政府决定派包机接回在利比亚的中方人员。迅速的决策和坚决的行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喝彩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但成本高昂,中资企业的损失难以计数。且不说人员撤离本身所产生的费用,那些扔在利比亚的半拉子工程、大笔的前期支付、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利政局长期前景不明导致的进退维谷等等,这仅是举其大者。“走出去”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政局不稳、甲方变幻莫测。这次的利比亚乱局令中资企业碰了个正着。

痛定思痛,此次失策的最大症结究竟何在?危机爆发前,有媒体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办事效率不高;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该国实行的代理制有别于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贸易纠纷;中资企业之间的竞相压价等。这不能说不全面、不系统,但是不关键。

中资企业此次“兵败”利比亚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不明,对投资国的国情吃得不透,对国际宏观形势的把握不到位。中东、北非多米诺骨牌式的政局大动荡,事出有因,但大多数在利投资企业置身事外,事先无预测、无预警、无预案,事发时多数央企在利比亚的负责人返回国内参加年度工作会议,麻痹大意程度可见一斑。只看见地中海的蓝天白云,没有提防撒哈拉大沙漠沙尘暴的突如其来。这次教训再一次警示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可只知己不知彼,教训深刻。

猜你喜欢

撒哈拉利比亚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DESERT ECHO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甘露店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走进沙漠
撒哈拉的眼泪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