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机时代李晓霞乒乓球技战术分析

2011-10-16乔孟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李晓霞接发球胶水

乔孟杰

(许昌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许昌 416000)

无机时代李晓霞乒乓球技战术分析

乔孟杰

(许昌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许昌 416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法等,对乒乓球拍改用无机胶水后的李晓霞的比赛录像数据进行技战术量化统计,分析李晓霞在无机时代的三段技战术指标,并对无机时代李晓霞的三段技战术指标进行研究,为优秀女子乒乓球选手的比赛和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竞技体育;乒乓球;李晓霞;技战术

国际乒联规定2008年9月1日之后运动员所使用的无机胶水 (即水溶性胶水Watersolubleglue),它不可能和海绵之间产生任何化学反应,使用之后,球拍胶皮的弹性只有原先的60%,击球的速度明显比以前要慢,球的旋转也不如以前强烈[1],运动员在使用无机胶水时完成拉高吊弧圈球和冲下旋球等技术时,出手速度和旋转球速低于使用有机胶水,且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2].而李晓霞是年轻队员中较为突出的一名运动员,具有较好的技术实力,技术全面,将欧洲速度、力量弧圈球和中国的快速、多变结合得相当好,正反手,中远台都很突出,没有明显漏洞.李晓霞在使用无机胶水时技战术会产生哪些变化?其技战术又存在哪些内在的制胜因素与规律?此乃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对李晓霞在使用无机胶水后的世界比赛录像资料进行技战术统计并进行分析.总结出在无机胶水时代李晓霞技战术方面的一些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李晓霞在技战术方面改进提高科学依据、为我国培育优秀的选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李晓霞有机、无机胶水时代各4场A级比赛的技战术.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录像观察法

1.2.3 数理统计法

1.2.4 三段指标评估法

按照三段统计法李晓霞的比赛按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进行得失分的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3]

1.2.5 分段指标评估法

为了有利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比较模糊的观察定性方法向比较精确的统计定量方法过度,从宏观上掌握运动员单项技战术的长处与不足,本文采用了分段指标评估法[3](具体评估见表1),对各段指标进行评估定量分析与研究.

1.2.6 逻辑分析法

表1 三段技术评估模式标准表

2 实施无机胶水后李晓霞三段技战术实力统计与分析

2.1 发球抢攻段技战术统计与分析

发球抢攻是取得发球主动权后本方前两板的技术组合,包括发球和发球后的上手即抢攻.它是乒乓球选手在获得发球权后争取比赛主动和得分的一个重要环节[1].从表2中可以看出使用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平均使用率为26.5%,接近正常使用率25%的及格水平.得分率64.8%,处于及格水平,但已接近的分率良好的下限水平.特别是08总冠军赛达到了优秀.说明使用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都有一定的波动,以得分率最为明显.经统计录像可知,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球的落点以中路为主,占发球总数的42.2%,反手短球和急长球是其在比赛中配合使用发球技术,落点线路隐蔽性较强这令很多国内外选手不太适应,所以抢攻效果较好.李晓霞正手击球力量较大,旋转较强,往往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威胁,李晓霞的第3板上手率高达85%,其正手和反手上手比例基本接近.因此,在发球抢攻上李晓霞应正手上手为主,以提高回球的质量,并加强变化,将使国外选手更难适应其技战术的变化.

表2 发球抢攻段技战术使用情况统计表

2.2 接发球抢攻段技战术统计与分析

接发球抢攻段包括接发球与接球后的第四板的二板技术.接发球处理的好不但可以抑制对方的优势还能够变被动为主动[3].从表3中可见,李晓霞在接发球方面使用率和得分率都相当高,都达到了良好以上,其平均使用率为30.5%,处于优秀水平,得分率为50.7%达到优秀水平,说明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在接抢段的整体实力较强,发挥也稳定.经录像统计可知,李晓霞在比赛中以便衔接下一板的两面上手,接发球以摆短、劈长为主.第4板,李晓霞正、反手使用率接近,且其正反手转换速度较快,所以在接发球整体方面表现良好.

表3 接发球抢攻段技战术使用情况统计表

2.3 相持段技战术统计与分析

相持阶段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具有绝对的重要性,是乒乓球运动进攻和防守技术相结合的充分体现[3].无机胶水的使用毫无疑问改变了击球后球的物理特性,从表4中可见,在使用无机胶水后李晓霞在相持阶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平均水平分别为43.2%和38.6%,没有达到及格水平,相持段,李晓霞使用率、得分率不及格,且发挥不稳定.经录像统计可知,相持段李晓霞正、反手的使用总量和得分没有差异,正手得分以正手拉球至对方反手和中路为主,反手拉球则以反手拉反手为主,其余线路得分基本接近,但李晓霞在正手防守能力较差,导致正手失分较多,今后要加强正手的防守训练.

表4 接相持段技战术使用情况统计表

3 有机、无机时代李晓霞三段技战术实力统计与对比分析

通过表5可知,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使用率接近,均为26%左右,得分率有机胶水时代为70.2%,高于无机胶水时代5.4%,对发抢段的使用率进T检验,P=0.183>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而得分率P=0.017<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使用率波动不大,得分率都有所下降.结合录像分析可知,有机胶水时代,其发球中路占据绝对主导位置,配合反手长球,但无机胶水之后,其发球落点略有分散,虽还是以中路为主,但反手短球和反手长球的比例有一定的增加.第3板上手率有所提高,但在中路位置失分较多.

表5 有机、无机胶水时代三段技战术使用情况统计表

在接抢段,从使用率上看,无机胶水时代低于有机胶水时代3%左右,得分率也都略低于有机胶水时代,经T检验使用率和得分率都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接抢段的使用率有所下降,但得分率基本没变.结合录像对比可知,在使用有机胶水时,李晓霞接发球控制技术使用较多,配合进攻,劈长最少,但在使用无机胶水时摆短、劈长和进攻三者的使用率接近.

相持段,从使用率上看,无机胶水时代都高于有机胶水时代,得分率中,有机胶水时代高于无机胶水时代10%以上,使用率经T检验,P=0.002<0.01两者差异性显着,而得分率P=0.038<0.05,两者有显着性差异.这些数据说明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整体比赛重心向相持转移,而得分率却随着相持使用率的增多明显下降.因此,李晓霞今后应以提高相持段的得分能力为训练重点.经观察录像可知,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正手的使用率的提高是以正手防守的使用率增加而提高,并不是主动提高;得分线路与使用有机胶水时相比更为分散,因此,李晓霞在比赛中提高相持段特长线路的使用率和命中率,对提高相持段得分率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都有一定的波动,以得分率最为明显,其发球的落点以中路为主,占发球总数的42.2%,配合使用反手短球和急长球,落点线路隐蔽性较强,且抢攻效果较好;接抢段使用率正常,得分能力稳定;相持段,李晓霞使用率处于正常使用率、得分率不及格,且发挥不稳定,正、反手的使用总量和得分量基本没有差异,正手得分以正手拉球至对方反手和中路为主,反手拉球则以反手拉反手为主,其余线路得分基本接近,但李晓霞在正手防守能力较差,导致正手失分较多,今后要加强正手的防守训练.

3.1.2 与有机胶水时代相比.实行无机胶水之后,李晓霞发抢段的使用率波动不大,得分率有所下降,得分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发球落点略有分散;接抢段使用率略有下降,但得分能力基本没什么变化,使用率和得分率都无显著性差异;相持段使用率有所提升,但得分率下降明显,使用率两者差异性显著,而得分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3.2.1 李晓霞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发球抢攻训练,注意第3板与第5,7板的衔接训练;在接抢段中注意技术使用的合理性,提高接抢段得分率;应较快适应无机胶水带来的击球节奏和力量、旋转等方面的变化,使相持球的主动失误降低.同时需进一步提高发抢段使用的稳定和相持段得分能力,并要加强发抢段的使用率和杀伤力.

3.2.2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世界乒乓球运动所发生的变化,了解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动向,抓住规则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对手,挑战未来,锐意创新与发展,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提高综合实力.

〔1〕 无机胶水.http://baike.baidu.corn/view /2413660.OL].2009-12-30.

〔2〕施之皓.无机胶水对乒乓球速度、旋转及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的影响术[J].乒乓世界,2009(5):121.

〔3〕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9.

〔4〕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与实践效用[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乒乓组,2004.

G846

A

1673-260X(2011)11-0181-03

猜你喜欢

李晓霞接发球胶水
乐于助人的朵朵猪
不畏失败
眼 睛
Thanksgiving Day Card
生 日
近期世界大赛女排主要对手接发球效果的对比与对策研究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玩转吸管
牛奶变胶水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