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语比喻与地域文化探究

2011-10-15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维吾尔维吾尔族

李 纯

(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认识世界是通过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的。所以,就语言同世界的关系而言,世界是语言的,是语言符号构成的万花筒。比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感知世界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的形成和对它的运用也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制约。

一、比喻与地域文化

陈望道先生说:“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喻事情的重大;生活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1]陈先生的前半句话说的正是比喻要受地域文化的制约或影响。比喻与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风情习俗等文化因素的不同而对比喻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生活在某一地域或在某一地域有生活体验、经历的人,总是对该地域的人、事、物产、历史、文化等熟悉,总是对这些对象倾注着某种或褒或贬或明或暗的情感,因而在语言表达中总是不由自主地以此设喻,此所谓“就地取材”或“因物设喻”。生活在草原或熟悉草原生活的人,常以雄鹰、苍狼、牧草、牛羊、骏马、奶酒等来做比喻。[2]

生活在农村或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农事、牲畜、禾稼、土地、粪肥是他们所熟悉的,便常以此来做比;生活在海边的人,每天和海洋打交道,自然是以海洋、海产、渔船等比喻人和事。如ajqa(海鸥),是沿海地区特有的动物—鸟类。虽然不同的民族语言里名称不一样,但它是勇敢的象征,不怕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在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是俄语借词 “boranquʃ”是boran和quʃ组成的合成词。“boran”是大风,“quʃ”是鸟,“boranquʃ”意思是在大风里面飞翔的鸟。

二、维吾尔语比喻与地域文化

维吾尔族人自古生活在西北戈壁沙漠,他们熟知该地域的人、事、物产、历史、文化等,因而在语言表达中总是以此设喻。维吾尔族人常以沙漠、戈壁、雄鹰、苍狼、骆驼、牛羊、骏马、巴达木、红柳、胡杨等来做比喻。这些比喻生动地体现了新疆的地域文化。

(一)维吾尔语以动物设喻凸显新疆地域文化

古代的维吾尔先民从狩猎经济发展到游牧经济以后,就把饲养好牲畜当成头等大事,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牲畜。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arεrni, qantit.”,意思是马是英雄的翅膀。牧民们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培育了许多优秀的牲畜,以作衣食之源。维吾尔族的先民一半部族都从事过牧业,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印证,于是在此印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

维吾尔先民最初为“丁零”。公元4-5世纪,一批丁零部落迁入塔里木盆地。他们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同时,保持了原有文化传统,在生产和生活上与农业和畜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善种五谷,多吃水果,习骑善射,住穹居堡,留须辫发。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总是选择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动物做喻体。维吾尔族人长期居住在西北戈壁沙漠,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崇尚阳刚之美的审美心理,因此往往选取牧民们熟悉的动物来表现男子的刚劲勇猛。[3]

在维吾尔族叙事诗《ouznamε》(《乌古斯可汗传》)中对英雄乌古斯的外貌描写时使用的比喻:

①他的腿像公牛的腿,腰像狼的腰,肩像黑貂的肩,胸像熊的胸,全身长满密密的厚毛。

在维吾尔文学巨著《福乐智慧》中,为了表现勇士和将领的勇猛也采用如下的比喻:

②soquʃ qanda jolvas jyrεk kerεk,tutuʃqanda jilviz bilεklik .

拼搏中要像豹子臂力过人,战斗中要像老虎强悍凶猛。(2310行)

要顽强如野猪,力大如野狼,要暴怒如牦牛,狠猛如棕熊。(2311行)

如维吾尔语谚语:

“骆驼”是本体,“舟”是喻体。骆驼是沙漠中的主要运输工具,舟是海洋中的交通工具,从这一角度看,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这一例子就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骆驼是在沙漠地区所特有的动物。它是一种吃苦耐劳、忍饥耐渴、长途跋涉的动物,并且享有“沙漠之舟”之美誉。tøgε(骆驼)在维吾尔语里是带一点神圣色彩的称呼,它被维吾尔族当作象征物使用。

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等家畜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维吾尔先民的基本物质资料。在喀喇汗王朝前期,维吾尔先民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因此选择这些动物做喻体的比喻,在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从中体现出独特的维吾尔文化。

“狼”、“鹰”、“羊羔”、“鹿”、“黄羊”等曾是维吾尔人游牧生活时期司空见惯的动物,生活在那个环境或熟悉那个环境的人一定是知道它们的习性和品格的,因而以此来喻人是适情、适境、适理的。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词语的选择上常常采用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特征的词语起兴,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特点和地域特色,散发出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如诗歌:

⑥沙堆里澄出的金粒,

可以铸成手指上的戒指。

喀什噶尔河畔的姑娘,

咱俩能不能交个朋友?

根根细羊毛捻成了线,

可以编成一件厚厚的毛衣。

喀什噶尔河畔的姑娘,

咱俩能不能作个终身伴侣?

⑦从喀喇昆仑到高昌,

王宫,寺院,

金神像和金质的灯盏,

智者识真言,愚者视其为诺言,

鄂尔浑河流向远方,

塔里木河静静流淌

天山是伟大的脊柱,

与摇篮周旋的慈母。(博格达·阿布都拉,《飞石》)

维吾尔族现代著名诗人博格达·阿布都拉面对亘古长存的新疆特有的自然景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喀喇昆仑山、塔里木河、胡杨、红柳等等驰骋想象,神游于古今往来。

新疆属干旱区域,干旱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73%,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这说明,维吾尔人无论生活在漠北,还是新疆,绿洲之外便是茫茫戈壁滩与沙漠,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雄鹰、暴风、戈壁、沙子、狼、商队、骆驼、石子等词语作比喻折射出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戈壁沙漠文化信息。

维吾尔族所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铸就了他们勇猛彪悍、豪迈爽朗的性格,因此他们非常崇尚马的“勇”和“力”,因此在维吾尔语中产生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谚语,均由比喻构成:

⑧adεmni, bi,si qorsaqta,atni, bi,si tujaqta.

人的本领藏在心里,马的本领露在蹄上。

⑨atni satsa, ajril,egεrdin ajrilima.卖马不卖鞍,卖牛不卖绳。

例⑩通过以辕马、捎马、儿马、母马为比喻,说明不论干什么事,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或相互不配合,只能一事无成。该谚语用人们日常生活熟悉的小事说明深奥的重大哲理问题。这种修辞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意义理解,特别需要对句内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和句外语境做整体理解。

(二)以植物设喻表现地域文化特征

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大都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因此,维吾尔人对这些植物建立的相似性联想与汉民族截然不同。如白杨、榆树、骆驼刺、石榴、青杏、巴达木等植物,因特殊的外表和坚韧的本性,成为维吾尔族作家们常用的喻体。[4]

1.新疆特有植物与维吾尔语比喻凸显新疆地域文化

以植物做喻体进行比喻是各民族语言中常见的现象,维吾尔族更是如此。维吾尔族人很早就有拜树的习俗。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后,更重视植树,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非常熟悉,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感情。人们常用新疆特有的植物做喻体,建立了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这些恰如其分的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更使文学语言具有地方性和民族独特性。

新疆果类品种繁多。营养价值较高的果类产品也逐渐成了审美对象。badam(巴旦木)是地产的一种杏的内核,呈上圆下尖的椭圆形,可食、可治多种病,是稀有的干果。维吾尔文学中以巴旦木作比喻也较常见。例如:

①他像咬巴旦木一样响亮地亲你。

②她们一个个的眼如巴旦木杏。

③badam bεz, badam dopa,badam qapaq,badam zapada,baqqanda dost eduq,jan q t aqqanda ajirildoq ,tabilεnjan qtε, bolmas

有钱时是好朋友,没钱时形同陌路人。(谚语,能同甘而不能共苦。)

维吾尔语中用沙枣树比喻不畏严寒、酷暑、盐碱的艰苦的精神。沙枣花是小白花或黄色喇叭状小花,开花时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所以在维吾尔族人眼里的沙枣花是青春的象征,用沙枣花的香味比喻青春的来临。如:

抡砍头曼的吃沙枣,躺着的吃油馕。

例⑥体现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馕”与新疆特有植物“沙枣”做对比,从而构成新奇的比喻。

⑦戈壁滩的骆驼刺啊,

也燃起熊熊的火光,

我的心儿已被烧得焦黄,

点火的罪人是那位黑眉毛的姑娘。

这戈壁滩,这无边无际的沙漠和驼队的人谈心整整一百个夜晚。(安尼瓦尔,《城堡里的经历》,第330页)

石榴要种在沙滩上,无花果要种在塘边。

2.一般植物词语设喻与地域文化

(1)桑树与维吾尔语比喻

桑树进入人类的生活领域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意象。桑在远古时代先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桑树在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地区是常见的,在维吾尔语中它常常有轻浮、不专一、不稳重的文化含义。如:ymε kø,yl 水性杨花、花心。 ymε( 桑葚)快成熟时颜色变化快,通过比喻而产生“花心”比喻意义。

此外桑树在维吾尔语中也有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维吾尔人曾视桑葚、石榴、无花果为天堂中的水果。如谚语:有桑树的家庭会富裕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原的园艺文化对维吾尔语的影响,也可窥探古代维吾尔族的养蚕和丝织业对维吾尔家庭庭院经济的影响。

桑葚快快熟,掉到我嘴里。(谚语:比喻干坐着,不做事,等着好事从天降,同汉语“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2)葡萄与维吾尔语比喻

葡萄是新疆常见的水果之一,新疆各族人民尤其喜欢吃葡萄。维吾尔语言学家穆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词典里写道:老者之言不无道理,果园无葡萄不绿。维吾尔人对葡萄情有独钟。维吾尔人大部分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上,taqlamakεn(塔克拉玛干)这个名称是由“葡萄”与“家园、居住地”组成,意思是葡萄之乡、葡萄的家园。维吾尔人用葡萄来比喻、象征自己的家园。这一方面说明维吾尔族的园艺业自古就较为发达,也说明了葡萄在维吾尔族心目中的地位。

(3)杏子与维吾尔语比喻及文化

杏树在新疆维吾尔族庭院、果园中较为常见,果实常被作为喻体。

杏子与维吾尔语谚语:

杏树的果实“杏子”在维吾尔文学里常作比喻,如:

(4)榆树、松柏与维吾尔语比喻

黑榆树,我的知己,树枝摇动,泪流满面。

sεrvi bojluq jarni dεp ,køzlεrgε ujqu kεlmidim .

到达这座大阪,有着松柏一样身材的姑娘没有出现;

心中想着那姑娘,我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载《维吾尔民谣》)。

(5)奥斯曼与维吾尔语修辞文化

奥斯曼(osma)①板蓝,崧蓝;②奥斯曼(崧蓝的叶子,维吾尔妇女用它描眉毛)。例如谚语:

奥斯曼退了眉毛在,水流走了石头在。

借喻也是维吾尔族情歌中通用的语言修辞手法之一。借喻可使诗歌语言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体现出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在维吾尔族情歌中常借用对“黑眉毛”(qaraqa)的描写比喻美丽的姑娘。如:

维吾尔族妇女都喜欢画眉且都擅长修饰眉毛。从孩子出生个把月起,不论是男是女,母亲就开始用一种叫做“奥斯曼”的草药给孩子画眉。她们喜欢把眉毛画得很长,眉梢挑到太阳穴,左右两条眉毛在印堂中间相连。这种方法画眉不仅是一次性的化妆,“奥斯曼”还有使眉毛浓黑而长的功效,以至很多维吾尔族人眉毛不仅浓黑,而且左右相连。由于维吾尔族人民自古喜欢黑眉毛的姑娘,便有了关于“黑眉毛”的借代和比喻。

(6)苹果与维吾尔语比喻及文化

苹果(alma)是新疆常见的水果之一,因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加之外观诱人,芳香而成为喜爱的水果。在维吾尔语中苹果成了成熟、美好的象征。把美丽的姑娘比作颜色鲜亮、果汁香甜的苹果。维吾尔族著名的民歌《达坂城的姑娘》歌词唱到:

又如维吾尔族民歌:

因为果汁是甜的。

我心里爱上了一位姑娘,

因为她在姑娘中是最聪明的。

此外,在维吾尔文学中“苹果”也多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维吾尔族人也喜欢用石榴作喻体,如:

她牛奶般洁白的脸就像在水中浸湿的石榴,两颊微微泛红。(祖尔东·萨比尔,《探索》,第124页)

维吾尔语中一般植物为喻体的比喻凸显维吾尔族的地域文化色彩。

三、维吾尔语食物设喻与维吾尔地域文化

因新疆气候干燥,水资源不足,维吾尔族在转入农耕生活后,就选择了具有节省燃料、耐腐蚀、便于携带、口感好等优点的烤制食品—馕作为主要食物。千年不变的生态环境使馕文化与古代维吾尔族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从喀喇汗王朝起,作家就常用馕来比喻或形容人面部肤色等,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类喻体更是屡见不鲜,这些比喻极具民族特色。

①则莱甫罕像钻进灼热的馕坑里似的,突然面红耳赤。《葡萄沟纪事》

②他那因冻得发紫的多毛的脸犹如刚烤熟的馕一般红扑扑的,油光发亮。(《犄角》)

总之,维吾尔语中比喻极其丰富,对喻体的选择也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的物体,而本论文仅仅涉及了部分特有事物、动植物名词作比喻的例子,仅能对维吾尔语比喻研究起管中窥豹的作用。对丰富多彩的维吾尔语比喻与文化伴随意义的研究,需要广大学者、专家、同仁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

[2]聂炎.比喻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文博.汉维比喻的民族特色对比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7,(2).

[4]晁正蓉.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民族文化内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5]斯地克江.现代维吾尔比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注:本文的维吾尔语使用宽式国际音标书写。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维吾尔维吾尔族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维吾尔族手艺人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