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比亚战事引发的安全思考

2011-09-29赵秀娟

中国石油企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苏丹利比亚石油

文/本刊记者 赵秀娟

利比亚战事引发的安全思考

文/本刊记者 赵秀娟

利比亚危机,考验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急机制。海外安全,再次被高度地提到人们面前。

利比亚局势还在激烈动荡,结局如何并不明朗,其长远影响目前也难以做出具体判断。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并不打算过多涉及。战事发生后,中国政府及各在利企业,采取一切措施,果断迅速地撤离在利比亚的人员,是非常及时和明智的,值得肯定。

事后我们自然要考虑,在崭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在海外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的减小损失,保护企业的海外利益,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政府构建应急机制

事件回顾:2011年2月21日,利比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中国迅速将在石油、铁路、电信和建筑行业工作的35860名中国公民撤离利比亚。除了20架民用飞机以外,中国还派出4架军用运输机,用来营救数千名困在利比亚的工人,中国还派遣4000吨级导弹护卫舰“徐州”号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那里距离北京有5500英里之遥。

事件分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管琳达·雅各布森表示,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标志着一个深远的转变。它让中国达到美国、英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可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保护本国公民。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型工业国,当前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以确保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的涉足之地,很多是政治和安全秩序都比较脆弱的国家,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中国目前仅在非洲就有数十万工人,在尼日利亚有5万名中国工人,苏丹有2万至5万,赞比亚有4万,安哥拉有3万,阿尔及利亚有2万,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分布在非洲各地。如今,中国国有企业正进军南美,那是另一个资源丰富但远离本土的地区。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完善和制定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合的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以期全方位确保“国家安全”的完整性。

应急机制: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海外安全意外事件的应急机制。凡是涉及我国公民或法人在海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外交部都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成应急小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国内外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等。同时,中国有关部门也对海外安全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和评估,以帮助中方企业顺利开展海外经贸合作,保证中方人员安全。

在安全形势严峻的重点区域,中国不仅应该同当地政府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商定有关人员安全的应对政策、机制和具体方案,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同其他所在地外国组织(包括政府的和非政府的)的合作交流,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可能突发的安全事件。

企业构建安全保障

事件回顾:在利比亚战事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月22日,中国石油发布红色预警:“迅速组织撤离”。

2月23日22时40分,首批24名从利比亚归来的中国石油员工抵达首都国际机场。3月1日14时55分,最后一批109人陆续走下舷梯。至此,中国石油成功将在利比亚的392名员工全部安全撤离。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没有伤。

事件分析:利比亚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后,中国石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立即启动员工撤离工作。从国内到国外,从高层到海外基层,精心组织,积极谋划,依靠我国外交部、商务部等政府有关部门,前后方密切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在利人员的全部安全有序撤离工作。

回顾中国石油在利人员的成功撤离,不难发现,这一次撤离之所以如此迅速而成功,是中央与地方,企业与员工紧密合作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不能预期的后果。

在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中,企业具有连接国家和员工的功能,上对“国家”,下对“员工”。因此,探讨企业在安全保障上的作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石油企业走出国门几十年,在最初的时侯,因为缺乏海外投资的经验,没能认真考虑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要做出的措施。现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大多的企业已经增强了安全风险意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应措施,有预有防。不仅能够分析商业意义上的成本和收益,更能估计到非商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负担,那就是政治和安全上的风险。

企业对外的安全措施:以防为主

石油企业要“走出去”获取能源,风险肯定是相伴相生的。为规避风险,中国企业在开发利用石油资源时,首先应评估投资目标国的政治风险,谨慎选择石油资源开发合作伙伴。具体可从投资前后的风险评估、没收或国有化的索赔策略等方面着手,综合考虑该国的经济和技术、政治和法律、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稳妥进入并逐步扩展。

一旦进入资源国进行勘探开发工作,就要抓紧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信息资源制度化管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还应加强与资源国的民间外交、救济外交、援助外交等, 为中国的石油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苏丹石油项目是中国石油在海外投资最多、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工业项目。1997年,苏丹1/2/4区项目正式启动。2007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苏丹,欣然为苏丹项目题词:“中苏合作的典范”。苏丹项目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苏丹却是一个国内政治矛盾非常尖锐复杂的国家。14年来,中国石油苏丹项目牢固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加强环境保护,为企业在苏丹的长远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对内的安全措施:以预为主

政治风险常常突如其来,防不胜防。因此,在海外作业的石油企业,应以“预”为主,加强海外防恐安全管理,确保海外员工安全,全面提高海外防恐综合能力。

一要加大安全防恐培训力度,定期开展防恐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防恐管理能力和施工作业人员防恐技能。邀请防恐安全专家讲述国际安全形势和防恐知识,提高项目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恐意识。在项目人员出国前的HSE培训上,针对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防恐安全形势进行培训,使员工明确所在国的安全形势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二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并大力落实制度的监督、检查体系,及时敏锐地发现异常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工程开工前便与工程所在国的政府或军方取得密切联系,务必得到对方在安全保障上的承诺,包括必要时派兵保护的承诺。

三要加大海外防恐安全资金投入,海外防恐安全投入要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投入主要用于交通、通讯、医疗、紧急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应急资源落实有效。

四要加强海外防恐安全审计,及时查找和整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总之,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中国石油就树立了“不安全不投标,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生产”的海外防恐安全理念,阶段性总结海外防恐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部署加强海外防恐安全硬性措施,全面提高海外防恐综合能力,以此来确保海外业务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海外项目在社会环境下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逃避的,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识别风险,加强安全信息收集和评估,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准确进行风险评价,提高合同保障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海外恐怖袭击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责任编辑 涓子

猜你喜欢

苏丹利比亚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再见,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苏丹”之死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