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食叶害虫胶刺蛾的生物学特性

2011-09-29陈林玉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有效积温油茶幼虫

陈林玉

(南平市延平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福建 南平 3530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福建省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在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33个县(市)的种植面积超过13.0万hm2,年产茶油1万多吨,因其优质、绿色的特性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油茶产业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1]。以延平区为例,2009年已有许多村民开始重新种植油茶,现有油茶林3000多hm2,遍布19个乡镇。但是,由于长期经营粗放等原因,油茶病虫害不断发生,严重降低了优质油茶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油茶产业的迅速、健康发展[2]。因此,开展油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便指导将来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是当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危害油茶叶片,严重时可将油茶老叶、嫩叶吃光,连续遭害虫危害能使油茶树枯死。据报道,严重危害油茶的食叶害虫主要有油茶枯叶蛾(Lebeda nobitis)、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茶黄毒蛾 (Euproctis pseudoeonspersa Strand)等[3],胶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ata Snellen)则是新近发现在福建危害油茶的食叶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又名中点刺蛾、白痣刺蛾[4]。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国,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极少有其危害油茶的研究报道[4]。笔者在2009年8月发现胶刺蛾对油茶的危害,随后从林间采集虫源进行室内饲养并结合林间套笼观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预报并开展初步防治试验,为生产上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地设于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油茶种植面积近万亩,是延平区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该地位于东经 118°16'-118°28',北纬 26°34'-26°43'之间,地势东西长而南北狭,最高海拔 1387 m,最低海拔 65 m,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无霜期286 d,年平均降水量1604.1 mm,多集中于3-6月份,年相对湿度79%,年日照天数77.6 d,土壤以红壤为主,占94.9%。当地森林覆盖率达70.7%,林地面积1.43万hm2,是油茶等特色经济林的良好种植基地。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地林间调查并采集栖于油茶叶片上的胶刺蛾老熟幼虫、蛹,仔细观察、描述其危害症状,并将虫样置于室温下饲养获得成虫,取少量成虫用于描述和鉴定比对形态[5]。待剩余成虫交配后获得虫卵、幼虫、蛹等虫态,分别置于15、10、25、30、35℃(误差为±1℃)智能人工气候箱中(宁波海曙实验食品厂),人工气候箱内其他试验条件设为RH 80% ±10% 、光暗比为12∶12,内接入盆栽油茶小苗(2年生实生苗)。记录不同温度下胶刺蛾的发育历期,计算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6]。将野外发生的胶刺蛾进行套笼(纱质),辅助观察其交尾、产卵、化蛹、羽化、越冬等特性,明确其危害症状、活动习性[7]。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症状

胶刺蛾主要以幼虫在叶面取食造成危害。初孵幼虫至3龄前食量较小,直接剥食叶肉或上表皮,仅留叶脉(图1)。4龄后食量猛增,由叶缘向内残食,仅剩少量叶片或叶柄,造成植株枯顶,同时排泄大量虫粪。

图1 初期危害症状Fig.1 Damaging symptoms at initial stage

2.2 各虫态形态特征

胶刺蛾雌虫体长12-15 mm,翅展25-30 mm,体色淡黄,触角丝状,前翅中室下有一浅红斑纹,具灰白色锯齿状内线,其上具一白点。雄虫体色较灰,体长10-13 mm,翅展23-27 mm,触角基部栉形,略呈浅黄色,前去中室偏上有一小白点,其下具一黑色梯形斑[4,5,7]。卵椭圆形,长0.9 -1.3 mm,宽0.7 -0.8 mm,表面较光滑,淡黄色,略透明。幼虫1 -3 龄时黄白色,前后两端颜色更深,体背中央有一对黄褐斑。老龄幼虫椭圆形,长15-22 mm,宽8-10 mm,头隐于前胸内,体分节不甚明显,腹面扁平,背隆起且呈浅绿色,无任何斑纹,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形似胶水液滴(图2)。蛹椭圆形,长10-13 mm,宽8-9 mm,初期呈淡绿色,老熟时呈黑褐色,腹节背面有短刺,无粗毛。

胶刺蛾成虫昼伏夜出,具有正趋光性,雌虫平均寿命5.8 d,雄虫平均寿命4.3 d。该虫多在晚上羽化,羽化后数小时内即可在叶面交配,交配时多呈“一”字形,少数呈“V”字形,每次交配时间为30-150 min,交配后1-2 d即可产卵,产卵一般散产于叶背或叶面,平均每雌产卵117.5粒。卵在25℃下约5 d后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即取食叶肉,主要以2、3代幼虫暴发取食造成危害,特别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幼虫虫口数量最高,危害最重,郁闭林分受害较轻,幼林发生较重,9月份下旬以后数量较少。从6-7月林间观察来看,幼虫共5龄,龄期约45 d,其中1龄幼虫4 d,2 龄12 d,3 龄10 d,4 龄10 d,5 龄9 d。幼虫老熟后多在叶层较厚处的叶上结茧化蛹。在林间用灯光诱捕成虫 64 头,其性比为 1.32∶1(♀∶♂)。

2.3 生活史与活动习性

胶刺蛾在南平市延平区油茶园内1年发生4代,以第4代蛹越冬,其生活史见表1。

表1 胶刺蛾的生活史1)Table1 Life history of Chalcocelis albigutata

2.4 各虫态发育历期

表2为不同温度下胶刺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由表2可知,温度对胶刺蛾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各虫态及世代在15-35℃均能完成发育,且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2的数据进行模拟回归,计算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胶刺蛾的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7.07、6.26 ℃,有效积温分别为 87.09、650.19、508.05 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是6.10℃,有效积温为1373.77日度。由于各虫态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各不相同,因此取最大值作为该虫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理论值,即以7.17℃作为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在此基础上,明确温度与其发育速率的关系,并建立胶刺蛾不同虫态及其世代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表3)。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据报道,胶刺蛾为害咖啡早有记载[4,5,8],在海南儋县(今儋州)、广东曾有危害油茶的零星记载[4,7],但未作研究,在福建曾有分布,亦未见危害油茶的纪录[9]。罗治建等[10]调查了油茶的病虫害,发现了危害油茶的刺蛾科害虫有艳刺蛾(Arbelarosa rufotessellata Moore)等14种,没有发现胶刺蛾。本试验观察胶刺蛾的形态特征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7]。根据研究结果,参照延平区当地年均温度、害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推算,胶刺蛾在理论上可在当地发生4代,与实际发生情况符合(表1),也与卢川川[4]的研究结果相似。

表2 不同温度下胶刺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1)Table2 Different stage durations of C.albigutata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表3 胶刺蛾各虫态发育指标与发育历期预测模式1)Table3 Development indexe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albigutata and predicting models

3.2 防治建议

3.2.1 人工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利用其趋光性点灯诱蛾[11];组织人力摘除有茧、卵叶片,并在冬季林地管理过程中,将茶树根际、树叉的枯枝落叶清至行间,深埋入土,使其中的茧不能羽化;在林下养鸡除虫,不仅可利用鸡粪肥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次年害虫的发生量。

3.2.2 生物防治 据报道,贝刺蛾绒茧蜂(Apanteles belippocola)、黑益蝽(Picromerus griseus)是胶刺蛾的自然天敌[7],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深入研究,以便扩繁和应用;选用苏云金杆菌乳剂(2400 ml·hm-2)兑水1200 kg于低龄幼虫期喷雾,或每公顷用白僵菌粉炮45-60发防治幼虫[2],对其林间种群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2.3 化学防治 在胶刺蛾的生活史中,1-3龄幼虫是其薄弱环节,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建议采用20%灭幼脲1号胶悬剂8000倍液或0.2%阿维菌素500-2000倍进行低容量侧位喷雾[2,12],均有较好效果。

[1]兰思仁,李岱一,周有福,等.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历程、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4):113-116.

[2]黄长文.德化县油茶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6(2):106-110.

[3]汪维,龚春,雷小林,等.油茶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江西植保,2007,30(4):198-199.

[4]卢川川.白痣姹刺蛾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5,22(1):25 -26.

[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蛾类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99.

[6]高兴文,孔繁华,徐加利,等.甘薯天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5,31(5):53-56.

[7]林延谋,符悦冠,张俊宏.中点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热带农业科学,1991(2):33-34.

[8]谢振伦.白痣姹刺蛾病毒病的分离鉴定[J].广东茶业,1996(4):26-28.

[9]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EB/OL].(2008-12-31)[2011-7-13].http://www.escience.gov.cn/MetaSearchEngine/Crawler?resourceId=jiaoxuebiaoben_2151C0001GA0049466.

[10]罗治建,向珊珊,熊琰.湖北省油茶害虫名录[J].湖北林业科技,2010,1:73-74.

[11]陈顺立,戴沿海.福建主要树种害虫及防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68-97.

[12]武三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90.

猜你喜欢

有效积温油茶幼虫
广东省油茶种植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
有效积温与不同供氮水平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定量化研究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收敛式有效积温与马铃薯植株性状变化的相关性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