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2011-09-28严启英韦海珊兰兴妞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量表问卷教学方式

严启英,韦海珊,兰兴妞

(贺州学院 教育科学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严启英,韦海珊,兰兴妞

(贺州学院 教育科学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已有4-8年之久,高师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情况如何,是改革推行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高师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使用新教学方式的教师达半数左右,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同教师的看法。师生之间的分歧,与教师没有把知觉课程转变为教案课程和实施课程有关,也与目前高师院校推行新教学方式具体条件还不成熟有关。

高师院校;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始于2001年的新课改,注重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及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推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生活与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等到发展[1]35-36。这是此次课改的本质要求与长远目标。众所周知,此项改革从2005年起全面铺开,至今也已过去了整整四年时间。在这四年的全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其力度之大、涉及内容之多、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则是影响最大的。理念隐藏在人意识之中,虽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显现,即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理念的内控下产生的。那么,在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高师院校的教学与其接轨的程度如何?高师院校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为基础教育服务与引领的作用?……这此问题就是促成本调查的主要缘由。本调查主要以教学方式的运用为内容,核心目的在于了解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适应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别选取广西师院、贺州学院、河池师院三所学校师范专业的非毕业生及其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下是学生具体抽样的情况(见表1)。

?

教师抽样的具体情况是:每所学校抽取的教师均是被抽取学生的任课教师,每个年级所抽取的教师人数各是10人,共90人。被抽取者均通过独立阅读问卷完成问答。问卷回收情况如表2所示。

?

研究工具采用笔者自编的调查问卷,试题类型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题项数目分别为16和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常见教学方式及其对其使用情况的认识、作业与考试的形式等,共计20个项目。项目的回答分为1~5个等级,评分标准为1~5分。量表总分为各项目粗分相加。

问卷的效度、项目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等均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因开放型问卷收集的信息不具代表性,以下分析是针对封闭式问卷进行的。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工具的可适用性

1.相关分析

每个项目均为非二值计分的迫选题,因此以每个项目上的被试得分与总分作积差相关作为项目鉴别力的指标,结果见表3。说明自编的用于调查教学方式的量表各项目具有较高的鉴别力。

?

2.量表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信度,又称Cronbach a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从表4中可以看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4,分半信度为0.698与0.714。表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整个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

3.结果分析

项目鉴别力反映的是项目的区分度,从统计结果来看,所有项目上被试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并且大部分项目的相关指数均在0.4以上。说明该量表各项目的鉴别力较高。

本研究采用内在一致性系数考查量表的信度。研究结果表明克朗巴赫的值为a系数为0.784,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符合作为研究工具的一般标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师生回答结果的相关性

对师生回答问卷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师生在对待同一问题时的看法较难达成一致,即使是正相关及有个别题项上呈现正相关,但相关均不大,远未达到显著水平,近半数的回答出现较大分歧,统计显示负相关,如表5所示。

?

2.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

问卷中涉及的新课改要求使用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但师生在回答时总体是不一致的,即教师的回答倾向于较高等级,而学生的回答则倾向于较低等级。从表6中可看出,只有“合作式”教学方式的采用上师生较趋于一致,而其它几种方式的回答则出入较大或很大。

?

另外,在理论课考试方式中,只有10.62%的学生认为较常采用实践方式,而对此问题认同的教师却占53.25%,师生差别较大。但在回答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试的问题时,师生则较趋于一致,师生的肯定回答分别占66.24%与48.13%。说明师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存在一致的情况,但也出现较多的不一致的现象。

四、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研究工具与结论的问题

从统计结果看,所有项目上被试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并且大部分项目的相关指数均在0.4以上,说明自编的用于调查教学方式的量表各项目的鉴别力较高,且量表的a系数达0.784,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符合作为研究工具的一般标准。但此方面的研究工具较少,笔者未发现合适的效标,只用本样本初步验证了此研究工具的可靠性,关于该研究工具的科学性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二)关于师生双方对课堂教学方式的事实判断差异问题

正如以上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师生回答的16道客观题项,负相关已占43.75%。在具体的五种教学方式的判断中,情况也大致相同。导致此种结果,除上述提到的研究工具方面可能仍需进一步验证外,可能还与教师所教课程中的知觉课程没有演变为教案课程,更谈不上转变成实施课程,致使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所教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流于空想和空谈[2]92-93。或者是学生没有把所教课程内化为所学课程。当然也不排除对同样的方式,师生理解其内涵、范畴、意义方面存在偏差甚至歧义,如学生对“实践方式”的理解可能比较狭隘,认为实践就是活动,而教师的理解则更为宽泛,等等。

(三)关于教学方式运用的具体条件还不成熟

我们认为,一种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有教学理论指导,有较强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学生拥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分辨与判断的能力,提供一个祟尚教学改革、尊重新生事物、鼓励改革与创新的较宽容的人文环境,同时考虑教学目标与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亦即说,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受一定因素制约的,要想成功运用需要具备复杂因素的和谐作用。目前大多的高师院校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新教学方式的运用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出现了本研究结果中学生对教师新教学方式不认同的情况。

五、几点建议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理应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广大的高师院校教师应自觉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行为发生相应改变。

(一)加速观念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与内在准则,高师院校观念转变可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从封闭保守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3]117-118。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师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突显教学改革的全员性

新思想、新理念的采纳与贯彻落实,必须经由宣传、鼓动、接受、内化等多个才能环节达成。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浪潮中,高师院校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理论与教学法学科的教师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也应对全体任课教师做好相应的培训与宣传工作,让广大高师院校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时了解改革要求与动向,在教学中自觉渗透相关理念,产生符合教改需要的教学行为,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

(三)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教学改革生长的精神沃土与动因

师生的行为方式与其所处学校精神文化追求、向往、氛围等有较大影响,体现其文化性。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精于业务等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浸润师生思想开放、足智多谋、不墨守成规,并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倡导、支持、拥护、赞美新的行为方式,同时建立教学改革单项贡献奖励制度。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未来性。

(四)强化与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基础教育的现实诉求

高师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主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中小学课堂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合作”、“探究”、“发现”等时髦词语,已成为基层教师交谈的高频词汇,他们是教学改革的贯彻者与实践者,体验着教学改革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中小学取得全方位联系,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命脉与现实需求,为高师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以此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克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五)加强教师授课前的说课管理,增设教学对话平台

主观意图要见之于客观现实,并作用于特定对象,就必须凭借中间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把自己所理解的课程机智、简短、清晰地表述出来,师生进行教学对话,沟通教学思想、意图,以缩短所教课程与所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学习、理解、判断、评价时就有了参照尺度,本调查中遇到的尴尬事象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

[1]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杨涛.高师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转变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in Normal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Teaching Courses

YAN Qi-ying,WEI Hai-shan,LAN Xing-niu
(The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partment of Hezhou University,Guangxi,542800)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teaching courses has been carried out 4 to 8 years,but the conditions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which constructing new teaching method to suit the reform is a issues we must face and reflec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The questionnaire has been done on such questions among some normal universities which shows that half of the teachers advocate the new teaching method,but few students agree them.The divergence of such idea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may be that some teachers haven not change the conscious teaching course to teaching plans,it also may be that the conditions of pushing forward such new teaching reform in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immature.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method;new reform of teaching course

G64

A

1673-8861(2011)01-0123-04

2010-07-07

严启英(1966-),女,广西岑溪市人,贺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2008C019)。

猜你喜欢

量表问卷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问卷网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