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振玉的篆刻艺术

2011-09-28谷翠峰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罗振玉白文印章

谷翠峰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罗振玉的篆刻艺术

谷翠峰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简述了罗振玉的生平及学术成就,结合罗振玉的印作,从清代学术与艺术发展的视角对罗振玉的篆刻艺术风格以及书法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罗振玉将印章研究与学术研究熔为一体,印章风格与书法风格一致,从而启示当代的篆刻、书法学习者重新审视书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对当今学习篆刻者极有借鉴意义。

罗振玉;篆刻艺术;书法艺术

一、罗振玉生平及学术成就

罗振玉(1866—1940),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松翁、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满清遗臣自任的罗振玉。”[1]罗振玉在殷墟甲骨文字考索、金石刻辞流传、古器物学研究、熹平石经残字与汉晋木简整理、敦煌石室佚书及高昌文物探讨等方面,著述极广,造诣精深,皆有功于学界,其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尤为世人所瞩目,以其大量著作为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为“甲骨四堂”之一。但今人罕知的是,罗振玉也是近代杰出篆刻家,在《罗雪堂自称集释稿》中,罗振玉留下的印存共146方,其中能确定为自刻者47方。

二、罗振玉篆刻艺术

1.罗振玉篆刻的艺术风格

罗振玉具备深厚的秦汉印基础,他筑基的厚实,不仅仅是从模仿创作的实践中来,更主要的是对秦汉印精神的把握和认知,体味汉印平淡中的深义和平正中的变化。感受平正,读懂平正。在平正中出风格,不过多地取巧章法的变化,而是注重对古朴平正的精神气质的探索,或许与其治学的态度密切相关,罗振玉在篆刻艺术创作方面推崇一种古雅平淡而又法度严谨的的秦汉印章审美观。他在罗福颐《鄣庵印草》的序言中言“古印玺出于熔铸,其文字皆尔雅深厚,如对端人正士”,而“逮汉末季,始有凿印,或军中急就,或出自拙工,虽天趣间存,而法度已失。近百年来,作者每取法于此,心辄非之。”[2]

(1)罗振玉的白文印创作使其篆刻美学观得以很好的体现,也使他书法上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如图1,“二万石斋”的两方印,线条很粗的白文印,源出汉铸印又融合了文人追求的新意,方正平实、温雅婉转,以方为基调,方中寓圆、转角圆转、弯笔圆曲;体势平正、线条粗匀、间距匀称,“方中带圆、圆中见方”显得更加精致、亲和、细腻、婉转、精致,弧线婉转处正是其“传情”处,直线中也“暗含曲意”,带来了生机和韵律。第一方印中的“二万”两个字紧密完美地溶于一体,而这个印的下方留下了大片的红地,使此印疏密得宜,“万”字第八笔一弯既承接了左边的斋字,又让整个印章动静得体。而第二方“二万石斋”虽取法汉铸印粗白文一路,但跳出汉铸印的一般规则,在布局上虽为四字四等分之,尽管“二”字的笔画特少,但仍占一格,其笔画稍微加粗,将二字两画上下分开,其间空白很大,这就构成了此印在布局上的“下密上疏”,就像绘画构图一样,安排有致,毫不零乱,该密处尽量集中,该疏处则留出大片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但又要做到密不杂乱,疏不松散。这样大胆的虚实对比,当然给人印象很深。

图1 “二万石斋”“殷礼在斯堂”“陆庵所得”章

在用刀方面,罗振玉时以冲刀为主,如白文印“二万石斋”“陆庵所得”,然其不求冲刀之生猛之趣,故其印章点画匀净雅致。为求浑厚之趣,罗振玉在很多印作中又间用切刀,使点画形质有一种朴实自然之感,富先秦玺印中的熔铸之意。如“殷礼在斯堂”,也是一方满白文,用笔方中带圆,全印密度较高,但留出二块红地,使印章密而不闷。无论在篆印或用刀刻制时,都注意表达出笔墨的韵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使刀如笔”,手里这把刀就如同一支笔一样纵横自如。

(2)罗振玉的朱文印创作有其独有的风格,因为他的篆书具有自己的优势,用之于篆刻,使他的印作有别人难以企及的书卷气息。他的朱文印,讲究呼应挪让、穿插承接,又字字分开、相对独立,很好地代表了其朱文印的风格。如图2,“墨缘”“叔言集古”印,动静得体,这些印作,表现了他在篆法上方圆兼施、布局互用等方面的思考,体现出罗振玉朱文印创作的中和平实、温文尔雅的风格。

图2 “墨缘”“叔言集古”章

总之,从罗振玉篆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来看,他的作品无疑是属于传统的,中规中矩,平整雅逸,一眼望去没有刀笔之间跌宕起伏的章法构成,坚守传统印风的淳正和朴雅,成为他整个创作表现图式最多、分量最重的一个主体,这在他的白文印中尤为明显。罗振玉的印章无论白文朱文,其结字和整体章法不追求那种将大小、疏密进行强烈对比的视觉感受,一切皆在方寸之内随遇而安,重心平稳,结构严谨,其意趣看似平淡然又饶有古意。秉承传统古制,追求平淡极境,完全符合先生的为人处世,这一切全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种“平淡”的艺术境界。这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真性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里的这句评语,可谓切中肯綮:“雪堂早以印名,唯规模古玺汉印而自出机杆,不屑步趋明清以来流派,古趣盎然,远去时俗。”[3]古拙的趣味之外,其深厚的金石文字学功底与修养,又使其印章自然流露出淳厚、雅致的宜人气息与高古意韵,让人爱不释手。观其清淡雅逸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亦与篆刻协调一致,风格统一。

2.罗振玉篆刻与其书法艺术

罗振玉不仅是篆刻家,而且也是书法家、鉴赏家。罗振玉在创作实践中始终将“篆法”放在首位。一个篆刻家艺术水平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篆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中年的罗振玉首开近代以甲骨文入书之先,开始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作。罗振玉的甲骨书法的形成,是寓居津门时期的一大成果。闲暇兴至时,集甲骨文字撰写楹联,竟在3个晚上撰成百副对联,可谓痴迷。后来,他将这百首手书集联,以《集殷墟文字楹帖》书名于1921年付印,从而标志着甲骨文契刻跨越了3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迈入了毛笔书法的新领域。1927年,罗振玉又与章钰、章德馨、王秀烈合著《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他在《集甲骨文楹联集》中说:“乃始从事缮写,付之乎民。”[4]他的甲骨文书法,用笔秀润,妙乃殷人刀笔意趣,浑朴含蓄,敦厚秀美。“罗氏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临写原刻辞和集联。他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卜辞为宗;参以中锋篆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契刻书法的杰出代表。”[5]罗氏甲骨文书法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润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6]。

罗继祖曰:“雪堂公篆写契文,由于摩挲日久,

独具会心,注意力专在其疏密错综体势上,丝毫不掺入后来钟鼎文的笔法,能不失契文之真。”

三、思考与启发

罗振玉的书法、篆刻在其身后影响并不广,何以如此?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第一,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民自居,长期侨居日本。1919年返国,他参与清室的复辟活动,曾在由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伪“满洲国”中担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在政治立场上,他是保守的,追随溥仪,陷身伪满,有污民族大节,连累其学术与艺术受到漠视。

第二,从书法史本身来探讨,罗振玉艺术实践主张中庸冲和、重传统,以临古为自运之书学思想,与当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崇碑尚态者统治书坛之大潮流格格不入,其受冷落是必然结果。此风气所趋,可谓根深蒂固,除非时殊世异,待大量新资料涌现之后不可改变。罗振玉深知其理,故未正面登场拨正,而是脚踏实地,充分利用新技术,持之以恒,大量刊行古人法书资料,开启人们之眼界,以待水到渠成之日,而百年后之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结果。

第三,罗振玉所承继的中国传统书风,着重书外学识与修养。此种理念,亦颇与晚近潮流不和。罗振玉书法地位之不显,正是中国传统书法不绝如缕的缩影。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加以思考。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

[2]罗振玉.鄣庵印草: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5.

[3]马国权.近代印人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35.

[4]罗振玉.集甲骨文楹联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82.

[5]丛文俊.雪堂书法叙论[J].中国书法,1990(4):28.

[6]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M]∥江苏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1999:245.

On Luo Zhenyu’s Art of Seal Cutting

GU Cuifeng
(School of Fine Art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life of Luo Zhenyu and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described.Combined with the worksof Luo Zhenyu,the artistic style of his seal cutting and calligraphy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nd art in the Qing Dynasty.Luo Zhenyu integrated the research of seal cutting with the academic research;his style of seal cutting is consistent with his calligraphy style,which could enlighten contemporary learner of seal cutting and calligraphy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art of seal cutting and calligraphy.It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learners of seal cutting.

Luo Zhenyu;art of seal cutting;art of calligraphy

J 292.4

A

1008-9225(2011)01-0108-03

【责任编辑:田懋秀】

2010-10-14

谷翠峰(1977-),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罗振玉白文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遗老”视角下的清代学术史——以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论析
如何重评罗振玉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致西园寺公望手札解读
自制橡皮印章
印章
大象的印章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