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贡茶院的缕缕清香

2011-09-28撰文

浙江林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贡茶长兴陆羽

□撰文/ 桂 林

大唐贡茶院的缕缕清香

□撰文/ 桂 林

每年新茶上市,朋友都要相约去山里,或徽州茶场,或江浙茶园。不料,这一回,却去了湖州长兴的大唐贡茶院。

请宽宥我的孤陋寡闻。当我站在翠竹青青、茶园成垄的顾渚山下,当我走进古色古香、古意盎然的贡茶院内,我才知道——这里曾经声名显赫,这里曾经茶名远扬:“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而吴兴紫笋,不是我想当然的紫色竹笋,是产于长兴的紫笋茶。

陆羽阁 经典茶学的洗礼

只要一提到当今名茶,自然离不开“茶圣”陆羽的那部《茶经》。陆羽,俨然成了古往今来最具权威的研茶、品茶、说茶第一人。

可就是这位茶文化的伟大传播者,自二十多岁从家乡湖北天门来到湖州,就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一方热土紧密相连。纵然是外出调查,研习茶事,最后还是回到长兴,倾心茶道,潜心写作,最后终老于此。长兴,已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而今,登上顺山势而建造的贡茶院,流连挺立恢弘的陆羽阁,由下而上,虽然是文字的记载,图片的演示,却让你时时如清风拂面,处处闻茶香甘甜。茶圣陆羽,把对茶的一怀深情,一番悟道,悉数付诸于书,于山水。从“茶之源”到“茶之器”,从“茶之出”到“茶之饮”,细细分析茶叶的栽植、采摘、烘焙、烹煮到慢慢考究茶的品种、品质、产地……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成就了一部世界级的茶类专著,也为他赢得了“茶圣”之美誉。

陆羽阁有三层。底层是《茶经》的经典茶语再现;二层则以被陆羽大加赞赏的“顾渚山景”与“紫笋茶园”为主题,以书法、绘画和摄影图片的形式,展现了陆羽与茶结缘,文人为茶而颂以及紫笋茶扬名天下的全过程;三层为一通透雅阁,正中央端坐着陆羽手执书卷的雕像。凭栏四望,顾渚山峰峦叠嶂,林木清幽。万竿修竹,一派苍翠,茶树茶垄,错落其间。坡上岭下人影点点,无疑,都是采茶的乡邻。清风徐来,顿觉心胸涤荡,神清气爽,难怪有“人间仙境”之美称。

紫笋茶 皇家贡茶八百年

陆羽阁两侧,分别是东西阁廊。全木结构的亭台楼阁,虽是重修,色泽却暗淡得很有古意。那回廊自斜坡而上,犹如一双张开的臂膀,将半山春色、万千气象尽揽怀中。

拾阶而上,但见竹山毛笋尖尖,林下溪水潺潺,山林野地,气候温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人们都熟知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却不熟悉,他出任湖州刺史期间,还有另外赞颂长兴紫笋茶的诗句:“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瑞草魁,即紫笋茶。

其实,紫笋茶也和那产于广东的荔枝一样,当时都是皇家贡品。只不过,紫笋茶的发迹、扬名,却离不开茶圣陆羽的精心考察、比较和竭力推荐,这也是陆羽安居长兴几十年的主要原因。紫笋茶,因芽尖微紫、芽形如笋而得名。其本身属于绿茶,冲泡出的汤色青碧、明澈而清亮。举杯至鼻前,茶香涣散不凝,啜一口,微苦而不涩,略甜而不腻,齿颊留香,回味久远。陆羽在《茶经》中描述的“紫者上,笋者上,野者上”,即是对紫笋茶的最高褒奖。

陆羽善于品茶,尤善于鉴别茶叶品质。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认为湖州的茶叶品质最好,且超过了常州、宣州等其他各州,而产于顾渚山的紫笋茶,则被他认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于是,经由陆羽的力荐,长兴紫笋茶得以成为贡茶,博得了皇家青睐、佛门推崇、文人厚爱及至为世人所赏所识。紫笋茶,遂成为唐代最著名的贡茶,连续进贡800多年,一直延续到明朝,成为史上生产规模最大、茶叶品质最好、贡茶数量最多、作贡时间最长的名茶。

而那时,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以及苏州碧螺春,都还处在籍籍无名的境地。

贡茶院 茶都的辉煌再现

沿着东侧回廊往里走,丝竹悠悠,清风朗朗。长廊的中间是一溜排大型壁画,呈现的是名人大家与顾渚山和紫笋茶的茶事典故。壁刻背后的竹山,则是摩崖石刻,隐约可见诗词联句的痕迹。有人在一字一句地辨认、诵读,恍惚间,将我们带入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依稀可见大唐贡茶院的昔日辉煌。

在当时,顾渚山以岭为界,分属湖州和常州。每逢茶季,两州刺史均要奉旨入境,督造贡茶。顾渚山依傍太湖,湖畔画舫密布,山麓张灯结彩。采茶制茶,装茶运茶,一时间熙来攘往,热闹非凡。朝贡的紫笋茶,也由最初的几百几千斤,增加到鼎盛时期的几万斤。于是,一大批奉命前来督造的官员便云集于此,共商进贡和品评贡茶品质等事宜,唯恐有所闪失,而惹得龙颜大怒。清明前十天,就要烘焙好第一批新茶,然后四千里加急运往长安,因而被称为“急程茶”。曾有御史李郢以诗记录时况:“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说的就是这紫笋贡茶须得节前送达京城,以便皇上清明时用它来祭祀和宴请百官。余下的紫笋新茶也要在四月底前陆续送往。由此可见,大唐皇室对紫笋茶的偏好非同一般。

正因为有如此大的需求,故常州刺史采纳了陆羽的建议,在顾渚山下兴建起大唐贡茶院,用以督造顾渚紫笋茶。此乃中国历史上有稽可查的第一座茶叶加工场,历时11年方建成。

那时,以顾渚山贡茶院为代表的御用焙茶作坊,除了朝廷指派京官御史管理外,本地州官也脱不了监督之责。“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如此声势浩大的采制贡茶,倘若管理不够严密,制作不够精良,或运送不够及时,监督官都将以“贡不如法”被治罪。而史上也确实出现过,湖州刺史裴元就因此被罢官丢掉了乌纱帽。

当然,不光是贡茶院内采茶制茶盛况空前,就连寻常百姓家也跟着忙碌起来。同为唐代茶家、诗人皮日休的《茶舍》即有记载:“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茶扉,清香满山月。”形象而生动地勾勒出茶农在家自行加工紫笋茶的情形,宛如一幅盎然有趣的劳动画面:先在茶棚顶上引好泉水,接着再蒸煮紫笋茶芽;蒸熟后由男人研磨成茶膏,再由妇人放在茶模里拍打成型;然后关起门窗进行烘焙……昏黄的灯下,袅袅升起阵阵茶香,不绝如缕,散逸而出,氤氲了整座茶屋,乃至弥漫整个山间……

品茗三绝 全然神仙味道

走走歇歇,不觉到了吉祥寺。许是因在贡茶院的竹林间,吉祥寺给人的感觉,不似别的深山古刹那么神秘,也没见着什么香客到此一拜。大殿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佛教里大智大慧的象征。入门两侧各有一联,似乎恰好说明此寺不同于别寺的原因:禅茶一味。

想当年,陆羽三岁被弃,是寺庙住持收留了他。成年后,与年长自己十几岁的一代茶僧、诗僧皎然大师结为“忘年交”,并随其来到湖州妙喜寺。在皎然大师的悉心栽培、资助、启发、引导甚至敦促、批评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经典巨著,从而成就了一番千秋伟业,奠定了世界茶文化之基础。他们亦师亦友,亦兄亦弟,情谊深厚四十年。大师圆寂几十年后,陆羽也追随着皎然大师葬在妙喜寺旁,苕溪水畔,与紫笋茶永世相伴。

所谓“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指的是一盏好茶的关键,是茶,是水,还有盛茶的杯壶器皿。而早在唐代,长兴的紫笋茶、金沙泉和紫砂壶,即是贡茶、贡水和名壶了。那淡绿中微微泛紫的茶尖,那甘甜滋润、滑爽回甘的泉水,那和陶都宜兴一脉相承的“长兴紫砂”,三者相宜,堪为茶事“品茗三绝”。今有幸到此,先受大半日茶经茶学的文化熏陶,再于舒缓幽雅的古曲中,举茶细品,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丝丝缕缕,霎时沿着舌尖传递过来……一啜一饮,全然神仙味道。

猜你喜欢

贡茶长兴陆羽
陆羽品茶
对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探析
不捧场的好朋友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长兴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第一次放孔明灯
润康妈妈秀Show
贵定云雾茶